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匙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國印弟安納州人,字冠西。教會長老派教士。

人物簡介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國印弟安納州人,字冠西。教會長老派教士。父及兄弟皆為牧師。1850年(道光三十年),在長老派神學校畢業後,派來中國,在寧波傳教。隨後為美國政府提供太平天國情報。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任美國公使列維廉的翻譯,參與起草中美《天津條約》。1862年(同志元年),一度回國,不久又來華,在北京建立教會。1865年為同文館教習。1869-1894,為該館總教習。曾擔任清政府國際法方面的顧問。1885年(光緒十一年),得三品官銜。1898年又得二品官銜。1898-1900年,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仇視義和團運動,主張列強劃分勢力範圍,“以華制華”和由美國割據海南島,以加強奴役中國。繼返美國,尋復來華,協助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籌建大學堂,未成。隨又去北京,除翻譯有關基督教、自然科學、國際法方面書外,還著有《花甲憶記》《北京之圍》《中國人對抗世界》《中國人之覺醒》等書。

丁韙良生平大事記

丁韙良在中國生活了62個年頭(1850-1916,中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是當時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
1827年,這位未來的傳教士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的一個牧師家庭。
1850年,丁韙良志願參加美國北長老會的海外傳教使團,並被派往中國的寧波。作為美方的漢語翻譯,他親自參與了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的簽訂。此後他從寧波轉到了北京,在那兒傳教並開辦學校。
1863年,丁韙良開始著手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該書受到恭親王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
1869年,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大力推薦下,丁韙良辭去了在美國北長老會的教職、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光緒皇帝授丁韙良二品頂戴,並任命他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
1902年,清廷頒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丁韙良又被重新任命為總教習。但西教習們因向清廷要求補償薪金引起糾紛,新任管學大臣張百熙借經費緊張為由.集體辭退了丁韙良等西教習。
1916年12月17日下廚房在北京去世、與妻子同葬於西直門外的一塊墓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