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介紹
有明一代文學,在袁氏兄弟之前,是萬口一詞、萬喙一音的僵化局面。開始是以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文陳陳相因,互相模仿而缺乏生氣;之後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思潮,他們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大旗,反對“台閣體”的詩文風氣,給文壇帶來了一定的活力,但由於過分強調模仿秦漢、盛唐,出現了遞相抄襲、失去創造活力的詩文風尚,嚴重阻礙了文學的正常健康發展。宗道以學李攀龍、王世貞人手,但覺得李、王詩文板重僵化,沒有生氣,認為“詩文之道不盡於是”,於是擺脫拘束,自辟蹊徑。宏道繼續乃兄的道路,中道同聲相和,揭竿而起,一舉形成全新的詩文新氣象,四庫館臣說:“其詩文變板重為清巧,變粉飾為本色,天下耳目於是一新,又復靡然而從之。”
三袁詩文題材內容相對集中在個人生活方面,多表現他們生活縱恣放浪的適意,賞玩名山大川的樂趣,談說修養心性的學問,以及他們對官場世態的厭惡等。所以三袁詩文藝術主要是求新、求變、求真,也就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其求新就是要突破一切成法,自為法度。“文章新奇,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句法字法調法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答李元善》)。求變就是要隨時代更替升降改變文學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不模擬前人的陳詞濫調。宏道說:“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言語之跡,而貌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之夏葛也。”詩文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求真就是要在詩文中表現自己的真情感真心靈,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憂國憂民,都必須是來自真實情感。宏道曾經批評那些假憂國的人,“自從老杜得詩名,憂君愛國成兒戲”(《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因為在那些人的詩文里沒有真實感情,因此他們強調向民歌學習,“間巷有真詩”,就是說那些民歌能夠抒發真情。
《三袁集》分別以孟祥榮校注《袁宗道集箋校》、錢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箋校》、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共選詩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詩31篇,文12篇;袁宏道詩80篇,文15篇;袁中道詩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鬥雞記》,錢伯城箋校本未收,此次據《袁中郎十集》補出。其他字句異同均按上述箋校本為準。
本選本三袁詩文分配數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數量多少和詩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況。再是根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其三注重收入反映這些詩人生平以及其詩歌主張、詩歌風格變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開風氣人物,作品數量少,且高質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對收錄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堅,詩文風格變化也很明顯,此次編選也以袁宏道作品為主要骨幹。袁中道與其兄長互相應和,詩文作品也有矯正前期公安派溜滑的趨向,選錄就稍多一些。
《三袁集》詩文“題解”、“新解”、“新評”部分既吸收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作品編年,多採用箋校本,一些特殊注釋,諸如年號、職官、地名等也參照上述箋校本的說法,或者根據箋校本增益,在此特意致謝。“新解”、“新評”部分則更多注重創新性和知識性。
基本信息
出版社:山西古藉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叢書名:中國家庭基本藏書名家選集卷
平裝: 235頁
ISBN: 9787805988917, 7805988919
條形碼: 9787805988917
商品尺寸: 22.6 x 16.8 x 1.4 cm
商品重量: 340 g
品牌:山西古籍出版社
ASIN: B001O0YGW8
內容簡介
《三袁集》分別以孟祥榮校注《袁宗道集箋校》、錢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箋校》、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共選詩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詩31篇,文12篇;袁宏道詩80篇,文15篇;袁中道詩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鬥雞記》,錢伯城箋校本未收,此次據《袁中郎十集》補出。其他字句異同均按上述箋校本為準。 本選本三袁詩文分配數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數量多少和詩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況。再是根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其三注重收入反映這些詩人生平以及其詩歌主張、詩歌風格變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開風氣人物,作品數量少,且高質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對收錄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堅,詩文風格變化也很明顯,此次編選也以袁宏道作品為主要骨幹。袁中道與其兄長互相應和,詩文作品也有矯正前期公安派溜滑的趨向,選錄就稍多一些。
圖書目錄
前言/001
