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縣四十八中學

四十八中學創建於1958年,當年的校址在天香寺,校名全稱為四十八中國小。在校學生200餘人,教師校舍是國民黨時期遺留下來的區政府辦公樓,俗名“炮台“。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上饒縣四十八中學上饒縣四十八中學
上饒縣四十八中學上饒縣四十八中學
當年,南鄉里片五個區(鄉)只有該校是一所完全初級中學。

辦學歷史

上饒縣四十八中學上饒縣四十八中學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影響下,學校辦學規模擴大,校址重選,搬到離原校址直線距離約500米的“灰山壠”,即現在的校址。學校更名為四十八初級中學。校園面積一下子擴展到近5000平方米。校舍有了較大改觀。新建了2幢青磚瓦房,共12個教室,面積700平方米,其餘教學用房或為“乾打壘”,或為土牆房,還有面積200餘平方的破舊瓦房。當時在校學生約300人,(包括南鄉五個鄉)的學生,首屆學生於64年。
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為了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學校實行“一校兩制”的模式,高年級的同學就到高洋的“里東坑”辦“農中”,低年級的學生就在校本部學習。“農中”實行半工半讀,在校生1個班級,30餘人,歷時一年。校本部約有初一學生100餘人。
1968年冬,由於“里東坑”地處偏遠且規模太小,學校又遷至里洋的“小船坑”,辦學模式仍為“一校兩制”,高年級學生2個班級60餘人,仍實行半工半讀。當時的“工”實際上就是做農活。60餘名學生要完成近百畝的農活。初一近100餘人,仍在校本部學文化課程,勞動課的主要任務是平整校園。
1967年—1982年,學校全稱為“四十八‘五·七’中學”。
1971年—1984年,學校規模繼續擴大,班級數一般穩定在15—17個班,在校生有500—700餘人,其中高中學生100—350人不等。
“五·七”中學轄下的“小船坑”農中,斷斷續續直到81年才停辦。校產移交給四十八公社。後改為農場、林場。
1984年,為了執行上級政策,高中停止招生。
1984年春季起,學校名稱更名為“四十八鄉初級中學”。
1996年,四十八撤鄉建鎮,又更名為“四十八鎮初級中學”。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四十八中學共有在校生500餘人,教職工56人(退休8人),學校校舍面積4441平方米,占地面積7337平方米。辦學設施基本齊全。教學質量總體穩定在全縣中等水平。
縱觀四十八中學的辦學歷史,不難看出,這是一所老牌農村國中,辦學50餘年來,為南鄉,為當地培養了七、八千合格的畢業生,為當地的社會發展作出應有了的貢獻。

師資隊伍

校長:陳禮先
教師:余軍吳憲鬲王身耀蘇孝金付命旺程俊王華葉瑞洲吳福中等

學生風采

淺談理想
學生文章
曾經,有一位詩人這樣說過;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我很喜歡這首詩,因為它深刻地闡述了理想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所起的作用。我想,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埋藏著一個理想。
曾經,我的願望是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那是因為一次,我看到某個醫生為挽救一位母親的生命而在手術中國力量
中國力量
台前忘我地工作,後來,他將那位母親從死神的手中搶了回來。我想,他挽救的不只是一位母親的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幸福。那時我就想,我立志要向他一樣,救死扶傷。
曾經,我的願望是做一名傳道授業的老師,那是因為一次,我看到某位山區老師在背學生過河的途中,被大水沖走了他年輕的生命。我想,他獻出的不僅是他的生命,更是他的靈魂。那一刻起,我就立志要向他那樣,撒播希望的種子。
曾經,我的願望是做一名偉大的足球運動員,那是因為于根偉一個精彩的射門,讓中國加入了“世界盃”的多年夢想得以實現。這對中國來說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那時,我立志要像他一樣,為國爭光。而如今,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我努力奮鬥的動力,這都將支撐著我,陪伴著我走過人生的坎坷和荊棘。
人的一生,醒悟的少迷茫的多,而大多數的迷茫,就是無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人的一生惟有目標方能奮鬥,方能達到目標。若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海上航行,那么理想就是你的方向燈,若有一天,你迷失了方向,理想會給你帶來希望。或許,它對於茫茫大海來說,很渺小,很渺小,很渺小,但只要你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奮鬥,終有一天你會看到黎明的曙光,它會帶你踏上人生理想的彼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