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一套家具”內容太多了,具體說來上世紀70年代初簡稱為“三十六條腿”,隨著時間推移,這“腿”越來越多,幾年功夫變成“四十八條腿”,後來又成了“五十六條腿”。什麼是“三十六條腿”?這是說,要想結婚就必須有“一套家具”。一套家具包括“方桌一張,椅子四把,雙人床一張,大衣櫃一個,寫字檯一張,飯櫥一個”,正好是三十六條腿。幾年後又時興中櫥、沙發、茶几、床頭櫃,也就增加到了“五十六條腿”。
背景資料
千萬別小瞧這“三十六條腿”,它可把急於結婚的男青年折騰得夠嗆。對此,從那時過來的人大概都有深刻的體會。因為那是個商品短缺的時代,你要的這些“腿”,要么市場上沒有賣的,要么有的樣式陳舊也不合心意。缺了這些“腿”就結不成婚。無奈之下只好自己動手,找人打制。打家具需要木料、纖維板、水膠、油漆、鐵釘等等十幾種物料,又都是缺貨,很難湊齊,僅木頭一項就讓人使出吃奶的勁。家裡沒有這些東西,只好托關係,找門子,千方百計地去淘換。實在不夠就把床板或舊家具拆了當木料窮湊合,反正“剜到籃子裡就是菜,有毛不算禿。”木頭、五合板一般人搞不到,就用山東木材廠的纖維板,一張不到三塊錢。求爺爺告奶奶的買到三五張也會高興得不得了。備好所有的物料,至少也需半年或一年。有了材料還要請木工。開始都是請木工朋友幫忙,後來有了專門打家具的木工師傅按件收錢。請到木工還要找場地,平民家裡本來就住得挺緊巴,哪裡有地方打家具?院子裡湊合一下吧。請專門木工打家具,能整天工作,省去不少時間。請朋友幫忙,只有趁空業餘幹活,那就“驢拉糞———沒頭了”。
70年代頭幾年流行上海家具式樣,三開門的大立櫥,上面裝有鏡子的五斗櫥,下面是小櫥的方桌,還有寫字檯、飯櫥、臉盆架、面板。儘管還沒上漆,是白茬子,可人人見了都說真趕時髦啊。家具上漆的時候,正好趕上“反潮流”、“批林批孔”。也許是人們已經厭倦了那種“革命,革革命”的動盪不安,還是覺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舒坦。所以,打家具這股風越刮越大,幾乎刮遍全城,早已突破了為結婚而打家具的模式,成了家家“舊貌換新顏”的重大舉措。“逢人都說打家具,到處都聞叮噹聲。”竟然成為一景。
時代背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濟南廣泛流傳著一首順口溜:“一套家具,二老雙亡,三轉一響,四季服裝,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十多元,八面玲瓏,酒煙不沾,十分聽話。”這個順口溜說的就是當年姑娘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畫像。在眾口相傳中,有著不同版本,而且與時俱進,不斷修正。這個順口溜雖然有調侃成分,不必太當真,但的確是那時市井生活的一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