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上海市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原摩西會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長陽路62號;由摩西會堂舊址和兩個展示廳組成,是“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是為紀念二戰期間猶太難民在上海生活居住歷史的主題紀念館;始建於1907年,1927年遷至華德路(今長陽路)62號。二戰期間摩西會堂成為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猶太青年組織也一度將其總部設在摩西會堂內。摩西會堂,是整個上海有關“猶太難民聚居區”的文字和實物資料最多也最為完整的地方。

基本信息

建築格局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建築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建築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是座三層的房子,紅磚斜尖頂,白色的窗欞上有藍色的拱紋,罩著窗頂,然後又向兩頭延開去,點綴成紅牆上的條條藍紋。 紀念館大敞著鏤花的鐵門將遊客迎進裡面。正前方和左側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門,石拱的門廊,類似巴羅克的風格。左側是通樓上的,而正前方進去就是禮拜堂。整個會堂里靜悄悄的,只有長長的座椅排列有序,靜靜地臥在紀念館中。在禮拜堂左右兩面的牆上掛著幾張老照片,分別是老上海時的幾幢猶太會堂和猶太人沙遜在上海造的各式房子的留影。

歷史背景

紀念館裡陳列的猶太人美術作品——《和平》 紀念館裡陳列的猶太人美術作品——《和平》

該處為一所正統的供俄羅斯和中歐猶太人使用的會堂。1927年由俄羅斯猶太人集資興建,稱華德路會堂,後改名為摩西會堂。是猶太人在上海歷史的重要見證。希特勒瘋狂排猶、滅猶時,逃亡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摩西會堂成為當時上海猶太人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上海猶太宗教公會長期設在堂內(1941年遷至拉都路會堂)。

1902年,當時上海俄羅斯猶太人已有25戶,他們迅速組織了自己的教會,並在5年內建造了摩西會堂。隨著上海俄羅斯猶太人日漸增多,俄羅斯猶太人共同集資,於1927年將摩西會堂遷址到虹口華德路(現長陽路)62號新址,仍稱摩西會堂,但一般人又稱“華德路會堂”。當時,以俄羅斯猶太人為主建立的上海猶太宗教公會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長期設在堂內(1941年遷至拉都路會堂)。猶太復國青年組織總部曾設在此處。猶太難民亦曾在這裡為自己的悲慘遭遇而痛苦祈禱。曾經是虹口區精神病防治所,後歸虹口人防部。一樓保留了教堂原樣。二樓原為猶太人的學校,在文物保護的前提下,為虹口區民防工程管理所用房。三樓設有圖片展覽廳,陳列著反映當年中歐猶太難民在虹口生活的照片。 閣樓曾為俄籍猶太人列文斯基先生一家的住房。

相關人物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紀念章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紀念章

列文斯基(LEVINSKY)全家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從俄國移居上海。後遷入猶太隔離區,居住在摩西會堂的閣樓中。當時,住在閣樓的包括列文斯基先生的父母親、他本人及兩個兄弟。列文斯基先生的父親主要負責會堂的清潔、修理工作,有時也協助拉比整理祈禱用具。母親則負責家務,包括在陽台上用中式煤球爐做飯。列文斯基先生和他的兩個兄弟都在隔離區內的猶太學校上學。二戰結束後,列文斯基全家移民以色列。2002年4月,75歲高齡的列文斯基先生攜夫人重返舊地。看著自己的舊居,老人感慨萬千。

紀念館現狀

2007年,上海市虹口人民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斥資100萬美元對原摩西會堂進行了修繕。該建築已恢復原外廊式建築風格,內部展廳共展示140餘幅,並在上海首次運用多幕多媒體播放系統播出的短片,各種雕塑、圓雕和油畫等藝術品。

虹口區的猶太人原居所 虹口區的猶太人原居所

修繕後的摩西會堂舊址僅作為“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供遊客參觀,不再用於舉行宗教活動。紀念館新落成的展示廳在會堂的花園內。展廳運用了包括影片、照片、實物複製品、模型、藝術品等在內的多種展示方式和包括多幕多媒體播放系統等在內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設計師通過整體藝術設計將歷史空間與時間相結合,生動地再現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這段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