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不求甚解詞目
不求甚解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易錯
1、不求慎解
2、不求深解
3、解,不能讀作“xiè”。
釋義
甚:過分、很、極、非常;如"欺人太甚"。
解:了解,理解。
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只求領會文章的大意。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是一個典型的古今異義。也可以解釋為:讀書,學習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示例學習任何知識,都要刻苦鑽研,深入領會,不能不求甚解。
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不求甚解。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例句在學習上,我們要理解透徹,適當的不求甚解。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就是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只求領會文章的大意。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是一個典型的古今異義。也可以解釋為:讀書,學習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
反義詞
窮原竟委、咬文嚼字、尋根究底、格物致知、追根究底、精益求精、深鑽細研、刨根問底
語法
成語造句
因其"大人氣",使我們看來更是一層層滋味,越看越有味;有幾處不十分懂;當時也就不求甚解,等到看得體會到其中含意時,不禁大樂。
值得重視的是,目前許多學生學得很死,讀書不求甚解,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皇帝及軍機處碰到這類案件,實在可以說是不求甚解的,起先在神經過敏里懷疑,繼則便強詞奪理,凌遲處死或秋後處決而拉倒。
這一句話如果不以具體事實證明,學生怎會明白!至多只是讓學生像鸚鵡學舌一樣,做不求甚解的強記。
可是現在她掌著一大家,不能盡使性子,所以每到這幾天,她對柜上和家中的事一概走馬觀花、不求甚解,過得去毛騾就過得去馬,一切等她平和後再理不遲。
我拔下草讓中文系的一一識別出來,,中文系的學生就樂呵呵說,吾等皆好讀書不求甚解者◎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典故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自小家境貧寒,全家靠一點微薄的田產維持生計。成年後,
他幾次外出做官,又因不滿於官場的黑暗腐敗而幾次辭官回家。他不貪求榮華富貴,樂於過清靜閒適的田園生活。耕作之餘,勤奮讀書。陶淵明讀書,重點在於把握文章要旨,不刻意於咬文嚼字,自稱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當讀到會心處,他會高興得把吃飯都忘了。他的人品和詩文為後人所傳頌。
不求甚解指讀書只重精神,不在字句上多花功夫。亦形容只求懂個大慨,不求深入理解。
相關知識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裡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裡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
相關資料
魯迅筆下的《不求甚解》(偽自由書)
文章一定要有註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有些文學家自己做的文章還要自己來注釋,覺得很麻煩。至於世界要人就不然,他們有的是秘書,或是私塾弟子,替他們來做注釋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種文章,卻是注釋不得的。
譬如說,世界第一要人美國總統發表了“和平”宣言(1),據說是要禁止各國軍隊越出國境。但是,注釋家立刻就說:
“至於美國之駐兵於中國,則為條約所許,故不在羅斯福總統所提議之禁止內”(2)(十六日路透社華盛頓電)。再看羅氏的原文:“世界各國應參加一莊嚴而確切之不侵犯公約,及重行莊嚴聲明其限制及減少軍備之義務,並在簽約各國能忠實履行其義務時,各自承允不派遣任何性質之武裝軍隊越出國境。”
要是認真註解起來,這其實是說:凡是不“確切”,不“莊嚴”,並不“自己承允”的國家,盡可以派遣任何性質的軍隊越出國境。至少,中國人且慢高興,照這樣解釋,日本軍隊的越出國境,理由還是十足的;何況連美國自己駐在中國的軍隊,也早已聲明是“不在此例”了。可是,這種認真的注釋是叫人掃興的。
再則,像“誓不簽訂辱國條約”(3)一句經文,也早已有了不少傳注。傳曰:“對日妥協,現在無人敢言,亦無人敢行。”
這裡,主要的是一個“敢”字。但是:簽訂條約有敢與不敢的分別,這是拿筆桿的人的事,而拿槍桿的人卻用不著研究敢與不敢的為難問題——縮短防線,誘敵深入之類的策略是用不著簽訂的。就是拿筆桿的人也不至於只會簽字,假使這樣,未免太低能。所以又有一說,謂之“一面交涉”。於是乎註疏就來了:“以不承認為責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頭交涉……清算無益之抗日。”這是日本電通社的訊息(4)。這種泄漏天機的註解也是十分討厭的,因此,這不會不是日本人的“造謠”。
總之,這類文章渾沌一體,最妙是不用註解,尤其是那種使人掃興或討厭的註解。
小時候讀書講到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5),先生就給我講了,他說:“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註解,而唯讀本文的意思。註解雖有,確有人不願意我們去看的。
五月十八日。
(1)“和平”宣言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六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世界四十四國元首發表的《籲請世界和平保障宣言書》,它的主要內容是向各國呼籲縮減軍備並制止武裝軍隊的逾越國境。
(2)“至於美國之駐兵於中國”等語,是羅斯福發表宣言時,美國官方為自己駐兵中國、違反這一宣言的行徑辯解時所說的話。
(3)“誓不簽訂辱國條約”。“對日妥協,現在無人敢言,亦無人敢行”,是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黃郛在天津對記者的談話。
(4)電通社的訊息:電通社,即日本電報通訊社,一九○一年在東京創辦,一九三六年與新聞聯合通訊社合併為同盟社。電通社於一九二○年在中國上海設公社。此則訊息的原文是:“東京十七日電通電:關於中國方面之停戰交涉問題,日軍中央部意向如下,雖有停戰交涉之情報,然其誠意可疑。中國第一線軍隊,尚執拗繼續挑戰,華北軍政當局,且發抵抗乃至決戰之命令。停戰須由軍事責任者,以確實之方法堂堂交涉,若由不承認為責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頭交涉,此不過謀一時和緩日軍之鋒銳而已。中國當局,達觀東亞大勢,清算無益之抗日,乃其急務,因此須先實際表示誠意。”(據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大晚報》)
(5)“好讀書不求甚解”語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