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詞目】三易【拼音】sānyì
【注音】ㄙㄢㄧˋ
【釋義】
(1).《連山》、《歸藏》、《周易》的合稱。《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相傳《連山》、《歸藏》為夏、商之《易》,書已失傳。參閱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論<連山><歸藏>》。《三字經》:“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2).指“易”的三種含義。東漢鄭玄《易贊》、《易論》認為:“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3).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的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術數》解釋《三易洞璣》:“其曰三易者,謂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孔子之易也。”一說為天地自然之易、伏羲之易、周文王之易;一說為天易、聖易、心易。
(4).三種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隨文而異。《韓非子·用人》:“君人者釋三易之數而行……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沉隱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5).三次變換。宋蘇軾《東坡志林·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吾坐用檀越錢物,已三易毛矣。”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詩:“余建牙東牟,歲華三易。”清黃鈞宰《金壺七墨·木工》:“今程氏園三易主人矣,破棟頹垣,不可以居。”
什麼是三易
《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稱為“三易”。現存古代智慧和歷代帝王的法則只有《周易》存世。三易簡介
關於“三易”,易學界普遍認為,《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分別形成於夏、商、周三代,其中《連山易》最早,《周易》最晚。
名稱簡說
鄭玄賈公彥這兩位學者的觀點是,《連山易》取象於流雲從連綿不絕的大山深處飄來,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純艮卦為第一卦,艮為山,一座座山連在一起稱為連山。而《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卦,坤象徵著地,萬物莫不歸藏於大地之巾,因此名為歸藏。而《周易》則是要表達易道包羅萬象、無所不備的意思。
三易之分
《周禮》講:“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這是古代專門為皇家占卜用的三本卜筮之書,此為《易》之“三易之分”。數始於陽1陰4終於陽9陰6(乾9兌4離2震7巽8坎3艮1坤6)。艮1則連山,連山者出也,生之意。淳于俊曾言:“《連山》似山出內氣連天地也。”杜子春曰:“《連山》,宓羲。”宓為姓,通伏,意即連山易與伏羲有關,《山海經》講:“伏羲氏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
坤6則歸藏,歸藏退隱,亡入之象也,乃萬物之所歸。淳于俊講:“《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也。”《歸藏》又名《坤乾》,劉敞曰:“坤者,萬物所歸,商以坤為首。”孔子《禮記·禮運》講“吾得坤乾焉。”賈公彥講:“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所言皆指《歸藏》。
乾坤生六子則八卦,乾陽坤陰,陰陽和合,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故乾坤又名曰周易,而世人多認為因《周易》乃周朝易之故。《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聖人智慧的結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參天兩地而倚數”,邵雍《皇極經世》講,“參天者三三而九,兩地者倍三而六”。天地易數二三為六,故易用六爻成卦,以數經天緯地。。。又河圖示天地數合55,天數25地數30,1為太極謂之體,5則謂之用,舍之則用數共49,而49恰7乘7之積數,卦分6爻陽至7則變陰,陰至7則復陽,此亦物極必反循環之理,陰消陽息生生之論。。。
《連山》、《歸藏》皆為先天之易,而《周易》則為後天易,先天用78取其靜守,後天用96取其動變,78為少,96為老,7為少陽,8為少陰,9為老陽,6為老陰,7為震坎艮三男,8為巽離兌三女,9為亁父,6為坤母。鄭諤講“《周易》以九、六為占,而《連山》、《歸藏》以七、八為占。《周易》占其變者,《連山》、《歸藏》占其不變者。”足以佐證。
《易緯。乾鑿度》講:“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鄭玄講:“《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此為《周易》之“三易之分”,雖此非彼,但本人認為,此論同樣適用於《連山》和《歸藏》。
連山易
連山簡介
《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連山易》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連山易》是用古人對客觀世界的實體論、摸看論來定義萬物發展的自然法則,對以人為本的社會人類行為作了系統的規則並論證論述。在64個卦的宮變,象變中詳盡的套用訓詞、誥詞、象詞把《連山經易》及《歸藏》中理論體系的精髓忠實地描寫出來。
水書《連山易》的發現
水書連山易,是貴州省水族(古時來自北方的人群,因特殊性成了一個小民族)用水書(其文字圖畫與夏都二里頭出土的夏陶符號同類)寫作的稱為《連山易》的一種易書。歸藏易
歸藏簡介
《歸藏》,傳統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後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則後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於傳注所引者。”
秦簡《歸藏》的出土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周易
周易簡介《周易》包括《經》《傳》兩大部分。《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相傳八千年前的伏羲創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繹六十四卦卦序,匯集歷代口頭流傳的卦辭、爻辭,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易經》。四百多年後,孔子解釋和讚頌經文的文字,形成了《周易》的《易傳》部分。《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歷史文物
1973年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周易》,釋文發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熱潮。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1987)、張立文《帛書周易注釋》(1992),韓仲民《帛易略說》(1997);帛書《易傳》釋文,最初見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1993)、第六輯(1995),朱伯昆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1995)、《續編四庫全書》經部第一卷、四川大學出版社《易學集成》等書。本世紀以來,帛書《易傳》新釋文又見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丁四新《楚竹簡與漢帛書〈周易〉校注》等。帛書《易傳》共包括《二三子》、《繫辭》、《衷》、《要》、《繆和》、《昭力》六篇。邢文《帛書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學術專著。1977年在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了漢簡《周易》。1994年發現了楚竹書《周易》,經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關校注,亦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