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解讀

三國志解讀

《三國志解讀》是2008年華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玉林,曾志華,張新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三國志解讀》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採用答問的形式,從典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並用原典中所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以期達到“原湯化原食”的目的,賦予死的冷冰凍的資料以活的熱乎乎的生命。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語言上,採用明了易讀的白話文,既避免了一般史書的枯燥,又無隨意發揮“戲說”之嫌。真實的故事、精彩的解讀將把你帶進中華歷史的悠悠長河,讓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殘酷無情,領略帝王將相的雄才大略,驚嘆古代文化的燦爛不息,使你了解中國歷史的大略,深刻體會讀史的樂趣。

編輯推薦

《三國志解讀》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採用答問的形式,從典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並用原典中所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以期達到“原湯化原食”的目的,賦予死的冷冰凍的資料以活的熱乎乎的生命。

目錄

附錄一 三國帝系表

附錄二 三國大事年表

序言

中國的歷史記載從先秦時代萌芽、發展,此後歷代不絕,猶如一條長河,奔流不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國家,“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歷史記錄逐漸發展。西周共和(前841)開始,我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春秋以後,不僅周王朝有史官史書,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史官史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歷史著作相繼問世。《春秋》一字褒貶,寓意深刻,對後來的史書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的出現,無論從史學意識、史學目的、史學編纂,還是史學規模、史學語言等,都是對先秦史學的一次系統總結,同時又開闢了史學的新道路,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後來的史學,基本都是沿著司馬遷開創的史學道路繼續前進,所謂“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形式的不斷發展。正如黑格爾所說:“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閱讀史書,以史為鑑,可以鑑往知來。司馬遷曾指出歷史的“自鏡”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視歷史著作的認識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鏡”說法:“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生活在當代的人們,不可能割斷與歷史的聯繫。在認識歷史的同時,提高自己認識社會的能力;從自己民族的早期經典中尋找可依靠的東西,不斷校正前進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記載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價值原則就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憑藉。

歷史具有勸善懲惡的榜樣作用,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論述歷史的作用時說:“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史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他們所體現出的人性的善惡、美醜,無疑成為後人的警示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們民族人性的精華所在。這是一種根植於現實人生社會、卻又超越一般生命意義的道義精神。

歷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價值。李大釗說:“吾人瀏覽史乘,讀到英雄豪傑為國家為民族捨身效命以為犧牲的地方,亦能認識出來這一班所謂英雄所謂豪傑的人物,並非有與常人有何殊異,只是他們感覺到這社會的要求敏銳些,想要滿足這社會的要求的情緒熱烈些,所以挺身而起為社會獻身,在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劇、壯劇。我們後世讀史者不覺對之感奮興起,自然而然地發生一種敬仰心,引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情緒,願為社會先驅的決心亦於是乎油然而起了。”歷史如同一部百科全書,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一個具有豐厚歷史知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智者。

閱讀史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我國當前正處於大變革、大轉型時期,同時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衝擊,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義更顯深遠而重大。我們要從史籍中汲取精華,構建和諧社會。“修己以敬”,實現個人身心和諧;“親親”,實現家庭和諧;“仁者愛人”,實現群體和諧;“天下為公”,實現社會和諧;“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不入洿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閱讀史書,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儘管有時出現曲折乃至於暫時的分裂,但它的總趨勢是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儘管有時有外敵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撓,保家衛國。經歷了許多磨難的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國的史書浩如煙海,有正史、雜史、野史等,有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如何去讀史書?我們認為首先讀正史,從紀傳體入手。它們是中國歷史記載的主體和主流,可以從整體上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脈絡,認識古今之變的基本規律。第二,讀史要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思想的覺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華。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第三,讀史要有史學意識。我們應把它們放到中國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認識,以歷史的眼光去挖掘歷史典籍的思想意義,去認識歷史典籍的作用和價值。第四,讀史要有現代意識。歷史已經過去,成為一種傳統,但它並沒有凝固,而是一個繼續流淌著的跨時間的文化流程,對今天和未來發生重要作用。讀史就是要立足現實,審視歷史,繼承優秀的傳統,以史為鑑,為今天的現實服務,把握好歷史傳統與現實社會的關聯。開卷有益,我們都能從豐富的歷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啟迪。

本叢書首先從“二十五史”入手,因為它們是中國歷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直接記錄。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採用答問的形式,從典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並用原典中所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以期達到“原湯化原食”的目的,賦予死的冷冰凍的資料以活的熱乎乎的生命。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語言上,採用明了易讀的白話文,既避免了一般史書的枯燥,又無隨意發揮“戲說”之嫌。真實的故事、精彩的解讀將把你帶進中華歷史的悠悠長河,讓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殘酷無情,領略帝王將相的雄才大略,驚嘆古代文化的燦爛不息,使你了解中國歷史的大略,深刻體會讀史的樂趣。

坐觀千年風雲之變幻,笑談古今世事之沉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