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藏文化園

上海西藏文化園,上海世博會的配套文化項目,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承辦、杭州七方旅遊網營運。

上海西藏文化園簡介:

2010年4月22日,作為上海世博會的配套文化項目,“薪火相傳——珍藏西藏”上海西藏文化園亮相上海邦德藝術館。該展館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承辦、杭州七方旅遊網營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前黨組書記朱曉明,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上海邦德學院董事長朱德炎等一起出席開幕式並為展覽剪彩,上海西藏文化園正式開幕!地址位於:上海市寶山區錦秋路299號(捷運7號線:南陳路)。

上海西藏文化園展覽項目:

展覽實物展品約700件(套)。1600平米的展廳分為民俗、宗教、藏醫藥三部分。由“序廳”、“珍藏西藏”、“民俗文化”、“宗教藝術”、“藏醫藏藥”五個部分及“文化遺產”、“民居帳篷”、“佛殿經堂”等十二個單元、景觀組成。通過豐富的圖片、文字、影像資料等,加深國內外參觀者對藏文化的了解和認知,令人們感受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西藏。

西藏文化園館內介紹:

一、文化館外景:

風馬旗:藏語稱為“隆達”,直譯風馬。通常是印有特定圖案及經咒的紙片或織物。紙片被拋撒後可隨風飄散,而織物則常被固定在繩索或柱子上,像彩旗般在風中飄舞,故稱風馬旗。根據藏傳佛教和苯教的理念,人們以風為媒、御風為馬,可與靈界溝通,表達祛災祈福的美好願望。進入現代,已演進為民俗世象。
瑪尼堆:以刻有經咒及圖案的石塊和石板壘成,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據信有禳災鎮邪功能,有時帶地標作用。常見於村頭、湖邊、山口、岔路口或宗教勝跡。
轉經筒:藏語稱“瑪尼闊洛”。因內置經咒,人們認為每轉動一圈就等於念誦了一遍裡面的經咒。轉經筒分為手持式和固定式兩類,固定式又有藉助風力、水力、火力、人力之分。佛教講順時針旋轉,苯教則逆時針旋轉。擦擦:梵語音譯詞,特指“泥模浮雕像”。根據制泥成分的不同,一般分為泥擦、骨擦、布擦、藥擦四種類型。
經幡柱:用以鎮魔祈福的法具,材質有木、銅等類。柱頂常見裝飾有日月、寶瓶、華蓋、氂牛尾等,往往伴有風馬旗。常立於寺院、山口、宅院、神山、聖湖及佛塔附近。
瑪尼石刻:刻有經咒及圖像的岩壁、石板或石塊的泛稱。其中不乏出自石匠大師的精品,是藏族傳統石刻藝術的重要載體。

二、內景展館一樓介紹:

1. 前言
西藏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南部,是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120多萬平方千米的西藏高原,以獨具特色的雪域風光和民族文化著稱於世,令人神往。作為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為豐富中華文化寶庫做出了可貴貢獻。藏族文化在發展衍變的進程中,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的營養,同時也向兄弟民族輸出了文化養分,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現象在中國古往今來的各類文化載體中有大量例證。
中國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瑰寶交相輝映,共同構成熠熠生輝的中華文化寶庫。通過本展覽,相信觀眾會感受到其中的奧義。西藏的文化遺產,從民俗到宗教、從藝術到科技,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是世人認知西藏、解讀西藏的鮮活教材。這裡展示的,僅僅是寶庫一隅、冰山一角。本展覽以“序廳”、“珍藏西藏”、“民俗文化”、“宗教藝術”、“藏醫藏藥”五個部分及“文化遺產”、“民居帳篷”、“佛殿經堂”等十二個單元、景觀組成,各類實物展品約530件(套)。這些展品,大部分由葉星生(嘉措)先生提供。藏醫藏藥展廳,由中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民族醫院——北京藏醫院提供展品。 葉星生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是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西藏自治區收藏家協會會長,著名畫家、收藏家、藏學家。他在西藏工作生活40多年,對西藏人民感情深厚,對西藏文化情有獨鍾。2008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十大傑出人物”評選中,葉星生先生名列榜首。

