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基本信息

書籍介紹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他的旅行,並詳細記錄了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徐霞客遊記》自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初版到1985年朱惠榮的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39篇,讓人刮目相看。

內容簡介

《徐霞客遊記》的編輯整理和流傳,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師季夢良的幼子李介立(徐霞客的小兒子,為徐霞客侍妾周氏所生)作出了很大貢獻外,民間藏書家的珍藏、校訂、增補,也是《徐霞客遊記》得以保存和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 

《徐霞客遊記》中涉及到生活中並不常見的名詞: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蹟。為此,後人不但對原文中的生僻字詞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對於原文中出現的一些古地名也追根溯源,在注釋中將古地名的地理位置準確標示出來,減少了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地理位置描述的困惑和障礙,更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後,後人按照整部書的風格選取了精美古樸的木版畫,配合圖說,或是概括性地介紹了書中出現的風景名勝,或是介紹徐霞客當年途經之處的人情風物,呈獻給讀者的不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一種文化和藝術美感上的提升。

徐霞客在遊歷過程中曾經多次遭遇險境,這已經遠遠超越了遊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冒險了。他這種執著的精神被現代的旅行家們稱為“徐霞客精神”,所以徐霞客也成為那些富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的旅遊愛好者們所推崇的對象。

《徐霞客遊記》對於地理學家是一份珍貴的地理科學報告,對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遊指南,書中那一片片壯闊遼遠的風景,一座座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動我們渴望冒險的心,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中尋覓真知。

作者介紹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旅行家和文學家。萬曆十四年(農曆1586年,公元1587年1月)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縣南喝岐村(今江蘇江陰市霞客鎮)。徐霞客的家鄉在當時屬於“東南財賦地”的經濟發達地區,徐霞客出身仕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曾祖和祖父曾經掛過虛名,但到了他的父親徐有勉那一代,徐家已經家道中落了。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仕途沒有多大興趣,寧願平靜悠閒地在鄉間生活也不喜歡和官場中的人結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年幼的徐霞客有所影響。

徐霞客 徐霞客

幼年時期的徐霞客,天資聰穎,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於他不明白的地方,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雖然對“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很大的興趣,但是特別青睞歷史、地理和探討大自然等方面的書籍。這類書在當時視為不正規的閒書、奇書。他的閱讀面很廣,諸如古今史籍、輿國方誌、山海國經等,他都有所涉獵。他的族兄徐仲昭曾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幾比四庫”。有錢必買書,無錢則變賣衣物來換錢買書,徐霞客“奇書”的嗜好就是到了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看了這些書以後,使得他更加嚮往五嶽等名山。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三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外出遊歷的想法,而賢德的母親也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願自己的兒子像籬笆里圈著的小雞,車轅上套著的小馬一樣,被束縛而沒有見識和出息。對徐霞客的決定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年輕的徐霞客終於告別書齋生活,掙脫了仕途功名的束縛,開始實現兒時的夢想。他22歲就開始外出旅遊,歷經34年,直到生命結束為止。他先後遊歷了大半箇中國,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包括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等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山、天台、雁盪、九華、黃山、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嶷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準確、細緻,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對於所遇的險阻,他都以頑強的鬥志去克服,而且無論身體多么疲憊、條件多么惡劣,他都每天堅持寫日記。這些旅遊日記記錄了他的旅途經歷、考察的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地理材料。

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很重視標本的研究價值,他在武當山等地冒險採集了榔梅; 在尚山採集了當地一種形似菊花的特產—金蓮花;在五台山採集了天茶花等珍稀名貴植物;在瑪瑙山上採集了“石樹”; 在蝴蝶泉邊採集了花樹的枝葉。

徐霞客對科學研究有著無所畏懼的精神。他喜歡獵奇,可以說是到“聞奇必探,見險必截”。每每遇到古洞、名剎、溫泉、飛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異景觀,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覽“廬山真面目”。他在自己的日記中說:“亘古人跡未到之處,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他在雲南騰越為了把一個岩洞看個明白,冒死攀登上懸崖;在湖南茶陵時,獨闖傳說中神秘的麻葉洞;在廣西融縣真仙岩,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時洞,竟從一條橫臥的巨蟒身上跨過,進到洞內。他還經常和鬼神迷信做鬥爭,雲南地方上有一本《雞山志略》,書中記載了五台山、峨眉山和雞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現象,這種五彩光圈通常被社會上認為是“佛光”或“寶光”,徐霞客則從地形環境的角度,解釋了出現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因,駁斥了遷腐的迷信說教,這也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世人稱徐霞客為“游聖”。

