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簡介
地方歷史記載
三洲是一個古老的名稱,作為地方的稱呼至少超過800年的歷史。《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 對永淳縣的記述有這樣描述:{永淳縣 州西百三十里。北至賓州百四十里,南至廣東靈山縣界百三十里。漢鬱林郡廣郁縣地。隋為寧浦縣地。。。。《新唐書》:唐武德四年,置永定縣,並置淳州。劉句曰:淳州失起置年月,或以為開元中所置也。後又改曰巒州。鹹通二年,安南陷邕州,經略使李弘源奔巒州,即此。五代時,南漢亦曰巒州。宋廢。《城邑考》:縣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賊亂,遷於三洲村。明洪武三十一年,復以寇亂,遷江南岸}。對鬱江,《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有如此描述:{鬱江 在縣城西。自宣化縣東流入縣界,歷縣北,復繞城而西南,又折而東入橫州界。中有牛練灘。《志》云:灘在城南十七里。又有三洲,在縣西南十里水中,有三洲突起,舊縣嘗治此}。
“元至正十二年”為公元1352年,元朝。這是最早出現在古文字記載的三洲。說明三洲在650年之前早就有村落定居於此,而且也側面訴說了三洲有一段被埋沒的古老歷史:元朝時候,巒州的縣治俯所在地就曾經搬遷到三洲,究竟治於三洲維持多長時間不得而知。前人文字也提到了三洲有個“三洲突起”,亦即聞名千里鬱江河段的險灘——古老的三洲灘。建國初期,下游建設西津電站,三洲灘被淹沒永遠沉睡於江底,已經成為古老的記憶不被世人所知。
在清末道光年間台灣進士蔡廷闌所撰的《海南雜著》中,記述他路過三洲時也有文字:[十九日,下三洲灘(一路畢下灘),水中多暗石,頗險]。講述三洲灘之險。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永淳縣時也留下這樣一段文字:{十九日 平明行。五里過火煙驛,是為永淳縣界。於是舟轉北行,歷十二磯焉。磯在江右涯,盤石斜疊,橫突江畔。蓋自橫以來,山石色皆赭黯,形俱盤突,無復玲瓏透削之狀矣。共十五里,綠村。舟轉東北,又十里,三洲頭。又五里,高村,轉而東南,乃掛帆焉。三里,復轉東北,又五里,轉而東。又二里,抵永淳之南門而泊。是日行四十五里}。
其文字中出現了“綠村”,“三洲頭”,都是對三洲,這個古老地名及名稱一種有力的見證。
因而,竹塘、高沙、陸村都是三洲一帶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