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丁希侖,工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主要貢獻
國際機構與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機器人學和機械電子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宇航學會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型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委員,2006-2009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械工程系客座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稱號由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正式授予)。擔任國際期刊associate editor of ASME Transaction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Mechanical Sciences的編委。
曾主持國家863青年基金項目“載體受控的柔性機器人動力學與控制技術研究”;國家863項目“自由漂浮的空間機器人非完整約束運動規劃與控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間彈性機構的李群李代數分析方法及其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間柔性變胞機構的鏇量系統理論及其在變形機器人中的套用”;中國和義大利政府重大科技合作計畫項目“一種新型的星球探測多機器人系統設計”;國家863課題“輪腿式多足機器人群體系統技術研究與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自重構原理的新型節能高效螺鏇槳機構設計與套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柔性空間變胞機構的理論及拓展套用”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在國內外累計發表學術論文近150篇。其中SCI/EI收錄近10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
人物經歷
1994.3-1997.1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控制及自動化系機電控制及自動化專業,博士研究生,博士。
1997.1-1998.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工程系博士後。
1998.12-200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工程系機器人研究所副教授。
1999.9-2000.1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0.9-2001.9 英國倫敦南岸大學計算機、信息與數學學院博士後。
2001.9-2004.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機器人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長。
2004.7-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機器人研究所教授。
2004.10-2005.1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主要科研工作經歷(主持的國家級項目主要有):
1、國家863青年基金項目“載體受控的柔性機器人動力學與控制技術研究”;(1998-2000)
2、國家863項目“自由漂浮的空間機器人非完整約束運動規劃與控制”;(1997-1999)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間彈性機構的李群李代數分析方法及其套用”;(2002-2005)
4、國家863項目“容錯冗餘度雙臂空間機器人的協調控制及遙操作研究”;(2002-2004)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變胞機構的構態變化和自動組合研究”;(2001-2003)
6、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項目“基於網際網路的擬人雙臂機器人遙操作研究”;(2002-2005)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間柔性變胞機構的鏇量系統理論及其在變形機器人中的套用”;(2005-2007)
8、國家863課題“輪腿式多足機器人群體系統技術研究與套用”;(2006-2009)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柔性空間變胞機構的理論及拓展套用”。(2008-2010)
研究成果
球形機器人
1999年首創國內第一檯球形機器人樣機,國家發明專利“遙控自驅動球車”ZL00123877.9;可用於水面、沙灘等複雜環境探測和娛樂等領域。
擬人雙臂機器人
2000—2004年,搭建面向空間艙內作業的擬人雙臂/靈巧手機器人系統平台,開發了基於PC機的冗餘度雙臂系統協調操作的三維圖形仿真環境,提出了“單機—單操作者—多人機互動設備—多機器人”的新型機器人遙作業系統體系結構。
輪腿式變結構機器人
2004年,提出了柔性變胞的思想,創新性地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輪腿式變結構機器人。具有輪和腿複合式行走機構,身體可以變寬變窄,是一種適用複雜的地貌環境探測的機器人。
輪腿式六足探測機器人
2006年與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合作提出並研製了一種輪腿式六足星球探測機器人。具有輪腿複合的行走機構和半球形外殼的本體,滿足複雜的星球表面環境探測需要。
多鏇翼雙臂多功能飛行機器人
2004—2010年提出並研製了一種四鏇翼雙臂多功能飛行機器人。在實現鏇翼飛行的同時,能夠藉助於本體上配置的雙臂(雙腿)實現空中操作或壁面行走等作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