成書經過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自22歲(1607年)新婚那年開始旅遊,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跡遍布中國16個省。

1607年,開始旅遊,母親為他制遠遊冠,遊歷無錫太湖泛舟,登東西洞庭山,遊記缺失;

1608年,在家鄉附近陪伴母親遊玩,母親死後,守孝三年,認為“父母在,不遠遊;”

1613年,入浙,從曹娥江獨走寧波,渡海游落迦山,遊記缺失。從3月30日開始是遊記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盪山;

1614年冬,游金陵(今南京),遊記缺失;

1616年,游白岳、黃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未旅遊;

1618年,再游黃山,廬山;過波陽湖,年底續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未旅遊;

1620-1622年,游福建仙遊九鯉湖,試錢塘江潮;

1623年,游嵩山、華山、太和山(今武當山),開始撰寫遊記第二卷;

1624年,游荊溪、勾曲(今浙江),沒有遊記;

1625年-1627年,游洛陽;

1628年,游福建;

1629年,游北京、天津薊縣盤山,遊記缺失;

1630年,再游福建;

1631年,未旅遊;

1632年,游天台山、雁盪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恆山;

1634年-1635年,長媳生長孫,次子娶妻,沒有旅遊;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從浙江旅遊至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年未回家,遊記中第3卷到第19卷都是這四年的遊記,每日均有記載,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詩文,其他人寫的序等。

作品目錄

游天台山日記

游雁宕山日記

游白岳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

游武彝山日記

游廬山日記

游黃山日記後

游太華山日記

游太和山日記

閩游日記前

閩游日記後

游天台山日記後

游雁宕山日記後

游五台山日記

游恆山日記

黔游日記一

滇游日記一

游太華山記

滇游日記二

盤江考

永昌志略

麗江紀略

法王緣起

溯江紀源

主要成就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衝打鷹山的火山遺蹟,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遊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文學特點

《徐霞客遊記》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辭彙豐富,敏於創製;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作品選析

《徐霞客遊記》之文美、景奇、質實。清四庫全書史部十一。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其中的《游恆山日記》體現了《徐霞客遊記》的風格特點。寫於崇禎六年(1633年)八月十二日,原文記述初十日、十一日兩天游北嶽所觀。現行教材刪去初十日所游之內容,又刪十一日記游中關於北嶽山麓三重山脈的描寫及飛石窟的傳說故事兩處。窺一斑而觀全豹。《游恆山日記》按遊覽進程,逐步深入,用生動的形象和極為經濟的筆墨添上細部,真實地展現了北嶽的全景全貌。

記游之作,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敘寫有序,不可錯了方位;二是狀物有神,不可忽視特徵;三是行文有變,不可人云亦云。《游恆山日記》中,作者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一步一步地敘寫了遊歷全程;以獨具慧眼的概括力,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各風景點的景物特點;以簡練生動、富於節奏感的語言,完美地表述了敘寫內容。

