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下關鎮,地處下關鎮北邊,距下關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城市主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7公里。東鄰大莊村南鄰太和,西靠蒼山,北鄰大理鎮;轄7個自然村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80戶,有鄉村人口4790人,其中農業人口4790人,勞動力30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22人。
全村國土面積2平方公里,海拔188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水量695.3毫米,適合種植林木、花卉、蔬菜、糧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251畝,人均耕地0.68畝,林地5242.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5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51畝(其中:水田3170畝,旱地81畝),人均耕地0.68畝,主要種植花卉、蔬菜、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5241.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茶葉、果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5畝,其中養殖面積75畝;荒山荒地559畝。有蒼山華山松、雲南松、水冬瓜、油茶樹等,約900畝;有杜鵑花、蘭花、山茶花等花卉資源;有龍打草、山藥、草烏等藥物資源;有蒼山野生磨菇、大理石和豐富的水資源;有聖母箐、法真寺、自然梨花園、福安園林景觀、清溪生態園等旅遊景點景區和茶馬古道遺址等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能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180戶通自來水。有1180戶通電,有114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7.1%、9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06戶(分別占總數的80%和69%)。
該村到鎮道路為城市主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6輛,拖拉機31輛,機車34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3251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17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積0.66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31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石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0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42戶居住石木結構住房;還有3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5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52萬元,占總收入的17.5%;畜牧業收入648萬元,占總收入的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744頭);漁業收入108萬元,占總收入的0.5%;第二、三產業收入16224萬元,占總收入的75%;工資性收入769萬元,占總收入的4%。農民人均純收入4806元,農民收入以一、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80人(占勞動力的69%),在省內務工2053人,到省外務工5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80戶,共鄉人口4790人,其中男性2356人,女性2434人。其中農業人口4790人,勞動力3060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4712人,漢族60人,其他民族18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人,占人口總數的0.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191人,參合率85%;享受低保2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5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施場地25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擁有教師22人,在校學生406人,距離鎮中學0.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53人,其中小學生406人,中學生24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7個,圖書室7個、業餘文藝宣傳隊7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6年劉官廠完小被命名為州級文明學校。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0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農業技術方面的困難,今後要加強各方面投入,爭取解決實際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1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8000頭、牛300頭、雞80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0人,至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4806元增加到51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