布局
據考證,原整個寺院中軸線上有慈雲橋、山門、穿心殿、登雲橋、後大殿、石佛爺殿。兩側有東、西廂房、鐘樓及戲樓。該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只有現存的四根方型滾龍石柱向人們訴說著且停寺昔日的輝煌。寺院內原有千年白果樹(銀杏)一棵,樹身八人合抱,樹冠一畝有餘。昔日有“坐在樹上打牌,四人打,八人看,賣麻糖(油條)的在上轉,東枝上敲鼓,西枝上聽不見”之說。1997年,此樹被一場大風吹倒,現僅遺有樹根。此外,戲樓遺址西側有聖水井、蓄水池、龍王廟,寺西側150米處北岸山腳下有“馬刨泉。[1]
且停寺附近還有馬刨泉、聖水井、流不乾、灌不滿等名勝古蹟。真可謂“寺入千峰逕,橋橫百尺岩;山光輝宇殿,雲氣潤松杉;水靜游魚出,花踩過鳥銜;誰言仙境好,此地隔塵凡”。從前此處僧侶雲集,多方香客來此禮拜。新中國成立後,有人來內邱,無不到此一游。
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虢國太子尋師扁鵲途經這裡暫息而得名,元朝至大年間修建;明宣德、萬曆、清雍正、乾隆年間均有修繕。據說,明宣德年修繕時,軍師劉伯溫之子劉琦,曾三次監工,尚留下“萬歲牌”一面。
且停寺坐落在寺溝上游一處寬谷山坳中,背靠且停山,隔一溪溝,與南邊的白雲山遙遙相望。兩山之間,飛架一橋,名曰慈雲橋,橋系漢白玉砌成,橋欄板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戲文、典故,如李陵碰碑、蘇武牧羊、王祥臥冰等等,精巧玲瓏,耐人尋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