文章開篇,在描寫了“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的氣候環境之後,點出登山的方向----“面東而上”,敘寫初登時的地貌特點“土岡淺阜”和登山之初的感受“無攀躋勞”。緊接著,寫登山所見和登山所感,步步引人入勝。登山遊覽途中,按里程標出一個個風景點,簡括準確地勾畫出景物或地形的特徵。“一里轉北”處,“山皆煤炭”,淺表“可得”。這既是地貌特點,又是科學考察的成果。“又一里”處,是“望仙亭”,“土石皆赤,虬松離立”,奇特的地質特點形成了此處的獨特景觀。“又三里”處,“名虎風口”,“崖石漸起,松影篩樹”,自此始,北嶽陡峻的地形特點逐步呈現出來。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廚井俱備”,很明顯,這是歷代登岳遊人憩息之所。沿“坊右”東向而上,有寢宮、飛石窟、北嶽殿,依次而現。北嶽殿是著名勝跡,其特點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雲級插天,穹碑森立”。在此,既看到了古代人民開闢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賞到歷代文人墨客登岳遺留的藝術珍品。“殿右”的“會仙台”,“石窟為室,群仙環列”,呈現出道教聖地的神秘氣氛。繞過岳殿東上,順“登頂間道”行“二里”至“危崖”,但見“短樹蒙密,槎枒枯竹”,一幅人跡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見,依此而敘,景觀迷人,特徵突出。在寫景同時,作者巧妙穿插抒寫登山所感。北嶽巍峨,自虎風口至會仙台,“石路縈迴”,遊覽者必須“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難,顯而易見。從岳殿東上登頂,過斷崖,走間道,游者要“解衣攀躡”,路險人疲,令讀者汗顏。至危崖,“仰望絕頂,猶桀然天半”,非心雄氣壯之士必然忘而生畏,至此卻步。滿山荊棘,“鉤衣刺領,攀踐輒斷”,叫人有勁使不出,令人心煩,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就會功虧一簣。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臨絕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所見生所感,所感烘所見,高超的表達技巧產生了相形益彰的藝術效果。

徐霞客 徐霞客

文章的關鍵部分,是岳頂之觀。猶如全景拍攝,作者按方位、按空間的遠近位置,描寫了岳頂鳥瞰圖景。北向而望,“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山勢奇陡,樹生石縫,恆山之奇生動的展現於作者筆下。地理學家的敏銳目光,捕捉了恆山獨特的地貌特點:“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因為“北向俱石”,所以“樹皆在北”。北向遠望,山麓是渾源州城,再遠,“隔山一重,蒼茫無際”。由近而遠,讀者目光依作者文筆所指,從恆山延伸,投向無限的空間。向南遠望,龍泉如帷,向西遠望,五台挺拔,兩山清秀奇麗,與北嶽相伴。近看,龍山橫亘西面,其支峰往東伸展,與恆山相連,狀如“比肩連袂,下扼沙漠”。神奇的相象,比擬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北嶽雄偉險要的地勢特點。絕頂遠眺,雄視四方,以岳頂為基點,從巨觀上建立觀察坐標系,展現在作者筆下的,是恆山的自然風貌和眾多山系勾連輝映的奇形偉勢,絕無雲車仙影、虛無縹緲的不實之詞,平實真切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的記游態度。

文章結尾,敘寫下山所見,照應前文,有迴環往復之妙。從西峰下山,尋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卻步。北嶽高峻,在此再現一筆,又照應了先前登山之不易。山高路險驚難下,忽遇山中識徑人。經指點,從東南松柏間望見寢宮後面的高崖,因而得路。往南經過松柏林,見其樹木異常高大。從岳頂遠看,“如蒜葉草莖”,誰知到此,竟然“合抱參天”,比虎風口的樹木要大好多倍。深山藏巨木,北嶽的林業資源記載於作者筆下。從懸崖縫隙徑直而下,到達飛石窟,作者結束了艱難攀躡、富於收穫的登頂之行。登山難,下山亦難,不識路徑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橫生,令人為北嶽的險絕驚嘆不已。雖平實而敘,不事渲染,而字裡行間藏玄隱密,使人嘆絕。

奇文賞心悅目,除全方位多角度敘寫的結構而外,還在於遣詞準確生動傳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語,狀物繪景,敘程述感,富於節奏感。景物美,結構美,語言亦美。作者很少選用現成詞語,而是根據己所親見,以其獨具智慧的構詞方式來進行表述描寫,形成獨特風格。科學考察與勘查的結果,藉助完美的語言形式記載下來,徐宏祖集科學家與文學家的才華於一身,對地理地質的科學探索,做出了貢獻。

