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三江口鎮位於涵江區境內東南部,距涵江鎮約3公里。東瀕興化灣,東北界莆田縣江口鎮,西接涵江鎮和國歡鎮,南隔三江口港與莆田縣黃石鎮相望,北連國歡鎮。鎮人民政府駐地高美村,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鐵灶、芳山、楊芳、鯨山、鰲山、後郭、哆前、哆後、哆中、洋中、美尾、高美、新浦。
歷史沿革
宋時,三江口鎮隸屬莆田縣唐安鄉望江里、延壽里。明、清時,隸屬二區望江里、延壽里。民國時期,隸屬第二區,劃分為新浦鄉、鐵灶鄉、後郭鄉、鯨山鄉、岩□鄉、西林鄉、哆頭鄉;後劃為三江聯保;廢聯保後,又稱為三鯨鄉。民國32年(1943年),劃為望江鄉,直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第二區、第八區、望江鄉、涵江人民公社、涵江鄉。1993年1月,為三江口鎮建制,以三江口港而得名。
行政區劃
三江口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南部。面積17.5平方千米,總人口5.4萬人。轄17個行政村。福廈高速、324國道、涵三公路過境,有三江口港。
【代碼】350303100:~201後郭村 ~202鰲山村 ~203南興村 ~204東清村 ~205塔山村 ~206芳山村 ~207鯨山村 ~208楊芳村 ~209洋中村 ~210新浦村 ~211美尾村 ~212高美村 ~213雙霞村 ~214前明村 ~215哆中村 ~216東盛村 ~217新興村
自然資源
三江口鎮地形平地居多,海拔4.5~5米,屬沖積平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多毫米。
三江口鎮三面臨海,海岸線長14.5公里,淡、海水養殖面積2.2萬多萬畝,盛產海蟶、花跳魚、鱘、土筍凍等各優特產品,其中哆頭海蟶因其肉嫩、質脆、無沙而享譽海內外,1959年增被選進京參展,並已註冊“哆頭牌”、“白玉牌”蟶乾商標。
三江口鎮因其優良的環境和氣候,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常年性種植在3500畝以上,除銷往廣州、上海、北京、東北三省外,還銷往俄羅斯、韓國。
經濟發展
三江口鎮靠港傍海、水網旱地兼具、海外“三胞”眾多。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項目興鎮,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實現全鎮總值6.24億元,農業總產值1.5億元,工業總產值10.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增幅位居全區第二;對外貿易出口創匯319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5萬美元,財政總收入33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榮獲市政府授予"經濟工作先進鄉鎮"稱號。
在八十年代,三江口鎮擁有聞名省內外專業村13個,即鐵灶及芳山糧油加工(現大部分聚集在芳山民營企業城)、鰲山蔬菜種植、鯨山奶牛養殖、洋中漁網加工、新浦及美尾交通運輸、哆頭海產品種植和養殖等專業村。
特色經濟
三江口鎮可耕地有8100畝,其中水田6800畝,旱地1300畝,人均不足2分耕地。著力培育蔬菜種植、家禽家畜養殖和海產品養殖三大特色農業經濟,逐步建立三大農業示範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在鰲山、鯨山、楊芳村建立望江片1300畝蔬菜種植示範基地;二是在芳山、楊芳建立家禽家畜養殖示範基地;三是在哆頭原鹽場建立1200畝順興水產養殖示範基地。三個基地以點帶面、以市定產,逐步推行市場化生產,使三大特色農業經濟一直保持占農業產值95%以上份額。
商貿特色
三江口鎮自古商貿繁榮,以從事海產品批零而聞名閩中地區。在涵江新市場及涵江水產批發市場,乃至塘北40米路兩旁水產品聚集經營地帶,隨處可見“哆頭人”或三江口鎮籍的人。據初步統計,在涵經商海產品的涉及哆頭、鰲山、楊芳等8個村,從事人員約3000多人,水產批零業務占整個涵江海產品市場經營量的80%。同時,仍有300多人在涵經營日用百貨、建築材料、食雜批發等生意,“農轉城”舉家喬遷涵江也有500戶以上。
總量大幅度擴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3家。200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6億元,比增20%,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4:63:23;工業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工業總產值達18.9億元,比增3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4.5億元,比增4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3.12億元,比增28.3%;農業總產值完成2.2億元,比增10%;農民人均收入達4059元,比增10%;契約利用外資265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50萬美元,完成計畫144.1%;財政總收入4670萬元,完成年度預算計畫116.51%。
基礎設施
