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四平

吉林省四平市位於東北平原中部,當時是一座擁有十餘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處在中長、四洮、四梅三條鐵路的交叉點上,是東北地區的通衢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戰四平,即四平解放戰

一、四平概況

四平的興起源於三次機會。在日俄戰前,四平只有七千餘人,小集鎮一座而已。由於俄人在此開商埠,市區向東移了九里,鐵路暢通後,洮南、洮安一帶的皮毛與遼河一帶的穀物,在這裡集散物流。商業逐漸發達,人口增至三萬。日俄交戰,俄軍敗北,日本人占領四平,商業更為發達繁榮,人口由三萬增至六萬。“九一八”事變後,偽滿劃區設四平省,此地為省會,人口增至十三萬。

二、一戰四平,即四平解放戰背景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全面對日作戰。8月11日,八路軍總部命令呂正操部、張學思部、萬毅部、李運昌部揮師出關,對日偽軍隊作戰,收復東北。隨後中共中央陸續派幹部、軍隊開赴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到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已有10萬餘軍隊、2萬幹部到達東北。國民黨為爭奪抗戰勝利果實,確定了占領並獨霸東北的戰略。他們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大西南往東北調兵。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國民黨陸續派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城市,建立國民黨各級政權。1946年1月8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劉翰東率近百名官員到四平,成立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劉翰東任遼北省政府主席。1946年3月,在東北的蘇軍陸續回國。3月13日,駐四平蘇軍全部撤離四平。
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在蘇軍撤離後首先控制瀋陽以北的長大鐵路幹線城市,並由西滿軍區部署首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三、一戰四平經過及戰果

參加奪取四平戰鬥的部隊有東北民主聯軍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三師十旅的4個連、遼西二分區一部分及梨東縣大隊等共6000餘人。戰場總指揮為三師十旅旅長鍾偉,副總指揮為保一旅旅長馬仁興,參與領導此戰鬥的還有中共遼西省委書記陶鑄,遼西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四平國民黨守軍為劉翰東臨時收編的偽鐵石部隊殘餘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裝共約3000餘人。
東北民主聯軍於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機場,3月16日晚接敵圍城。保一團、萬毅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分別從城西、東、北三面攻城,其它部隊配合。戰鬥於17日凌晨2點打響,中午結束。除200多名守軍逃跑外,其餘3000多守軍和政府官員全部被殲。活捉了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保全司令張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等。此戰,東北民主聯軍繳獲輕重機槍69挺、大小炮32門、步槍2000餘支、汽車20輛、馬700匹,以及其它大批軍用物資。

四、一戰四平影響

一戰四平徹底打破了國民黨從蘇聯手中和平接收東北的夢想,配合了關內國共和談的進程。但也觸怒了蔣介石,這時已經到達東北的部隊總共有近6個軍,即新一軍、新六軍、第七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及第九十四軍一部(其中新一、新六、第十三、第七十一軍全部為美械裝備),總兵力約24萬人。另第六十軍正在海運中。已到東北的部隊3月中旬大部主力在瀋陽完成集結,19日開始分南、東、北三路展開扇形攻勢,準備攻取遼陽、鞍山、營口、撫順、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4天后,遼陽、撫順、鐵嶺依次被攻陷;10天后,對鞍山、海城及開原、昌圖的進攻亦相繼得手。
國民黨軍在蘇撤區的大舉進攻,迫使希望占據中東路全線的中共中央不得不迅速開始部署四平保衛戰。根據毛澤東的一系列命令,林彪主持東北民主聯軍指揮部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四平保衛戰方案。為實現毛澤東的戰略意圖,林彪決定迅速從東滿、南滿和西滿調兵遣將到四平南部集結,準備同杜聿明集團在四平地區開展一場大會戰。四平保衛戰一觸即發。
在解放戰爭中,四平被稱作“東方馬德里之戰”。毛澤東同志在指揮四平之役時,曾電令林彪“化四平為馬德里”。這是國共兩黨在東北戰場上,一次最為慘烈的較量,最終,以四戰四平的輝煌,打造出英雄的城市,使四平回到人民的手中。?四平的四次戰役,從“一戰”的發生,到“四戰”的結束,前後不到兩年。在這樣短短的時間內,我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之所以在四平頻繁作戰,是由於當時國際國內政治形勢以及雙方對東北的方針政策諸因素所決定的。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四平為“關東門戶,九州通衢”,在全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

