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關節鬆動技術

上肢關節鬆動技術

關節鬆動技術是治療關節功能障礙,如僵硬、可逆的關節活動度受限、關節疼痛的一門康復治療技術。

簡介

上肢關節鬆動技術 上肢關節鬆動技術

上肢關節鬆動技術是由里東輝老師自創的 肩部關節康復、肘部關節康復、腕部關節鬆動手法、手部關節康復療法,是幫助中風后遺症、腦血栓後遺症、腦出血後遺症等癱瘓病人和上肢關節病患者後期康復的訓練方法。經過長春世頤堂中風腦癱康復中心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完善上肢關節鬆動技術療法。

肩部關節

肩關節的生理運動包括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包括水平內收和外展)、旋轉(包括旋內和旋外);附屬運動包括分離、長軸牽引、擠壓、前後向滑動等。

操作要領

1.肩胛胸壁關節鬆動手法

作用:增加肩胛骨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患側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療師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從上臂下面穿過,拇指與四指分開,固定肩胛骨下角,雙手同時向各個方面活動肩胛骨,使肩胛骨分別作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縮(向內)運動,也可以把上述運動結合起來,做旋轉運動。

2.分離牽引

作用:一般鬆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處於休息位,肩外展約50°,前臂中立位。

治療師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療師站在患者軀幹及外展上肢之間,外側手托住上臂遠端及肘部,內側手四指放在腋窩下肱骨頭內側,拇指放在腋前。內側手向外側持續推肱骨約10秒,然後放鬆,操作中要保持分離牽引力與關節盂的治療平面相垂直。

3.長軸牽引

作用:一般鬆動,緩解疼痛。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

治療師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療師站在患者軀幹及外展上肢之間,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內側手放在腋窩,拇指在腋前。外側手向足的方向持續牽拉肱骨約10秒,使肱骨在關節盂內滑動,然後放鬆,操作中要保持牽引力與肱骨長軸的平行。

4.上下滑動

作用:一般鬆動,緩解疼痛。

5.外展向足側滑動

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動範圍。

6.前後向滑動

作用:增加肩前屈和內旋活動範圍。

7.後前向滑動

作用:增加肩後伸和外旋活動範圍。

有三種操作方法。

8.外展擺動

作用:當外展超過90°時,進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動範圍。

9.側方滑動

作用:增加肩水平內收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10.水平內收擺動

作用:增加肩水平內收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對側肩上。

11.後前向轉動

作用:增加肩內旋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患側在上,肩稍內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後。

12.內旋擺動

作用:增加肩內旋活動範圍。

13.外旋擺動

作用:增加肩外旋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屈肘90°。

肘部關節

肘關節的生理運動包括屈、伸;橈尺近端關節與橈尺遠端關節共同作用可以旋轉(包括旋前和旋後)。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長軸牽引,前後向滑動,後前向滑動以及側方滑動等。

肱尺關節

1.分離牽引

作用:增加屈肘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屈肘至最大範圍,前臂旋後。

2.長軸牽引

作用:增加屈肘活動範圍。

3.側方滑動

作用:增加肱尺關節活動。

4.屈肘擺動

作用:增加屈肘活動範圍。

5.伸肘擺動

作用:增加伸肘活動範圍。

肱橈關節

1.分離牽引

作用:增加肱橈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屈肘和伸肘。

2.長軸牽引

作用:增加肱橈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屈肘和伸肘。

3.側方擺動

作用:增加伸肘。

橈尺近端關節

1.長軸牽引

作用:一般鬆動。

2.前後向滑動

作用:增加前臂旋前的活動範圍。

3.後前向滑動

作用:增加前臂旋後的活動範圍。

4.前臂轉動

作用:增加前臂旋轉的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或坐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

治療師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側,上方手握住肱骨遠端,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將前臂旋前或旋後擺動。

以上是上肢關節鬆動技術的一部分,要詳細記錄鍛鍊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