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節

七節

“七節”指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

基本信息

簡介

元宵節元宵節
(1)春節,時在農曆正月初一日,即農曆新年。古稱元日、元旦正旦等,辛亥革命後改稱“春節”。春節習俗主要包括: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給壓歲錢、祭祖、拜年等。春節是周而復始的“年”的節點,在自然與人文兩個方面均具有辭舊迎新的意義。人們在新舊交替中感恩天地、祖先,祝福親朋,喜迎新春。“回家過年”已成為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在海外華人及國際社會均有廣泛影響。
(2)元宵節,時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又稱燈節。因是春節後第一個月圓之夜,亦稱上元節、元夕。元宵習俗主要是包元宵(湯圓)和以燈會、社火、巡遊為主要內容的廟會,因通常在夜間、在公共場所舉行,俗稱“鬧元宵”。與春節之家庭本位相區別,元宵節是我國城鄉居民廣泛參與的、公眾性的娛樂空間,是中國式“狂歡節”。
(3)清明節,時在“春分”後第十五日(約公曆4月5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其時空氣清新,天地明淨,故稱“清明”。
清明是祭祖、祭先烈,緬懷親人,體悟人生的節日,也是迎春、賞春的節日。人們以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方式沐浴春光,感念先人。
(4)端午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日,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端午節由夏至節俗演變而來,主要節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佩香囊、飲藥酒等,具有避瘟祛疾、養生保健的含義。
端午節在歷史傳承中,又被賦予紀念以屈原為代表的民族先賢之義,成為唱誦詩歌、激揚正氣的重要節日。
(5)七夕節,時在農曆七月初七日。七夕之夜,星漢燦爛,牽牛星、織女星隔銀河相望,民間有牛郎織女傳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夜,人們遙望星空,祈求幸福。作為中華民族的情侶節,七夕節的精神價值是肯定、嚮往、追求忠貞不渝的愛情。
(6)中秋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又稱“八月節”。
中秋初始,意在祭拜月神,慶祝豐收。而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期待,又使中秋具有期盼團圓的節俗,也稱團圓節。其節俗為親朋之間饋贈月餅,又稱團圓餅,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精神;也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期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家庭和睦、親人團聚的願望
(7)重陽節,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節、登高節。
重陽節俗主要有:登高、遠足、佩茱萸、飲菊花酒、舉行敬老儀式等。重陽節是秋遊之節,也是敬老之節。

相關

清明清明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是中華大地自然節律與中華民族人文思想相互融合的產物,千百年來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生活習俗、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其時節、傳統習俗及價值取向應當在全民族、尤其在青少年中獲得廣泛認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