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江西省宜春中學,1902年建於春台南麓唐代大文豪韓愈所設的“昌黎書院”內,時稱“袁州中學堂”。此後學校受時局等各種因素影響多次更換校名,並飽受遷徙之苦。解放後,學校始定址秀麗的化成岩風景區,不斷發展壯大,並於1963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首批重點中學,1974年學校正式定名為“江西省宜春中學”並一直沿用至今。
在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學校足輾轉遷徙,歷經滄桑,但始終以其“勤勉敬業、無私奉獻”的師風、“艱苦樸素、勤奮好學”的學風而享譽省內外,一貫被地方史志譽為“贛西文化的搖籃”。
教育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弘揚“愛校守紀、求實創新”的校風,確立了“依法治校、科研興校、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制定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育人原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廣泛開展研究性學習,不斷最佳化育人環境,完善教學設施,充實師資力量,提高教育質量,為我省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師資力量
目前,學校有教學班78個,在校學生4800餘人,教職員工281人,其中高級教師49人,一級教師92人。自一九七八年以來,學校先後有6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先進個人及中國教育學會專業委員會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有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3人為全國教育專業學會會員,有4名教師被評為江西省特級教師,有3人被評為省級勞動模範或先進工作者,有14人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校園占地面積66674.3平方米,建築總面積42474平方米,設施完備,有教學樓三幢,學生教室78間,科技樓、藝術樓、圖書館、體藝館、電子閱覽室、學生食堂、學生公寓、田徑場等一應俱全,並配有現代化的寬頻校園教育網路,中心機房與網際網路聯接,建有自己的網站和主頁。
自恢復聯考以來,我校先後向高等院校輸送畢業生6000餘人。學科競賽碩果纍纍,僅自九九年至今獲國家級獎勵的就有30人,獲省級獎勵的有100多人次,2000年學校還獲得了中國生物學會中學生生物聯賽一等獎。
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全國群體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江西省文明單位”(連續三屆)、“江西省中國小實驗室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江西省優秀體育傳統學校”、“江西省德育示範學校”、“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宜春市警民共建先進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回首百年,厚重的歷史給今天的宜中人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面對新世紀,改革的機遇和挑戰給今天的宜中人以開拓創新的無窮空間。心承前輩的諄諄教誨,懷揣創業的執著信仰,宜中人將在素質教育的領域裡乘風破浪,奮勇前進,創造宜中人更輝煌燦爛的明天。
大事記
2003-3-21 區政府決定:原宜春一中國中部剝離,重新組建民辦公助的宜春一中實驗初級中學。
2003-4-14 市政府決定:原宜春中學國中部剝離,原地辦學,改名宜春實驗中學,由袁州區管理; 宜春中學的校名和高中教育收歸市管,先在市教育園區興辦高中部,待城市發展後再興建國中和其他類型學校。
2005-6-21 市政府決定:宜春一中整體上劃市管,先經過一段時間獨立運行,再與宜春中學進行整合(保留宜春一中牌子),整合後的宜春中學實行“一校兩區”管理,擬定普通高中12000人的辦學規模。
2006-7-25 市政府決定:宜春中學成建制整體移交給宜春學院管理,並同意宜春學院整合原學院附中和實驗國中。
2006-8-18 區政府決定:宜春一中實驗國中恢復公辦性質並更名為宜春中學國中部。
2006-9-8 宜春學院附屬中學揭牌,原學院附中更名為宜春學院第二附屬中學(高士中學)。
2007-4-11 宜春市教育局決定:宜春中學2007年秋季停止招收初一新生。
2007-7-11 宜春中學和學院二附中組建宜春中學(學院附中)教育集團。
2007-7-25 學院二附中正式向集團辦理移交手續。
2007-9-30 經宜春學院批准,宜春學院第二附屬中學從9月28日開始搬遷至宜春中學一中校區,9月30日基本搬遷完畢,從10月4日開始,正式在一中校區上課。
2008-6-10 市政府宣布:宜春中學收歸市直管(5月9日市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決定),交接工作全面展開。
2008-6-18 宜春中學校長辦公會明確兩校區稱謂:新校區稱為“宜春中學北校區”、一中校區稱為“宜春中學南校區”。
2008-6-30 宜春市教育局決定:宜春中學南校區2008年秋季恢復招收初一新生,開始安排高一新生(約占宜春中學新生招生計畫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