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李

明末清初,濰縣的白浪河尚能行船,河東岸就就是碼頭。碼頭周圍商賈雲集,形成了偌大的市場。在一個集中賣魚的地方建起了一個城閣叫綠瓦閣,在現在的同濟門東,往北約二百六十米,有一條以賣魚為主的街道稱為魚店街(也叫魚市街)。

 
在當時,魚店街買賣十分興隆,北口貨(指渤海萊州灣的水產品)南口貨(指黃海日照一帶的水產品)以及淡水貨都匯集在這僅百餘米長的魚店街上來經營。每天天不亮,市場上就人頭攢動車水馬龍,過秤聲、吆喝聲不絕於耳。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魚市,它可是整個魯中地區的水產品集散地。魯南、魯西、淮北、豫東以及石家莊等地的商家都來上貨,每天交易量都在幾萬斤。
買賣好,就有人就成了行頭,就是市場管理者、經紀人,可收取落地費、中介費、過磅費等多項費用。附近有韓、譚、杜、李、王等人家群居。譚氏和李氏的人最多,只有他倆家爭奪這個行頭,多年來互有勝負。到了清代鹹豐年間,有個叫王懷水的人從中作梗,挑撥兩家決一雌雄。不久,兩家便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官府出面干預,但苦於無法可依,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最後縣太爺想出了一個損招,本想是藉此震懾兩家的霸氣,於是,在魚店街中間設立公堂,吩咐眾衙役擺上一口油鍋,劈柴燒火,很快燒開了一大鍋油,然後當眾放上了一個秤砣。便召示眾人:“你們譚李兩家誰敢把油鍋的秤砣用手拿出來,魚店街的行頭就歸誰!” 話音剛落,譚姓這邊一位叫譚萬清的壯士走了出來。此人曾在僧格林沁營中當過兵,據說,他擒拿格鬥確也有些手段;可眼下他家無妻小,獨挑一根處事大膽,為人仗義。只見他把上衣一甩,赤膊上前,把辮子盤在頭上,快步走到油鍋前,這時全場一片寂靜。譚萬清朝油鍋里掃了一眼,猛地一個蛟龍入海,赤手插進鍋,只聽“喳!!!”地一聲響,一陣油煙翻滾騰起,胳膊全炸熟了,秤砣卻被拋向空中,眾人驚呼,壯士冷眼轉身,左手一把接住滾燙的秤砣!交給縣太爺。官府當即宣布:“魚店街由譚家當行頭!”並立即發了魚帖(即類似營業執照的文書)。
從此,魚店街就由譚氏家族當上了行頭。李氏只好到下河街另闢蹊徑,,到後來,李氏家族世代居住下河街,俗稱“下河李”。 由此引發的譚李之爭以及熱油鍋里摸秤砣的故事就流傳下來。“魚店譚不是頑,下河李惹不起,南關丁一窩蜂。”老濰縣人都知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