三、內景二樓序廳介紹

1.“薪火相傳,珍藏西藏”——葉星生西藏文化珍藏展
2.葉星生簡介
葉星生,藏語名嘉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西藏收藏家協會會長,西藏博物館名譽館長,西藏大學客座教授。在西藏工作生活40年間,執著地收藏、研究西藏民間藝術。編著《西藏概況》、《西藏面具藝術》、《西藏民間藝術珍藏》等大型畫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多次獲獎並被國內外收藏。1979年創新西藏布畫《賽氂牛》獲全國美展二等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藏風》、《極地》、《高原之歌》等布畫作品先後選送日本、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展出。80年代,歷時5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西藏廳設計繪製的《扎西德勒圖》等七幅大型壁畫,被譽為“西藏壁畫藝術新的里程碑”。1991年設計研製的“西藏傳統工藝系列作品”獲國家“金獎”。1994年設計製作的《布達拉宮玉雕模型》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1999年為昆明世博會設計西藏廳獲得金獎。大型雕塑《高原之寶——氂牛》獲得“銀獎”。
1998年獲得世界傑出人士獎“美國聯邦肯塔基克羅最高榮譽獎”。
1999年將2300件藏品捐贈西藏,轟動一時,媒體讚譽其“高尚行為和對西藏民族文化突出貢獻將永遠載入西藏文化發展史冊”。同年3月在北京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等親切接見。
2003年10月將珍藏的一級文物“馬頭明王堆繡珍珠唐卡”無償捐回色拉寺,被授予“色拉大乘洲群則”法位,並受到拉薩七大寺院僧眾聯合“祝頌”,成為西藏歷史上首位獲此殊榮的漢族藝術家。
2006年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
2007年11月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首都博物館聯合舉辦《珍藏西藏—葉星生搶救、保護西藏民間文化遺產成果展》,社會反響熱烈,胡錦濤總書記親蒞觀展。
2008年,拍賣國畫《天界》,所得108萬元全部捐獻中國紅十字會。同年,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十大傑出人物”評選結果中名列榜首。
2009年被聘任為“西藏博物館名譽館長”。同年,入選“時代功勳·感動中國60人”並榮獲特別大獎。
3.座談會摘錄展示:
從這些藝術藏品中,我們不僅了解了西藏的古代、近代的文化藝術情況和社會情況,而且看到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的精神,尤其是可以看出和漢族文化自古以來的交流和影響,以及藏漢民族的友好往來和密切的關係。
一位漢族同志,為搶救和保護西藏的文化遺產,艱苦奮鬥,不計個人的安危,尤其是將有限的工薪都貢獻到這項事業的精神,是何等的可貴!我們看到了這些奉獻精神,深受教育,更加激發了我們的愛國之心。
—西藏自治區政協常委益西赤列、夏扎·甘登班覺、榮布·洛桑頓珠等26位
葉星生的藝術展我已看過兩次。做為一個漢族人,葉星生在西藏35年,一點一滴收集大量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古來的宗教方面、木雕方面近二千件物品,這是很不容易的。這將對我們向全世界介紹西藏、介紹藏文化、介紹西藏宗教藝術起到很大作用。我非常感謝葉星生!
—西藏自治區佛教協會會長:熱振·丹增晉美活佛
感謝葉星生提供了學習、了解西藏的機會。做為藏族,今天首先是學到不少東西,看了有這樣的感覺,藏族文化不僅有宗教文化,還有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葉星生收集兩千件文物珍品很不容易,付出巨大的心血,感謝葉星生這種愛祖國、愛人民、愛西藏的精神。
—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專家:更堆
我已經62歲了,半輩子在舊社會過的,半輩子新社會過的。今天看到葉星生收集那么多的西藏人民過去曾用過的東西,非常高興。看上去這些東西是小小的,但它的意義是重大的。我們經常講“兩個離不開”,今天能實際感受到。一位漢族同志,不顧自己的一切為西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了實際的行動。我再次感謝葉星生同志為西藏文化作出這么偉大的成績。
沖賽康居委會基層幹部:益西羅珠
一位漢族同志,在幾十年里為西藏文化藝術的繼承、發揚做了不少的努力,我表示衷心感謝。如果他只是為了個人利益,把這些東西賣掉,他一輩子可以過非常舒適、幸福的生活,但他放棄了。他的生活好比是寺廟裡的窮喇嘛,除了信仰以外自己什麼都沒有,他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為藏族人民作貢獻,所以我在這裡祝福他非常健康、幸福地度過他的後半生。
—熱母慶居委會幹部:益西旺堆
從葉星生同志的收藏展覽看到葉星生同志在30多年裡艱苦奮鬥的情景。從他的收藏品中不僅可以看到西藏文化的特點,同時也看到葉老師對西藏人民的熱愛,對西藏文化藝術的熱愛。這次展覽對向後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大的意義。
——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區長:其美卓嘎

