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余舊與丁君晨暉俱學龍城書院中,晨暉論文慎許可,獨稱余為善。余時猶示及冠[2],而晨暉年已四十餘。然晨暉折輩行[3],與余交甚相得也。晨暉久困於舉場,其胸中不平之氣無所發,則時時混跡於酒徒,然識者皆愛其才而憐其志。猶憶乾隆己酉之秋,余與晨暉相遇於金陵,晨暉方為有司所擯,邀餘人酒肆,痛飲大醉。誦其所為文,大哭,已而大笑。四座盡驚,晨暉傲睨自若[4]。餘年少氣盛,謂功業可戾契致[5],而惜晨暉之已衰。自是之後,余講業齊魯[6],北至燕南[7],度浙江無所就[8],困而歸,志意頹然矣。然十年之間,見士大夫得科名者,其所能,非必有加於晨暉。而晨暉竟以諸生老也[9],豈非命也夫!今歲之春,晨暉為六十自壽詩一章,知晨暉者,屬而和之[10],凡得如乾首,聯為大卷[11],將以授之梓人[12]。晨暉俾余題其首[13],而予為之述往事以歸之。
作品注釋
[1]書院:封建時代研習學術的學校。[2]未及冠:不到二十歲。舊時二十歲舉行冠禮。
[3]折輩行(háng):委曲長者的身分與晚輩平列。輩行:輩分。
[4]傲睨(nì):傲視。
[5]功業:指科舉功名。可戾契致:可以輕易得到。戾(lì):轉動物件;契:通“挈”,取。
[6]齊魯:古齊魯地,指今山東一帶。
[7]燕南:古燕國南部,指今河北中南部。
[8]度:通“渡”。浙江:即錢塘江。
[9]諸生:秀才。
[10]屬而和之:跟著唱和。和(hè):依照別人詩詞的內容與音韻作詩詞。
[11]大卷:也叫長卷。把詩寫在一張長紙上,可捲起收藏。
[12]梓人:木工。這裡指刻木版的工人。
[13]俾(bǐ):使,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