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走近蒼松翠柏映襯中的三門峽西周虢國車馬坑博物館,門樓高聳、端莊秀美;雙吻含脊、捕勞守拱;疊檐畫棟、青瓦鱗次;紅石封牆,金鑲丹門;楹聯璀璨,字追神龍一一“國寶薈萃九鼎中原呈異彩,貴賓雲集萬里黃河增光輝。”進入大門迎面月台拾階、蒼松滴翠;名花繁茂、春光四溢;庭院仿古,清幽秀瑞;粉牆如雪,窗明若鏡。正面七間迴廊室,東側廿間陳列廳;該館為庭院式建築風格,仿古磚木結構,設計精巧,獨具匠心,是三門峽最小、最早的文物景點,被譽為袖珍博物館。 三門峽市虢國車馬坑博物館是在西周晚期一個五鼎墓(M1706號)的陪葬車馬坑(編號為M1727號)保護、利用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實用面積860平方米)。![三門峽市虢國車馬坑博物館](/img/e/614/nBnauM3XwQDMzAjMzIDM2QDO2ITMwIDOyIDOwADMwAzMxAzLyA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建館背景
1956年一1957年為配合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庫水壩與市政建設,由文化部與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上村嶺一帶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掘,共發掘虢國貴族墓葬234座,車馬坑4座,出土各類文物9197件。具有代表性的墓葬是(M1052號)虢國太子墓。1959年7月20日郭沫若同志視察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同時,視察了正在發掘的M1727號車馬坑,建議將此坑於以原物、原狀、原地保護起來。他指出:“虢國墓地的考古發現很重要,為我們研究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這段虢國歷史提供了有力依據。”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頒布該車馬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四次改建,建成現在規模,並開始對中外重要客人開放。1986年2月正式定名為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1987年5月改名為三門峽虢國車馬坑博物館。隸屬三門峽市文教局領導,從1964年至1984年將原臨時保護棚。![三門峽市虢國車馬坑博物館](/img/f/f01/nBnauM3XwIDM4YDNwMDM2QDO2ITMwIDOyIDOwADMwAzMxAzLzA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