四、內景圓廳展示

1.苯教文化介紹:苯教文化
苯教是佛教傳入吐蕃之前,藏地原有的一種原始宗教。相傳是由公元前一千九百多年誕生在西藏阿里地區的辛饒彌沃大師創立。苯教產生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原始的生存方式,其思想基礎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畏懼或崇拜心理。人們認為天上、地上、水中居住著的神靈鬼怪主宰著人類的命運,於是,對日月天體
的崇拜、動物圖騰的崇拜、人類繁衍的生殖崇拜以及對各種鬼神精靈的崇拜,便被藏族先民接受、傳播,以多種方式存在於雪域高原。苯教文化是古代西藏土生土長的教育文化,它包括醫學、天文、地理、占卦、歷史、哲學與宗教等浩如煙海的哲學體系。苯教文化是古代西藏人民智慧的精髓,在整個藏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佛教傳入西藏之後,苯教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與之進行了激烈鬥爭,並吸收了對方的大量內容和形式。例如,苯教後來也拜佛(苯教的佛是東巴辛饒)、穿袈裟,也有“轉世活佛”和
《大藏經》,也轉瑪尼、捻念珠(但方向與佛教相反)、也誦“六字真言”(咒文與佛教不同)等,以致很多人以為它已經成為藏傳佛教的一支。
2.苯教本生傳:苯教唐卡《東巴辛饒彌沃且本生傳》
東巴辛饒彌沃且,又稱辛饒世尊。辛是種族名,饒意為聖者與殊勝;彌沃且意為無上聖尊、偉大的人。辛饒彌沃且是苯教的第一位凡間創始人。辛饒彌沃且在苯教經文範圍內所占統治地位完全如同釋迦牟尼在佛教中的一樣。東巴辛饒彌沃且本生故事,主要講述辛饒彌沃且前世修行的歷史。依據苯教靈魂不滅、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教義,苯教教徒將辛饒彌沃且祖師的故事繪畫在唐卡之上,用以宣揚苯教教義。
3.畫說收藏展示
葉星生三幅油畫—度母畫
綠度母:明代 73×140cm 2009年作
護法本尊:明代 73×140cm 2009年作
蓮花觀音:元代 73×140cm 2009 年作
4.七佛圖(明代)—毗婆屍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懼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五、傳統木雕彩繪藝術展示

1.五尊佛像—釋迦牟尼、舍利弗、目犍連、空行母、金剛手菩薩展示
2.蒙人馭虎圖\財神牽象圖(壁畫)展示
蒙人馭虎圖寺院、僧舍、民居常見壁畫之一。題材源於格魯派創立之初請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到西藏制伏對立面的歷史。後來其基本寓意衍變為降妖辟邪。
財神牽象圖:(壁畫)西藏常見壁畫之一。畫中有行腳僧牽來大象載滿珍寶,象徵招財進寶之意。行腳僧是財神毗那夜迦的化身,大象為其坐騎。張貼或畫在門後向室內方向。

