丄海里弄

丄海里弄

丄海里弄。要了解上海近代歷史發展的軌跡,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從上海的住宅著眼,而上海的里弄則是上海住宅的集中展示,故俗話說:“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

簡介

要了解上海近代歷史發展的軌跡,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從上海的住宅著眼,而上海的里弄則是上海住宅的集中展示,故俗話說:“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什麼叫里弄?里,是百姓聚居之所,古語有“五戶為鄰、五鄰為里”之說。弄,“巷也”,就是小巷子,上海人通常所說的小弄堂。開埠以後,上海租界出現的第一條小弄,名叫花園弄(Park Lang),日後發展成為大名鼎鼎的南京路。里弄建築是我國近代歷史時期中,產生和往來的一種新的居住類型。上海,從清朝嘉慶年間,即1796年,就有里弄之稱了。那時上海的主要街巷已達63條之多,諸如“通德里”,“世蓋里”,“談家弄”。

上海里弄約占整個居住建築的65%,共9千多處,20餘萬幢,2100多萬平方米。其中具有200幢以上者達150餘處。

發展過程

上海開埠以後,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多,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納更多的人,租界內開始出現一種被西方稱為“聯排房屋”(terraced houses)的民居。這些房屋用粗實厚重的花崗岩或寧波紅石條砌門框,配以兩扇中國傳統的烏漆大門和銅門環,給人以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人們把它們稱為“石庫門房子”,或者乾脆直呼為“石庫門”。它的單體平面及結構脫胎於我國傳統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住宅形式,留有較強的江南民居的影響。黃浦區是石庫門裡弄的發源地,其前身屬英租界範圍,興仁里是較早出現在英租界的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群、它建於1872年,占地20畝,它由三間二廂房及五開間四合院的二層樓房組成。其後流傳於城廂內及近郊一帶。現存的建築實例如建於1900年左右的洪德里與兆福里,它們的結構仍為傳統的磚木立帖式,外牆多為石灰粉刷,又都以傳統馬頭牆作封火牆

19世紀末,上海還出現過另一類比較簡陋的里弄住宅。這種里弄住宅是從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脫胎而出的,其平面為單開間,高兩層。此類住宅房式比較低矮,外觀好像廣東城市裡的舊宅,當初建成之時多住廣東籍居民與日僑職員,所以被稱為廣式里弄,也有人稱之為“東洋房子”。初期多建於滬東,建於1900年左右的八埭頭是廣式里弄較為典型的實例,其他如九江里,榮壽里及建於1922年的“新華南里”,主要為滿足中下層人士的居住需要,當時正值上海民族工商業逢勃發展時期,尤其是後者,共有住宅370幢,呈橫向聯排式,而每排房屋原來僅有一個水龍頭,弄堂僅2米寬,底層陰暗潮濕、居住條件十分惡劣。

本世紀一、二十年代,隨著上海工業、商業、金融。市政、交通各業的發展,公用和文化教育事業也相繼發展,上海的人口也在不斷增長,促使上海的里弄建築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式石庫門里弄”,原來的三間二廂住宅改變為單開間、雙開間(一間一廂)或兩間一廂,結構多以磚承重牆代替傳統的立帖式,造形上不再採用馬頭牆等裝飾,石庫門門框也多用斬假石等人工材料代替過去的石料,牆面多為清水磚牆,這時已很少用石灰粉刷了,在石庫門門楣等處用石發券,上砌希臘式的三角形或羅馬式的半圓形,中國式的飛檐翹角型及多種曲線組合的文藝復興式的門罩,也有磚砌券拱門或在弄口上面建造過街樓的形式。此外,里弄的規模也較前擴大,甚至擴大到一個里弄的建築能包括城市道路包圍中的整個街坊,如位於新閘路的斯文里,有510幢弄房之多,堪稱上海里弄之最,其它還有淮海路的寶康里,南京東路的大慶里,北京西路的珠聯里,雲南中路的老會樂里,淮海中路的老漁陽里等。到了二、三十年代,新式石庫門裡弄大量興建。由於地價上揚,建築向空間發展,傳統的兩層高的石庫門住宅開始變成三層。同時為了適應資產階級及經濟比較富裕的社會階層的需要,既注意了安全的環境又適應了小家庭獨門獨戶的特點,居住條件也逐漸改善趨於舒適,開始安裝衛生設備,此外,總弄、支弄已有時顯區分,總弄已增加寬度,足以滿足汽車調頭的需要,總弄為5米,支弄在3米以上。如建於1924年的尚賢坊,建於1928年的四明村,建於1930年的梅蘭坊及建於1931年的福明村。在新式石庫門裡弄大量建造的同時,一種新的里弄住宅又演變出來棗那便是新式里弄。它們的平面開間上更為多樣化,不再受單開間、雙開間的限制而是較自由地進行布置,進深減淺,開間加寬,為了適應經濟比較富裕的社會階層的需要,設計注重使用功能,形式上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樣而較少採用中國傳統裝飾。有起居室、臥室、浴室、廚房,樓梯坡度較為緩和,比較注意通風采光,水、電、衛生設備已較為齊全,有些還安裝了煤氣和水汀取暖設備,每家入口處均用矮鐵門取代了石庫門,圍牆的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棚欄代替。小天井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綠化用地、小庭院。植樹種花從而營造了一種更溫馨,更舒適的氛圍。

建築用料大量採用鋼筋混凝土構件,磚牆承重,仍用木屋架。同時選用洋松和柳桉等優質木材進行裝修,再配以鋼門鋼窗。住宅的總體布置儘可能地使主要房間朝南。比較著名的新式里弄為建於1925年的凡爾登花園,現長樂路上的長樂新村,建於1927年的霞飛坊,建於1929年的靜安別墅和建於1936年的湧泉坊。新式里弄住宅在1924年至1938年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時期達到了高峰。30年代以後,在新式里弄的基礎上,又進步演變發展成為花園式里弄住宅,它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築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於獨立或私人住宅,其風格多為西班牙式現代式。如建於1934年的福履新村,上方花園,建於1939年的上海新村等。

由於里弄式花園住宅的投資較大因而又產生了公寓里弄住宅,這種里弄不是每家一幢或兩家合為幢,而是和公寓一樣,每一層都有一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如採用獨用梯間的新康花園(淮海中路),採用一梯二戶合用的茂海新村,紫苑莊;採用一梯四戶合用的永嘉新村。這些公寓式里弄住宅注意保留了花園式住宅環境優美的特點,卻因為採用毗連式,雙聯或多聯式而降低的造價。里弄,它離我們每個人是那么的親近,又是那么的遙遠。它既引發我們回憶那逝去的悠悠歲月,又引發我們憧景那美好的將來。里弄,它是上海市民生活令人難解的情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