四庫提要

《徐霞客遊記》·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弘祖撰。弘祖,江陰人,霞客其號也。少負奇氣,年三十齣游,攜一襆被,遍歷東南佳山水。自吳、越之閩,之楚,北歷齊、魯、燕、冀、嵩、雒,登華山而歸。鏇復由閩之粵,又由終南背走峨嵋,訪恆山。又南過大渡河至黎雅尋金沙江,從瀾滄北尋盤江,復出石門關數千里,窮星宿海而還。所至輒為文以志游跡。沒後手稿散逸,其友季夢良求得之,而中多闕失。宜興史氏亦有抄本,而訛異尤甚。此則楊名時所重加編訂者也。第一卷自天台、雁盪以及五台、恆、華,各為一篇。第二卷以下皆西南遊記,凡二十五篇。首浙江、江西一篇,次湖廣一篇,次廣西六篇,次貴州一篇,次雲南十有六篇,所闕者一篇而已。自古名山大澤,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聞品題名勝。逮典午而後,游跡始盛。六朝文士,無不託興登臨。史冊所載,若謝靈運《居名山志》、《游名山志》之類,撰述日繁,然未有累牘連篇,都為一集者。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遊。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遊記之夥,遂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紀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尤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記之外篇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

──右“地理類”遊記之屬,三部、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整理流傳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的編輯整理和流傳,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師季夢良幼子李介立(徐霞客的小兒子,為徐霞客侍妾周氏所生。周氏孕後因“不容於嫡,改嫁於李”,遂名李介立,又名李寄)作出了很大貢獻外,民間藏書家的珍藏、校訂、增補,也是《遊記》得以保存和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

錢謙益是明萬曆進士,官至吏部侍部,著有《初學集》、《有學集》,編有《列朝詩選》,是當時“操海內文字之柄”的著名學者。他又是個大藏書家,曾不惜重資購聚古本,在紅豆山莊築了絳雲樓,藏書一萬卷。錢謙益同徐霞客有過交往,深知《遊記》是霞客畢生“手攀星岳,足躡遐荒”的考察記錄,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可惜,已屆耄耋之年的錢謙益生活窘迫,特別他那座萬卷樓剛剛被大火焚毀,《遊記》再好也無條件珍藏,更談不上刻印了。為此,他只得求助於當時全國聞名的大出版家毛子晉,寫了《囑刻遊記書》,連同稿本一併交給了毛子晉。

毛子晉也是常熟人。他好古博覽,藏書八萬多卷,專門構建了汲古閣、目耕樓存放。還聘請文士校勘、梓印了《十三經》、《十七史》、《古今百家》及未印刷的書籍。當然,《遊記》應該是毛子晉所歡迎的書稿,但不知什麼原因未能刻印成書,卻把它讓給了獨山莫繩孫。莫也是個搜訪異本的藏書家,他把《遊記》長期珍藏在他的影山草堂里,也始終未能刻印。後來,這部《遊記》稿本輾轉到了浙江湖州南潯鎮喜嘉業堂藏書樓。這是樓主劉承乾為擴充藏書,向江浙等地十多家藏書家收購古籍時無意中得到的。劉見了書稿,視為善本,一直收藏在鷓鴣溪畔的書樓里。新中國成立後,劉承乾把書樓捐贈給國家,《遊記》稿本也隨之轉到了北京圖書館。直到七十年代,一批“徐學”研究者重新整理出版《徐霞客遊記》,才在善本特藏部發現了這部轆轉大江南北、歷時三百餘載、數易書主的《遊記》稿本,這不能不說是民間藏書家的功勞。

《遊記》在藏書家們長期保存和傳抄中,還做了大量校訂、增補和梓印、刊行等工作。今天還有兩部珍藏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的《遊記》抄本,就是經藏書家們考證,充實的稿本。第一部系江陰人楊明時抄錄、編訂的《遊記》稿本。楊為康熙進士,曾任雲貴總督,當過吏部尚書。他也著書立說,曾纂《周易折中》、《性理情義》等,乾隆時入召教授皇子,是個大學者。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他從外舅那裡獲得了《遊記》稿本,親手謄抄了一部,寫了“序言”。不及,又得到了一部經文祿堂趙季方、廣東番禺蔡乃煌、京師廣東學堂等收藏過的稿本。第二年,楊明時按江陰友人所藏《遊記》原本,對手頭稿本進行了校勘、考訂。經過“訂其異同,考其缺失”,對傳抄中的謬誤或同“實境不符,文意不協”之處,均加以改正,然後又一次謄抄了一部,並再次撰寫了“序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的族孫徐鎮正式梓印的木刻本《遊記》,就是以楊明時稿本為基礎的。因此,經楊校勘的《遊記》,是目前為止留傳下來內容完整、正確,學術價值較高的早期稿本。