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及其主體意識(代序)(陶應昌)/001
◎袁宗道
攜館中兄弟游東郊即事得東字/001
真定道中/002
鼓吹/003
憩有斐亭/004
游百丈泉/005
過黃河/006
寒食有感/008
詠懷效白/010
食魚筍/012
寄無念/013
新春索居/014
荷花池/015
齋中獨坐/015
偶成/016
北發/017
新野道中/018
保全驛道中/019
過舊城有感,是時兩弟已行五六日矣,三弟留題荒亭/020
宿古驛/021
暮春鄒生邀黃思立諸公游高梁橋即事/022
晨起/023
夏日小齋雜興/024
題唐元徵乃兄漁唱晚晴冊(四首選一)/025
送劉都諫謫遼陽/026
月夜登樓偶成(其二)/028
新正三日雪窗早起/029
春日閒居/031
同惟長舅讀唐詩有感/032
讀李洞詩/033
偶得放翁集,快讀數日誌喜,因效其語/034
初春和陸放翁韻/035
葛醫序/036
錦石灘/038
岳陽紀行/039
大別山/040
龍湖/041
游西山(一)/042
上方山(三)/043
小西天(一)/044
陶編修石簣/045
答王衷白太史/047
三聖庵記游/048
極樂寺紀游/049
◎袁宏道
古荊篇/051
夏日同龔散木能者、崔晦之、鄒伯學、李子髯攜妓泛舟和尚橋/057
江上(二首)/058
其一/058
其二/059
嘲王以明先生/060
萬二酉老師有垂老之疾,感而賦此。萬,里中老儒,余家父子兄弟祖孫皆從之游,其人可知。時丁亥九月也/061
送鄒金吾游白下,時寓武昌/062
雀勞利歌/063
花朝即事/064
江漲/065
即事/066
道傍柳/067
社中/068
贈李子髯/069
江上送別/070
江行/071
紫騮馬/072
感事/074
歸來/075
狂歌/076
別洪子,兼寄吳臨川/077
郊外水亭小集/078
懷龍湖/079
答李子髯(二首)/080
其一/080
其二/081
出郭/083
浩歌/084
寄散木/085
高唐道中/086
舟中/087
登焦山逢道人/088
曹以新/089
橫塘渡/090
閒居雜題/091
憩法相/092
別王百穀/093
嘉興道中/094
聽朱先生說《水滸》/095
猛虎行/096
妾薄命/098
棹歌行/099
經下邳/101
柳枝詞/101
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四首選一)/102
宿朱仙鎮(四首選一)/104
白門逢焦師坐主/105
竹枝詞(十二首選一)/105
大堤女/106
月下偶成/107
舟行黃金口同散木、王回飲/108
和翠芳主人魯印山韻/109
清明/110
竹香/111
聞省城急報/112
月下坐小閣/113
過田我在鶴墅/114
風林纖月落(四首選一)/115
甲辰初度(四首選一)/116
乙巳元日/117
又和龍君超韻/118
七夕偶成(二首選一)/119
登遨遊冢有感作,示凡公、響泉道人/120
春分忽大雪,同小修賦/121
新晴/122
寄黃平倩庶子(二首選一)/123
雁字(十首選一)/124
余山居六年矣,丙午秋復北上,臨發偶成/125
麗陽驛題壁/126
宜城飲王舍人家留別/128
鄴城道/129
夏日城西園亭聞蟬,得陰字(三首選一)/130
滄州逢瞿太虛運使,問及近事,偶題/130
雪中投宿棲隱寺,寺瞿大冶五十里,在亂山中(三首選一)/131
江上見數舟為公卒所窘(二首選一)/132
元日登王章甫水明樓/133
登晴川閣望武昌/134
王郡丞邀飲陽和樓/135
登蘇門山泛舟百泉/135
隆中/136
上方/137
與丘長孺書/139
雨後游六橋記/139
靈岩/140
虎丘記/143
晚游六橋待月記/145
五泄/146
蓮花洞/147
敘陳正甫會心集/148
滿井遊記/149
拙效傳/151
徐文長傳/153
由水溪至水心崖記/156
游蘇門山百泉記/159
山居鬥雞記/160
◎袁中道
晚過黑牛渡(二首選一)/163
村居喜社友李素心至/164
朝耕(二首選一)/165
夜泊/166
登虎丘戲為歌行變體示長孺/1 67
下第詠懷/170
風雨舟中示李謫星、崔晦之,時方下第(三首選一)/171
南陽道中/172
哭若霞/173
舟中偶成懷同學諸公,各成一詩/174
短歌/176
詠懷/177
徐州夜泊有懷/178
即事/179
讀子瞻集書呈中郎/180
中郎生日同大兄/181
再游/184
述別為吾友丘長孺/184
人都迎伯修櫬得詩十首效白/186
聽泉/187
七夕同彭長卿、中郎/188
月夜同中郎至柳浪/189
裕州道中/190
鄴城道中(十首選一)/191
署中聞蟬/192
曉/193
檀州書院有龍爪槐,枝葉婆娑,蔭覆數畝,詩以記之/194
送方子公附中郎舟南歸/195
澧陽晚泊/196
將至襄中/197
黃鶴樓/198
醉歌/199
澧州逢毛氏大姊以避盜至/200
德山閒步/201
病中漫興/201
有感/203
途中懷先兄中郎/203
枝江道中/204
將赴新安任,出都門/205
由蕪湖入新安道中/206
曹醫序/207
程晉侯詩序/208
清蔭台記/21O
游高梁橋記/211
西山十記(其四)/212
東遊記(其十四)/213
卷雪樓記/215
書方平弟藏慎軒居士卷末/216
書黃筌花鳥冊/217
《游居柿錄》之一/218
《游居柿錄》之二/219
楮亭記/221
書游山豪爽語/222
一瓢道人傳/223
◎附錄
公安三袁年表/225
三袁著作主要版本/231
三袁研究主要著述/231
《三袁集》名言警句/232
作者簡介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明代文學家,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十七年(1589)禮部會試第一,殿試成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在復古派極盛一時的情況下,他獨推白居易、蘇軾,成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發起,在北京西郊崇國寺組織“蒲桃社”,吟詩撰文,抨擊“七子”。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十一月四日(12月9日),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0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為人神清氣秀,穩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
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他的詩文創作無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發、率真自然之作。代表作有《戒壇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創作如袁宏道一樣存在著內容貧乏的缺點,這也是由他的創作思想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