五、一戰四平大事紀

1945年

· 10月上旬,中共中央東北局派李海濤、顧卓新、栗又文、倪志亮等到四平,組建中共遼北省工委和遼北軍區,李海濤為省工委書記兼軍區政委,顧卓新為省委副書記,倪志亮為軍區司令員。
· 10月8日,中共遼北省工委派魏兆麟、郭威、朱國平等16人接管四平市,成立中共四平市工作委員會,11月6日四平市民主政府成立,魏兆麟任工委書記兼市長。
· 11月3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派郭述申到四平,在遼北省工委的基礎上,組建遼北省委。郭述申任省委書記、軍區政委。李海濤任省委副書記、軍區副政委,顧卓新任省委副書記。
· 11月5日,遼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閻寶航任主席(未到職),栗又文任副主席主持工作。

1946年

·1月8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原東北軍一0七師師長劉瀚東率員百餘人到四平,與駐四平的蘇聯紅軍聯繫接收四平政權事宜。
· 1月10日,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劉瀚東任省政府主席,省府委員李充國兼任四平市代市長,國民黨政府開始在四平行使權力。隨後劉瀚東即收羅日偽殘餘武裝“鐵石部隊”和附近股匪“天下好”、“草上飛”等土匪武裝組成保全大隊和警察部隊,等待國民黨正規部隊接管四平。
· 1月14日,東北民主聯軍成立,四平當時屬西滿軍區遼西二分區管轄。遼西二分區駐四平以西三十公里的八面城
·下旬,中共西滿分局書記李富春、西滿軍區司令員呂正操關於四平人民受國民黨政權及偽匪武裝壓榨情形和與之鬥爭的意見向郭述申、倪志亮、陶鑄、鄧華並東北局、林彪發出通報,提出要掌握偽軍土匪與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勒索、欺壓、殘害四平人民的罪行。
· 1月25日,西滿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治委員李富春擬定部隊分散整編計畫,規定十旅、二十四旅和昌圖、梨樹、公主嶺地方武裝分別駐在四平周圍,除擔任日常維護地方治安掩護地方工作外,還要在轄區內擴充主力,以備作戰。
·1月末,中共四平市工委書記魏兆麟、組織部長郭威調出,朱國平負責四平市全面工作,將四平市黨政機關幹部和公安隊統一組成四平大隊,繼續在老四平堅持武裝鬥爭。
·2月中旬,經中共中央東北局和西滿分局決定,遼北省黨、政、軍機構和所屬的三個地委、行署、軍分區撤銷,原遼北省轄區中長路以西的市、縣劃歸遼西行政區。遼西二分區所屬市縣為:昌圖縣、昌北縣、遼源縣(今雙遼市南部)、雙山縣(今雙遼市北部)、梨樹縣、懷德縣、四平市、遼源市(今雙遼市),共九個市、縣。
· 中旬至3月,遼源、昌北、雙山、梨樹等縣先後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選舉了縣臨時參議會和縣民主政府領導人。
·中旬,中共遼西二地委在全地區發動民眾開展除奸反霸、清算敵偽資財的鬥爭。遼源縣先後鬥爭了漢奸、惡霸地主毛其祥、屈維賢,槍斃了王振躍。梨樹縣清算了漢奸、偽縣長崔寶山、大漢奸王永清的家產和漢奸商號富盛泉燒鍋。遼源市(今雙遼市)清算、鬥爭了偽滿警察分所長、偽自衛團長張子卿。雙山縣民眾控訴鬥爭了漢奸楊樹勛等。
· 2月22日,中共西滿分局書記李富春、西滿軍區司令員呂正操致電東北局,明確指出:“蘇軍撤後,國軍不多,我們是否可進據四平等地。”
·2月下旬,駐老四平的四平大隊遭到國民黨遼北省政府收羅的匪綹“壓九龍”的襲擊,四平大隊英勇反擊,10餘人犧牲,中隊長程秉貞受傷。遼西二軍分區警衛部隊增援。土匪不支,狼狽而逃。