原文選錄

《游黃山日記》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橋。渡大溪,循別溪,依山北行。十里,兩山峭逼如門,溪為之束。越而下,平疇頗廣。二十里,為豬坑。由小路登虎嶺,路甚峻。十里,至嶺。五里,越其麓。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又三里,為古樓坳。溪甚闊,水漲無梁,木片彌滿布一溪,涉之甚難。二里,宿高橋。

初三日隨樵者行,久之,越嶺二重。下而復上,又越一重。兩嶺俱峻,曰雙嶺。共十五里,過江村。二十里,抵湯口,香溪、溫泉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漸上,雪且沒趾。五里,抵祥符寺。湯泉即黃山溫泉,又名硃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湯池。池前臨溪,後倚壁,三面石甃,上環石如橋。湯深三尺,時凝寒未解,麵湯氣鬱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氣本香冽。黃貞父謂其不及盤山,以湯口、焦村孔道,浴者太雜遝tà即雜亂出。浴畢,返寺。僧揮印引登蓮花庵,躡雪循澗以上。澗水三轉,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龍潭;再上而停涵石間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藥臼”,曰“藥銚”(diào:即小鐵鍋)。宛轉隨溪,群峰環聳,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爐及鐘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為。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坐枯坐聽雪溜竟日。

初五日雲氣甚惡,余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泉瀉如練。余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撩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磬韻香菸,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余言:“山頂諸靜室,徑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半雪沒腰而返。”餘興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臥。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qióng:手杖)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里,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後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雲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者。由此而入,絕峴(yǎn:大小成兩截的山)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髲,盤根虬乾,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間,冉冉慢慢地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後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已而從天都峰側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余急於光明頂、石筍矼(gāng:又作“槓”,即石橋)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後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後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shè:地名),其陰屬寧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xiāo:變虛,即肚子很餓),遂入矼後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飢,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謂余曰:“公有餘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後中食,則今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余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並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繞於後,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余側身攀踞其上,而潯陽踞大頂相對,各夸勝絕。

下入庵,黃粱已熟。飯後,北向過一嶺,躑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獅子林,即智空所指宿處。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勝。”從之。俯窺其陰,則亂峰列岫,爭奇並起。循之西,崖忽中斷,架木連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謂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而上,亂石危綴間,構木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窺更雄勝耳。下崖,循而東,里許,為石筍矼。矼脊斜亘,兩夾懸塢中,亂峰森羅,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窺者。矼側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與接引崖對瞰,峰迴岫轉,頓改前觀。

下峰,則落照擁樹,謂明晴可卜,踴躍歸庵。霞光設茶,引登前樓。西望碧痕一縷,余疑山影。僧謂:“山影夜望甚近,此當是雲氣。”余默然,知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霧合。少頃,庵之東北已開,西南膩甚指霧氣非常凝滯厚重,若以庵為界者,即獅子峰亦在時出時沒間。晨餐後,由接引崖踐雪下。塢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乾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所謂“擾龍松”是也。

攀玩移時,望獅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為案山。二里,躡其巔,則三面拔立塢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筍、接引兩塢迤邐至此,環結又成一勝。登眺間,沉霧漸爽舒朗,急由石筍矼北轉而下,正昨日峰頭所望森陰徑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纖,或直或欹,與身穿繞而過。俯窺輾顧,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竇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狀,則“僧坐石”也。下五里,徑稍夷,循澗而行。忽前澗亂石縱橫,路為之塞。越石久之,一闕新崩,片片欲墮,始得路。仰視峰頂,黃痕一方,中間綠字宛然可辨,是謂“天牌”,亦謂“仙人榜”。又前,鯉魚石;又前,白龍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澗邊,為松谷庵舊基。再五里,循溪東西行,又過五水,則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邊香氣襲人,則一梅亭亭正發,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龍潭,一泓深碧,更會兩溪,比白龍潭勢既雄壯,而大石磊落,奔流亂注,遠近群峰環拱,亦佳境也。還餐松谷,往宿舊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詢之,須下嶺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縣共三十五里雲。

