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雞邑村委會

上雞邑村委會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大理鎮,地處大理鎮大理古城邊,距大理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市區13公里。東鄰下雞邑,南鄰才村,西鄰 西門,北鄰小岑。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610 戶,有鄉村人口2570人,其中農業人口2570人,勞動力 12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15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47平方公里,海拔1995米,年平均氣溫15.3℃,年降水量1040.8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蠶豆、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435 畝,人均耕地 0.56畝,林地770畝。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3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建築業、大理石加工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35畝(其中:田1435畝),人均耕地0.56畝,主要種植 水稻、蠶豆、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770畝;水面面積6畝,其中養殖面積6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10戶通自來水,有610戶飲用井水。有610戶通電,有59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7.7%和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32戶(分別占總數的83.6%和70.8 %)。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水泥;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8輛,機車16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43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43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6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7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76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不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情況。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2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0萬元,占總收入的6.4%;畜牧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80頭,肉牛20頭);漁業收10萬元,占總收入的0.2%;第二、三產業收入4404萬元,占總收入的90.8%;工資性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0.8%;其他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0.4%。

農民人均純收入393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建築業、大理石加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1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10戶,共鄉村人口2570人,其中男性1248人,女性1322人。其中農業人口2570人,勞動力 1250人。該村人口主要以白族為主(是白族、漢族混居地),其中白族2473人,漢族83人,其他民族1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4人,占人口總數的1.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21人,參合率82.5%;享受低保1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市中醫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市中醫院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2個。

人文地理

白族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水平較高,又能吸收多種文化的少數民族,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民族,同時她又是一個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間能不斷發展,能較好地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民族的形成、生存和發展,是歷史的產物,像白族這樣歷史悠久而又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環境和民族凝聚精神的民族,她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其他各民族長期共存共榮,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白族包含著其他的村落。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土家語也屬於漢語族。絕大部分操本族語,通用漢語文。元明時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漢字白讀”。使用漢字書寫,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善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傳統飲茶方式。

三月街

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會,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會期是每年夏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規模的物資交流盛會,也是滇西風格獨具的民族體育和文化娛樂盛會。

唐代,南詔國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僅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詔國與東南亞儲古國進行文化交流、貿易通商的重要門戶。當時佛教已傳入南詔,南詔白族先民對觀音菩薩極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後,三月街逐漸由宗教廟會演變為民間物資交流會。明代白族史學家李元陽的《雲南通志》中記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清代,三月街達至空前的規模和盛況。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為“三月街民族節”。節日期間,中外客商雲集,集貿市場活躍。由12個縣市代表隊參加的大型文藝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龍燈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還有賽馬、洞經音樂演奏、龍舟賽等文體活動。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18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317人,距離鎮中學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7人,其中小學生230人,中學生8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基金會清整任務重;

2、集體經濟收入無來源;

3、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對鄉村政策及資金扶持。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

1、依託園內、南國城優勢,發揮好本村區位優勢,開發好本村土地資源;

2、爭取項目及項目資金,引進農業高附加值生產加工項目;

3、發展壯大花卉產業及乳畜業。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

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