· 下旬, 中共遼西二地委、二軍分區部署分區武裝力量和縣大隊、區中隊開展剿匪鬥爭。先後擊潰了在臥虎屯、茂林、保康、雙山等地竄擾的土匪“老二哥”、“七星子”、“老頭樂”和“九省”等綹子。斃傷匪首數名,繳獲了土匪的武器、馬匹和搶劫的財物。
· 3月上旬,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蘇軍撤離後解放四平。
· 3月上旬,解放四平前線指揮部在八面城成立,西滿軍區三師十旅旅長鍾偉為指揮,遼西軍區保全第一旅旅長馬仁興、遼西二軍區副司令員鄧忠仁為副指揮,中共遼西二地委書記楊易辰為政治委員。
·3月12日,中共中央電示東北局並呂正操、李富春、黃克誠,我黨不能接受蔣介石關於東北停戰的許多苛刻條件。蘇軍撤後東北的軍事情況即將緊張起來,你們必須打幾個勝仗,粉碎蔣軍對東北的進攻。目前立即準備,以利和談。
·3月13日,駐四平蘇軍全部撤離。下午4時,四平市中蘇友好協會會長於樹中在歡送蘇聯紅軍離四平後,從火車站返回協會途中,被國民黨特務綁架殺害。
·3月14日,東北人民解放同盟(即原東北青年救亡總會)四平地工情報小組人員將四平守敵兵力部署等有關情報送到八面城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四平前線指揮部。指揮部制定了進攻四平作戰方案並進行作戰部署。
·3月15日,解放四平部隊一部攻占四平西郊機場。
·3月16日,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四平部隊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原東北挺進縱隊)五十六團、五十九團、三師十旅二十八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遼西二分區部分部隊以及梨樹縣大隊等共6000多兵力開始圍城。
·3月17日凌晨4時,解放四平部隊開始攻城。激戰10小時解放四平,殲滅守敵3000餘人,生俘國民黨遼北省政府主席劉翰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繳獲軍用物資若干。東北民主聯軍傷亡235人。
· 同日,經中共遼西省委、遼西二地委決定,建立四平市民主政府,劉瑞森(原遼西二地委副書記)任市長。接收了國民黨遼北省四平市政府。
· 3月18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彭真電告中共中央:“四平昨為我占,俘虜匪首王大化、王耀東及省主席劉翰東。”

六、國共在四平的四次血戰

1946年至1948年東北三年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同國民黨軍隊為控制四平這一戰略要地,先後四次傾重兵大戰四平,從而演繹出一段聞名中外的四戰四平的歷史。
一戰四平:即四平解放戰。在1946年3月15日戰鬥打響,3月17日結束;
二戰四平:即四平保衛戰。在1946年4月18日戰鬥打響,5月18日結束;
三戰四平:即四平攻堅戰。在1947年6月11日戰鬥打響,6月30日結束;
四戰四平:即四平收復戰。在1948年3月4日開始外圍戰鬥,3月12日開始總攻,3月13日結束,四平解放。
四平的解放,對於東北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同國民黨軍隊大規模作戰,運轉兵力和軍需物資等,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拆除國民黨軍瀋陽至長春的重要跳板,使其陷於首尾不能相顧的境地。
參考資料:1、桂恆彬著,《四平大血戰》
2、楊奎松:1946年國共四平之戰及其幕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