初八日擬尋石筍奧境,竟為天奪,濃霧迷漫。抵獅子林,風愈大,霧亦愈厚。余急欲趨煉丹台,遂轉西南。三里,為霧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霽qì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帶峰岫不減石筍矼,有“禿顱朝天”、“達摩面壁”諸名。余拉潯陽蹈亂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諸巒,南向即丹台諸塢,大抵可與獅峰競駕,未得比肩石筍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過飛來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嶺也。其陽塢中,峰壁森峭,正與丹台環繞。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頂頗平伏。三面壁翠合沓重疊,前一小峰起塢中,其外則翠微峰、三海門蹄股拱峙。登眺久之。東南一里,繞出平天矼下。雨復大至,急下天門。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出天門,危崖懸疊,路緣崖半,比後海一帶森峰峭壁,又轉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轉酷肖,來時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頗稔其異,詢之始知。已趨大悲庵,由其旁復趨一庵,宿悟空上人處。

十一日上百步雲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崡岈,兀兀突兀突兀(wù:挺立)高聳欲動,前下時以雪掩其險,至此骨意俱悚。上雲梯,即登蓮花峰道。又下轉,由峰側而入,即文殊院、蓮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湯院,復浴。由湯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東潭,溪漲不能渡而止。黃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湯口,亦北轉太平入江;惟湯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趨岩鎮,至府西北與績溪會。

《游廬山日記》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龍開河,二十里,泊李裁縫堰。登入,五里,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廬山之陰,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模甚大,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廣濟橋,始舍官道,沿溪東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霧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問之,由此東上為天池大道,南轉登石門,為天池寺之側徑。余稔知石門之奇,路險莫能上,遂倩請、雇其人為導,約二兄徑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過報國寺,從碧條香藹綠樹香霧中攀陟五里,仰見濃霧中雙石屼立,即石門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復有二石峰對峙。路宛轉峰罅,下瞰絕澗諸峰,在鐵船峰旁,俱從澗底矗聳直上,離立咫尺,爭雄競秀,而層煙疊翠,澄映四外。其下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門內對峰倚壁,都結層樓危闕。徽人鄒昌明、畢貫之新建精廬書齋,僧容成焚修其間。從庵後小徑,復出石門一重,俱從石崖上,上攀下躡,磴窮則挽藤,藤絕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獅子岩。岩下有靜室。越嶺,路頗平。再上里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歷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wǔ:廊屋)側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東二里,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東,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喬松,高帝御製周顛仙廟碑在其頂,石亭覆之,制甚古指製作工藝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橫出,故稱“佛手”。循岩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狹窄,訪仙台遺址也。台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竹林為匡廬即廬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風雨中,時時聞鍾梵聲佛寺敲鐘和誦經之音,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論竹林?還出佛手岩,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霧盡收。出天池,趨文殊台。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峰,正可飛舄(xì:神仙來去)。山北諸山,伏如聚螘(yì:蟻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陽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長江帶之,遠及天際。因再為石門游,三里,度昨所過險處,至則容成方持貝葉佛經出迎,喜甚,導余歷覽諸峰。上至神龍宮右,折而下,入神龍宮。奔澗鳴雷,松竹蔭映,山峽中奧寂境也。循舊路抵天池下,從岐徑東南行十里,升降於層峰幽澗;無徑不竹,無陰不松,則金竹坪也。諸峰隱護,幽倍天池,曠則遜之。復南三里,登蓮花峰側,霧復大作。是峰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則左翼也。峰頂叢石嶙峋,霧隙中時作窺人態,以霧不及登。