六、藏族民俗文化展示

遠古文明介紹:
天鐵,藏語稱“托甲”,意為“天上的鐵”。人們把它解釋為打雷時從天而降的鐵塊。往往埋藏地下,長期不銹,呈各種形色。人們認為此物可做護身符,有避邪功用。藏醫也用此入藥,據說可治中風一類的疾病。
餐飲文化展示:
西藏人民有獨特的餐飲習俗,傳統主食為糌粑、麵食、牛羊肉及奶製品等;飲料主要為磚茶、奶茶、酥油茶、青稞酒等。西藏傳統的餐飲用具帶有與上述習俗相一致的文化內涵。這在碗具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藏文史籍《薩迦世系史》中,對碗文化和鑑別的方法作了專文描述,並將碗分為各種等級,認為一個上等的碗不僅可防毒、驅邪,還可延年益壽。人們將碗比作情人,特製碗套以便揣在懷裡出行。最好的木碗稱“察亞”,是用古樹根或樹瘤製成,製作工藝十分考究。據說一件“察亞”碗價值十頭氂牛。此外,不施一針一線的牛皮朱漆皮盤、貓眼紋瘤木茶碗和糌粑碗、鑲嵌各色銅皮的陶酥油茶壺、水龍紋黃銅茶壺、高座直筒木茶碗、吉祥紋銅鍋、鑲花紅銅茶壺、用整塊木料雕鑿出的圓木酒壺、野雞型彩繪陶酒壺、竹編竹筒酒壺、包銀簪花琥珀酒碗、款式與功能各異的木製分格調料盒等等,無不體現出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針線包——藏族婦女隨身佩掛,既裝針線,又是墜飾。藏語稱“珍布庫秀”,通常用皮革製作並嵌有銀飾。針線包與香包、奶鉤、火鐮等用鏤花鏈連綴,墜於右襟腰間,起步轉體有環佩叮鐺之音,與藏家婦女修長體態極其和諧。
藏式寫字板展示:
藏式寫字板,也叫書寫板,是西藏一種傳統書寫工具,主要用於習字、演算。一般以木板製成,塗以黑色,將白粉裝入袋中,袋料為編織稀疏的氆氌;或是在板上薄塗一層酥油,再將裝入袋中的牛糞灰均勻抖撒於上,之後用竹筆書寫。可反覆擦拭、重複使用,使用方便。由於當時藏紙很珍貴,所以書寫板得以廣泛套用。還可用來傳遞密信,發信者在板上寫好內容之後包以綢緞、封以火漆派信使傳遞,收信者閱後即可拭去,不留痕跡,所以也稱密寫板。
服飾文化展示:
藏民族是一個崇尚美、追求美的民族,這在西藏服飾藝術中得到尤為充分的體現。西藏最常見的男子傳統服飾為:身著氆氌、綢緞質地大領無衩藏袍,腰系絲帶或毛織帶,腳穿軟靿藏靴或高靿皮靴,頭戴禮帽、平頂小沿帽或金絲帽。勞動或炎熱時,右臂可隨意從寬大的衣襟處伸出。也可將兩隻長袖同時脫下,交叉繫於腰部。高原的生活環境,對藏族傳統的服飾觀具有深刻影響。歷史上,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人們常常將全家積累的財富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既美觀瀟灑,又方便攜帶。除牛羊外,首飾的數量和質量往往顯示出貧富差距和地位差異。
帳篷展示:
在西藏,帳篷有多種類型。這種帳篷是其中一種,主要用於夏秋季節逛林卡、舉行賽馬盛會時人們聚會、餐飲、休憩。過去,只有達官顯貴、寺廟上層才能用得起,而今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帳篷上最常見的圖案是八種吉祥物(傘,魚,寶瓶,蓮花,海螺,吉祥結,寶幢,法輪),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