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石

三分石

三分石,又名舜峰,海拔1822米,是九疑山第二高峰,坐落在湖南寧遠縣九疑山南端。

簡介

三分石三分石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位於湖南寧遠縣九疑山南端,海拔1822米,為九疑山第二高峰。相傳為舜葬之所,故又名舜峰,俗名舜公石。 峰頂怪石嶙峋,形狀奇異。常年浮雲繚繞,遇天晴,則紅霞萬朵,非常壯觀。每到秋高氣爽,在百里之外的寶峰山頂,能清晰地看見三分石雄姿高矗,實為天下奇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登臨三分石,露宿山頭,探索山川奧秘,終於找到“五澗縱橫,交會一處”的三分石分水嶺,弄清了三分石是瀟水、巋水、沱水的分水處。他在《楚游日記》中作了詳盡的記載。三分石相傳為舜帝天葬之所。《九嶷山志》載:三分石“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跡石。又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天然。其間有冢,以銅為碑,字不可識,或疑為舜冢。”三峰之陽,斑竹遍布,珍稀藥草叢生,奇樹遍山野。更為奇特的是珍貴藥草雪山七盡在這終年雲霧繚繞之峰安家落戶。獼猴、娃娃魚、鷹嘴龜等珍稀動物深藏其中。三分石是登山探險,觀日出,望雲海的絕妙之處,勇攀三分石,登頂遠眺,必然“一覽天南楚粵收。”更有奇石遍布河流溪澗,最以那形態各異通瑩剔透的水晶石博得遊客青睞。

人文氣候

三分石三分石
三分石,形狀奇特,三巨石並峙,鼎立山巔,直衝霄漢,常有浮雲繚繞,真容偶露。近在咫尺,很難看清其真面目,常令人回味起“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韻味來。但每到秋高氣爽,萬里晴空時,就在百里外的縣城,眺望三分石,它那高聳藍天的雄姿,清晰如洗,猶在眼前。據《九疑山志》記:“三峰並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蹄石。還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天然。其間有,以銅為碑,字跡泯滅不可認,疑為舜冢。”

歷史概述

崇禎十年(1637)三月二十八日,我國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特意考察了九疑山三分石。他一早從紫霞岩出發,經過一整天的爬山涉水,披荊斬棘,直到夜幕降臨時分,才攀緣到三分石山頂的巨石下,得地如掌。由於山高無水,有火難炊,又遇雨霧淋漓,擁傘不能,擁被漸濕,只好砍來大木,積而焚之以猛火來驅散雨霧,因為茵,因火為幃,忍飢挨凍到天亮。第二天,當他透過拂曉的晨霧,仰見三分石,露影指顧間,又立即忍飢沖濕篝火而南行,不至道窮蹬絕處不罷休。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找到了“五澗縱橫交會一處”的三分石分水嶺,弄清楚了三分石是瀟巋水、沲水的分水處,三水均下注湘江,糾正了當時人們所謂三分石下水“一出廣東,一出廣西,一下九疑為瀟水,出湖廣”的錯誤。三分石,三石矗立,水分三處,山勢險絕,飛瀑如練,為九疑山難得的一處風景名勝。

自然資源

緊靠三分石西有香爐山。《徐霞客遊記》載:“香爐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亞於三分石,頂上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面三丈餘,疑即志所稱天湖也。”的確,香爐山,形似香爐,有足有耳,海拔1781米,古木參天,茂竹渺渺,猿啼鳥語,山幽林靜,與三分石交相輝映,歷來為人們登臨探秘之處。

三分石北是大片原始次生林,面積5680公頃,為九疑山國家森林公園主體區。這裡生長著596種樹木,其中珍稀優良鄉土樹種達52種。屬國家保護的一級樹種有水杉、搖錢樹兩種;二級保護樹種有銀杏、福建柏、鍾萼木等八種;三級保護樹種有紅豆杉、領春木、紅椿、南方鐵杉等10餘種。屬省級保護的樹種有14種之多。在那茫茫林海里,棲息著各類禽獸104種。其中有受國家重點保護的金錢豹、獼猴、娃娃魚、鷹咀龜等16種珍稀動物。這裡還散居著不少瑤族同胞,他們的竹屋、吊腳樓、漂亮服飾、多姿多彩的瑤歌瑤舞、瓜簞美酒、山珍野味,更豐富了這原始次生林區的生活情趣。而三分石、香爐石就是鑲嵌在綠色海洋里兩顆明珠,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在三分石西面,還有斑竹林景區,6000多公頃的竹海,匯集了20多個竹類品種,以斑竹著稱於世,被譽為“中國一絕”。 九疑斑竹,形質優美,歷來為人們所珍愛。如今,九疑山人以斑竹製作的龍頭拐杖、斑竹掛盤、毛筆等工藝品,以它獨有的奇趣為九疑山增色,與九疑山的風光、名勝一起,迎接四方來客。

傳說

傳說一

在人們心目中,三分石是神聖之、神秘之。有書記載說,舜帝所葬之,忽有飛鳥結隊而來,其狀如雀,名為憑霄雀,各銜沙土來幫助築墳。憑霄雀是神鳥,能吐五之,又能變其形狀,棲在樹是飛禽,落在地又變走獸。所銜之沙,青而圓,粒粒如珍珠,有風飛來,飛散如塵,所以又珠塵,許多珠塵堆積起來,就珠丘。珠塵服了可以不死,佩了可以輕。

傳說二

在城南60千米,為九疑第二高峰,海拔1882米。相傳為舜葬之所,故又名舜峰,谷稱舜公石。三峰並峙,巨石參天,峰勢險絕,飛瀑直瀉,為瀟水、巋水、沱水的分水處。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馬蹄石、香爐石。明末徐霞客曾登臨三分石。西南有香爐山,最高峰畚箕窩,海拔1959.2米。山上有眾多的珍禽異獸、中草藥及珍貴樹木。西北有大小紫荊山,山下有大小紫荊河,因產紫荊而得名。傳說舜帝二妃尋找舜帝至此,溯大荊河而上,沿大荊河而下,抵山山腳牛頭江,終未得見,沿途灑淚斑竹,故紫荊山斑竹叢生,遍山皆是。二妃登上江邊巨石,回首翹望,相抱痛哭,山哀浦思,荊竹低垂。後人在此立廟祭祀二妃。那巨石稱“望夫石”,又因形似牛頭,故俗稱“牛頭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