越嶺東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謀盡漢陽之勝。漢陽為廬山最高頂,此坪則為僧廬之最高者。坪之陰北,水俱北流從九江;其陽南,水俱南下屬南康。余疑坪去漢陽當不遠,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遙。出寺,霧漸解。從山塢西南行,循桃花峰東轉,過曬穀石,越嶺南下,復上則漢陽峰也。先是遇一僧,謂峰頂無可托宿,宜投慧燈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頂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東向越嶺,轉而西南,即漢陽峰之陽也。一徑循山,重嶂幽寂,非復人世。里許,蓊然竹叢中得一龕,有僧短髮覆額,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燈也,方挑水磨腐。竹內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燈遠來者。復有赤腳短髮僧從崖間下,問之,乃雲南雞足山僧。燈有徒,結茅於內,其僧歷懸崖訪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為導,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懸梯以度,一茅如慧燈龕。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燈居此。至是而上仰漢陽,下俯絕壁,與世夐(xiòng:遠)隔矣。暝色已合,歸宿燈龕。燈煮腐相餉,前指路僧亦至。燈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來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別燈,從龕後小徑直躋漢陽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頂。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指眼見之山都比漢陽峰低,因而無法與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舊路,向五老峰。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面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故兩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後,出其左脅,北轉始達五老峰,自漢陽計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嶺角,望峰頂坦夷,莫詳五老面目。及至峰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因遍歷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視野甚寬。然彼此相望,則五峰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則兩旁無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仍下二里,至嶺角。北行山塢中,里許,入方廣寺,為五老新剎。僧知覺甚稔熟悉三疊之勝,言道路極艱,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窮,渡澗。隨澗東西行,鳴流下注亂石,兩山夾之,叢竹修枝,郁蔥上下,時時仰見飛石,突綴其間,轉入轉佳。既而澗旁路亦窮,從澗中亂石行,圓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綠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傾瀉之上,流者噴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為駐留下來的水積蓄起來,則變成深青色。又里許,為大綠水潭。水勢至此將墮,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亂聳,回互逼立,下瞰無底,但聞轟雷倒峽之聲,心怖目眩,泉不知從何墜去也。於是澗中路亦窮,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鵲起,四瞰層壁,陰森逼側。泉為所蔽,不得見,必至對面峭壁間,方能全收其勝。乃循山岡,從北東轉。二里,出對崖,下瞰,則一級、二級、三級之泉,始依次悉見。其塢中一壁,有洞如門者二,僧輒指為竹林寺門雲。頃之,北風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舊路,至綠水潭。詳觀之,上有洞翕然斂縮的樣子下墜。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門之一。”然洞本石罅夾起,內橫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無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廣,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頭尖之陽。東轉下山,十里,至楞伽院側。遙望山左脅,一瀑從空飛墜,環映青紫,夭矯屈曲滉漾水勢大而飛濺,亦一雄觀。五里,過棲賢寺,山勢至此始就平。以急於三峽澗,未之入。里許,至三峽澗。澗石夾立成峽,怒流衝激而來,為峽所束,回奔倒涌,轟振山谷。橋懸兩岩石上,俯瞰深峽中,進珠戛玉形如珠濺,聲如擊玉。過橋,從岐路東向,越嶺趨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陽,山田高下,點錯民居。橫歷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為白鶴觀。又東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讀書,並隨身養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塢也。環山帶溪,喬松錯落。出洞,由大道行,為開先道。蓋廬山形勢,犁頭尖居中而少遜,棲賢寺實中處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則鶴鳴峰也,開先寺當其前。於是西向循山,橫過白鹿、棲賢之大道,十五里,經萬松寺,陟一嶺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則開先寺也。從殿後登樓眺瀑,一縷垂垂,尚在五里外,半為山樹所翳(yì:遮掩),傾瀉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見。惟雙劍嶄嶄眾峰間,有芙蓉插天之態;香爐一峰,直山頭圓阜耳。從樓側西下壑,澗流鏗然瀉出峽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隱不復見,而峽水匯為龍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於殿西之鶴峰堂。

二十三日由寺後側徑登山。越澗盤嶺,宛轉山半。隔峰復見一瀑,並掛瀑布之東,即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絕頂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無倚,頂有文殊塔。對崖削立萬仞,瀑布轟轟下墜,與台僅隔一澗,自巔至底,一目殆無不盡。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勝。下台,循山岡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徑忽入,山回谷抱,則黃岩寺據雙劍峰下。越澗再上,得黃石岩。岩石飛突,平覆如砥。岩側茅閣方丈,幽雅出塵。閣外修竹數竿,拂群峰而上,與山花霜葉,映配峰際。鄱湖一點,正當窗牖。縱步溪石間,觀斷崖夾壁之勝。仍飯開先,遂別去。

相關評論 

霞客先生遊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仁兄當急為編次,謀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問亦不可無此書也。——錢謙益

憶吾十六七歲時,讀名人書,深慕徐霞客之為人,誓游名山大川。——張恨水《金粉世家》序

《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遊記》。他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的瑙曼早兩百多年。——(英)科學家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4月11日國家旅遊局召開的“中國旅遊日”新聞發布會上悉: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徐霞客遊記》開篇日)將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