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灘歷史記載
三洲灘是一個古老歷史的記憶,在廣西橫縣巒城(永淳)西南十里的三洲地,現已經永遠沉眠於鬱江河中。三洲灘之險以亂石暗礁、急流而聞名百里,道光年間,台灣進士蔡廷闌沿鬱江一路南下,在他所撰的《海南雜著》中,就留有過永淳縣三洲灘的記述:[十九日,下三洲灘(一路畢下灘),水中多暗石,頗險]。三洲灘之畔座落幾條村莊,叫三洲,如灘一般古老,是一個地方的總稱,包括高沙、美塘、竹塘三個大村、加上陸村,其中美塘村又包括:廟背,范屋、村尾、江邊村、八塘、良塘、馬盤嶺、橫塘8個小村。三洲顧名思義就是三個小洲,指的是三個狹長的,差不多連成一體孤洲橫於江中,將江面一分為二,象長沙湘江的橘子洲,武漢長江的鸚鵡洲,此乃三洲的來由。
聽老人家講,在西津壩沒有築成之時,位於江中央的三個洲特別顯眼,有幾十米寬,幾百米長,三洲使得開闊的江面突然變窄,因此水流突然喘急,過往的船隻險象環生,特別是由下(西津)往上(南寧)的船隻,碰上大水,經常有船隻折騰幾日過不了三洲灘的;因此三洲灘便成了千里鬱江河段遠近聞名的險灘。以前的船隻哪象現在的是機器做動力,都是帆船,外加縴夫才能遠航,就算是機器的,那時的馬力都很少沒有現在的那么大。
三洲灘概況
三洲灘,分灘頭和灘底,在灘頭,灘底均是轉角,所以水流急,灘底水特別深,是個大深潭,最出名,本地的人都稱做灘底潭,轉角處有片大岩石兀立,有二、三十 米高,直插江底。江面變窄,使得水流本就變急,急流直撞岩壁,再在潭下翻滾,形成巨大旋渦,這還不夠,還來個轉彎,灘底險在於此;而灘頭相對灘底,水沒那 么深,但它也是個轉角,水流在此突然加速,稍不留神就撞上江中央的險灘。有人潛水采談水螺,說於灘底潭深處發現炸彈,可能是日本鬼子以前轟炸泳淳時扔 下的臭彈。所以,有經驗的船長,船員每到三洲灘,第一件事就是帶上香火,先求神拜佛,灘頭拜一拜,灘底拜一拜,祈求平安順利過險灘。老人們講60年代前,三洲的兩個 廟,一個灘底廟,一個灘頭廟,都是方圓聞名的大廟,規模很大,有菩薩,大佛像等,灘底廟尤為出名,可惜解放後禁止迷信,特別是文革時期,悉數遭到破壞,連 房屋都剷平。現在已經不叫廟了,叫社,只有老人家還叫廟,都是近年來才修起來的供神台。每年正月24,菩薩出遊日子,只可惜熱鬧場面已經今非昔比。
小時候,到江邊游泳,特別是在灘底,還可以看到岸邊峭壁間留下一條踩出來的路,那是過灘時縴夫踩出來的路。現在幾經年殘歲月,江面上升,水流沖刷,江岸的 崩塌,再也找不到歷史的腳印。只是在枯水期,你水性好的話,可以游到江中央,在洲面上揀貝殼,小棲一陣,水足夠枯的話,水深及大腿至腰間,國小時候,曾跟 夥伴游到中央的洲去打水仗。
隨著60年代的西津大霸建成,江面水位上升,三洲被淹沒,這一水上交通頸瓶得以打通,解放後,航道局也在灘頭和灘底設立了航燈設施。但是對於年長的老一輩 船員,提起三洲,不會不知道,可能他不一定知道有個巒城,但是必知道有個三洲,特別是對於那些以前跑百色到廣州的老船員。以前南寧至橫縣的客輪,三洲是其 中一個站點,六景,巒城,下來就是三洲,再下去就是平郎、飛龍。。。以前三洲斗衣櫃經常扛到南寧去賣的,不過現在整個三洲地出去的基本都做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