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大理鎮,地處大理鎮北邊,距大理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大理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15公里。東鄰洱海,南鄰才村,西鄰小岑,北鄰馬久邑。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38戶,有鄉村人口2714人,其中農業人口2714人,勞動力1670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22人。
全村國土面積1.2平方公里,海拔1981米,年平均氣溫 15.3 ℃,年降水量 1079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297.71 畝,人均耕地0.48 畝。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4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88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建築、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97.71畝(其中:田1174.09 畝,地 123.62 畝),人均耕地0.48 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水面面積4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其他面積 1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638 戶飲用井水,有 638 戶。有638戶通電,有1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7%和2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0 戶(分別占總數的96 %和64%)。
該村到大理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2輛,拖拉機7輛,機車25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97.71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74.0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0戶;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3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畜牧業收入161萬元,占總收入的0.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300頭,肉牛180頭);漁業收入253萬元,占總收入的0.7%第二、三產業收入2579萬元,占總收入的65%;工資性收入 6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
農民人均純收入3882元,農民收入以建築、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8人(占勞動力的26%),在省內務工408人,到省外務工2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38戶,共鄉村人口2714人,其中男性1293人,女性1421人。其中農業人口2714人,勞動力 1670人。該村以白族為主白族2659人。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057人,參合率96%;享受低保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大理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197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219人,距離大理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9人,其中小學生219人,中學生9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0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白族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水平較高,又能吸收多種文化的少數民族,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民族,同時她又是一個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間能不斷發展,能較好地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民族的形成、生存和發展,是歷史的產物,像白族這樣歷史悠久而又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環境和民族凝聚精神的民族,她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其他各民族長期共存共榮,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村集體經濟薄弱,硬體設施不完善,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及發展其它產業的資金不足,村民的傳統觀念比較強,思想解放不夠,傳統的種養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以至於全村的經濟發展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特色蔬菜,花卉、園林綠化的促植面積,增加村民收入,積極招商引資,利用海邊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旅遊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力爭使我村的經濟、社會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