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墓

三袁墓

三袁墓是公安縣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袁墓簡介

三袁墓 三袁墓

袁宗道、袁中道墓園的修繕,遵循明代有關喪葬禮制,明代喪葬禮制有嚴格的規定,特別是對各級官吏卒後的墓冢大小,墓園進深、面積,墳牆高矮等都有明確而細緻的說明。袁宗道、袁中道的墓園就是參照《明史卷六十.喪葬之制》同時考慮到文物保護和旅遊觀光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的。墓園的建築材料以青磚和石料為主,十分堅固。

三袁墓是公安縣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好三袁墓,公安縣人民政府決定分兩期分別對袁宗道、袁中道墓和袁宏道墓進行恢復性修繕。三袁墓園的修繕是由公安縣三袁墓修繕工程領導小組主持完成,公安縣博物館具體負責,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中心設計,荊州市古建公司承建。

墓園占地25畝,整個墓園呈現古樸、莊重、寧靜、祥和的園林風格,基本呈現出“橋木千章,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的歷史原貌,是一處集憑弔先賢、文物保護與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永久性人文景觀。

“公安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三袁是所有公安人和海內外“三袁文化”仰慕者的驕傲。保護和建設好三袁墓園既是對三袁英靈的告慰,更是對“三袁精神與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三袁簡介

公安縣史稱孱陵,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始建孱陵縣,公元209年,左公劉備領荊州牧屯兵油江口,取左公安營紮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公安縣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公安三袁”就是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

四百多年前,明朝萬曆年間,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出生於公安縣的長安里長安村,即今天的孟家溪鎮的三袁村,他們以仁山智水的人文襟懷和領異標新的創作思想,在復古成風的晚明文壇獨樹一幟,創立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流派——“公安派”,其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風格引領中國文壇風騷數百年,其新文學思想對後世幾百年思想文化歷史以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都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長兄袁宗道,生於1560年,字伯修,27歲北京會試第一,官至五品。袁宗道一生勤奮刻苦,為官清廉,在41歲的時候因病逝於北京,去世的時候,家中毫無積蓄,是靠賣其書畫才得以將靈柩送回故鄉。袁宗道是“公安派”的發起者,代表作有《白蘇齋集》,同時代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對宗道給予極高的評價。

老二袁宏道,生於1568年,字中郎,25歲進士,官至吏部郎中,正五品。老二博學多才,為官勤勉,任吳縣縣令僅一年,吳縣大治。當朝宰相申時行曾感嘆:“兩百年來無此縣令”。宏道43歲的時候病逝於沙市,葬於白鶴山,就是今天的公安縣章莊鋪鎮肖家嘴村,離這裡大約30公里。宏道是“公安派”的領袖人物,成就最大,影響最廣,一生著述豐厚,傳世詩歌有1700多首,遊記、雜文等600多篇,其中多篇詩文被選入大學課本。

老三袁中道,生於1570年,字小修,29歲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正五品。中道以豪傑自命,性情奔放,縱情山水,足跡遍天下,其文學成就僅次於老二,特別是在晚年,他還系統的整理出版了兩胞兄及自己的作品,使得“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中道57歲病逝於南京,與長兄合葬於故鄉長安村,即現孟家溪鎮三袁村。由於老大和老二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做過官,所以民間流傳著:一母三進士,南北兩天官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