三江口鎮地形平地居多,平均海拔4.5—5米,屬沖積平原,東北部有一小部為丘陵地。全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多毫米。本鎮傍海靠港,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海上:百年良港三江口港,為國家二級口岸,可與香港直航,並被批准為台輪停靠點,現常年仍可通航4000噸級貨輪,年貨物吞吐量已突破60萬噸,涵三公路(三江街)縱貫南北連結三江口港與福廈公路;福廈高速公路從中部橫貫全境並在境內鰲山村設定交匯口,正在建設的福廈鐵路也橫貫全境;鎮內已建設的洋山路(洋中—鯨山)、塔後路(塔山—後郭)、鐵灶路、哆頭路、港區路、鎮府路及哆港路等鎮村道路縱橫交錯,並都全部硬化上等級;規劃中的南環城路也將從本鎮望江片村莊橫過。
鎮內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已實現村村通自來水、通電、通廣電、通電話,鎮內設有2座電信工程大樓。鰲山村的雁陣山已完成景區規劃和前期開發,有南宋狀元黃公度的讀書處登瀛閣和雁陣宮等人文景觀;芳山村有唐末閩王王審知之子王延政的駙馬府等名勝古蹟;三江口港東邊3海里處的海中還有一座古塔,都極具旅遊開發潛力。莆田高新技術開發區就在本鎮東部,本鎮與江口鎮各占一半面積。鎮內還有涵三路開發區、三江民營企業城等工業園區。
農村建設
三江口鎮有芳山、洋中2個市級試點村,後郭、鰲山、雙霞、新浦4個區級試點村。2006年開局良好,4個沒有村部的村,除洋中村因結合鐵路拆遷安置區一起建設外,其他3個村都已建好村部,另有新浦、高美分別購買、新蓋了村部;籌資600多萬元,建設20.1公里水泥村道路,於2006年8月份提前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全鎮建有19支衛生保潔隊,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在100%實行屍體火化基礎上,推行骨灰集中安放,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綜治方面,全年沒有重、特、大治安、刑事案及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民眾滿意率達96.25%,居全區第二名,被區政府評為“2006年度安全生產管理目標責任制考核先進單位”。
城鄉建設
鎮轄內有百年老港三江口,自清代中葉起,港區周圍即設有港務、交通、郵政、商貿等相關機構和店鋪等20多家。民國17年(1928年),轄區始建三江口至涵江城區公路。是時,港口附近的美尾村即沿公路兩旁開設商店10多家。港區東北側的哆頭,建有農貿墟集。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三江口港區的逐年建設,港務、外貿、商業、倉儲、郵電和邊防等部門相應發展,使該港形成類似農村集市的小鎮。1984年涵江建區後,三江口至涵江的涵三公路拓建成國家二級公路,三江口港成為湄洲灣中轉疏運港。1985年,三江口港區建成1萬伏高壓電線路和引水工程。隨後繼續建成2個500噸級貨運碼頭、1個300噸級客運碼頭和1條長1500米通港公路。1993年三江口建鎮後,政府貫徹執行《城市規劃法》和《福建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先後完成城鎮建設規劃的編制並逐步實施。同年投資165萬元,新建鎮政府辦公大樓,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同時撥款165萬元,興建三江口中學教學樓,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改建新建國小校舍面積共1.56萬平方米。1994年,三江口鎮民營企業發展到12家。集資建築的新浦農貿市場和哆頭農貿市場,先後告竣並投入運營,市場面積共600平方米。同年,有公安、工商行政、稅務、金融、商貿、教育、文化、衛生等機構辦公樓竣工,總建築面積2050平方米。六層的海關和商檢大樓已經建成,總面積達4200平方米。
區位優勢
僑鄉優勢
三江口鎮旅居海外“三胞”有2.78萬人,在外“三胞”按三代計算比例各占1/3;勞務出國打工大部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阿根廷、以色列、南韓及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外“三胞”心繫桑梓,關心家鄉經濟建設。
蟳灘涂優勢
本鎮三面臨海,海岸線長16.8公里,擁有灘涂養殖面積2萬多畝,臨海村莊9個,人口約3萬人。特別是哆頭地區5個村農戶大部分以灘涂種植和海產養殖為主,是當地民眾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該地區常年盛產縊蟶、花跳魚、蟳仔、土筍凍等名優海產品。哆頭種植的蟶苗為全省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哆頭生產蟶乾因其肉嫩、質脆、無沙而享譽海內外,該地區生產蟶乾及“土筍凍”精加工、開發行銷前景非常看好。
港口優勢
三江口鎮傍海靠港,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海上有天然良港——三江口港,該港現為國家二級口岸,常年可通航4000噸貨輪,年貨物吞吐量達60萬噸以上,是莆田市最大貨物集散港之一。該港現隸屬涵江區政府管理。該港的逐步繁榮,為臨港新浦、美尾村貨物運輸、搬運,乃至涵三沿線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就業門路和空間。
旅遊資源
三江口鎮境內鰲山村的雁陣山風景區,有南宋狀元黃公度的讀書處--登瀛閣。芳山村有唐未閩王王審知之子王延政的駙馬府等名勝古蹟,極具旅遊開發潛力。
科教文衛
鎮內有三江口鎮中學、涵江區華僑中學2所國中校,還有三江口中心國小、後郭、鰲山、楊芳、哆頭、哆中、哆後、鯨山、芳山、洋中、新浦、高美等12所國小;國小普及率達100%,國中普及率97%以上。合格幼稚園10所。
三江口鎮有1所鎮衛生院,17個村醫療所。
17個村基本建有“六室一中心”,50多支農民文藝隊。
從原來三類鄉鎮進入二類鄉鎮行列,計生符合率達94.02%。
落實農村低保覆蓋率達2.5%,使貧困人口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