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聯憑啥多得兩席?
5月9日,俄羅斯將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慶祝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其實,每年這個日子,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正是這兩個國家在二戰期間的巨大貢獻與犧牲,成就了蘇聯當年在聯合國里擁有三個席位的殊榮。
這種局面的形成,還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聯合國籌建的時候談起。
1944年,反法西斯同盟各國在各個戰場上都轉入反攻,盟國勝利在望。
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美、英、蘇三國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討論聯合國的籌建。
針對創始會員國的資格問題,美國主張,除所有曾在1942年1月通過的《聯合國家宣言》上籤字的國家外,再加上8個沒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其中有6個是拉美國家,拉美是美國的戰略“後院”)。
蘇聯認為,美國是想拉一幫小兄弟進聯合國,以便將來投票時“人多力量大”。因此,蘇聯強調創始會員國應是對軸心國宣戰的國家。當美國堅持己見時,蘇聯提出它的16個加盟共和國都應列為創始會員國(1940~1956年,蘇聯還有一個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所以總數是16個)。蘇聯這個提議讓英美代表大為驚恐。據羅伯特·達萊克所著的《羅斯福與美國的外交政策(1932~1945)》記錄,羅斯福聽到這個訊息時說:“我的上帝,告訴葛羅米柯(時任蘇聯駐美大使和首席談判代表),我們決不能接受這個建議。”羅斯福認為這個建議具有“爆炸性”,應嚴守秘密,他立即打電報給史達林,經雙方緊急磋商,這一問題暫時擱置。
1945年2月,法西斯的崩潰已成定局。1945年2月4日到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今屬烏克蘭)舉行會晤,史稱雅爾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蘇聯再次提出了加盟共和國的代表權問題。蘇聯代表提出,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中有3個(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或至少兩個(烏克蘭、白俄羅斯),應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因為它們在這次戰爭中貢獻巨大。
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此表示為難,他說:“如果我們給某個國家一票以上的代表權,那我們就違反了每個成員國只應該有一票表決權的規定。”但邱吉爾也想讓大英帝國的自治領獲得代表權,所以就支持蘇聯的要求。從法律上講,當時大英帝國的有些自治領,如印度,還不是獨立的國家。
2.美國至今保留擁有三票的權利
邱吉爾的表態讓羅斯福陷入孤立,加上羅斯福希望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所以只好同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為創始會員國。但羅斯福也為美國爭取到了增加兩個席位的對等權利,卻因無法在當時的48個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當時還未升級為州)中選出兩個州而擱置此事。如今,美國國務院網站在介紹聯合國的創建過程時,依然聲稱“美國至今仍保留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
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舊金山開幕,會議邀請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到會。由於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特殊貢獻,與會的中小國家對此也無異議。6月25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籤字,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可見,蘇聯在聯合國多得兩個席位,是美英蘇三大國相互妥協的結果。
3.蘇聯理直氣壯有原因
當然,蘇聯提出這個主張,也是理直氣壯的。
第一,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不違反《聯合國憲章》與《蘇聯憲法》。
通觀《聯合國憲章》全文,並未要求成員國必須是獨立國家。其實,除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印度和菲律賓當時在法律上和事實上也都不是獨立國家(印度1947年獨立,菲律賓1946年獨立)。因此,印度的宗主國英國和菲律賓的宗主國美國,也不是一國一票。
1936年通過的《蘇聯憲法》規定,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行使國家權力,其主權受蘇聯的保護。《蘇聯憲法》還規定加盟共和國有自己的國旗、國徽、憲法,並保留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力。
1944年2月2日,蘇聯對1936年《蘇聯憲法》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蘇聯憲法》第18條稱:“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有權與外國直接發展關係,簽訂協定並交換外交、領事代表。”此外,新的《蘇聯憲法》還給了加盟共和國建立自己武裝部隊的權力。
這樣,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從法律上講,並無不妥。
第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損失和貢獻都很大。
在衛國戰爭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戰場。白俄羅斯代表2001年在聯合國發言稱,白俄羅斯在二戰中損失了1/4的人口。烏克蘭政府的官方網站稱,蘇聯蒙受了二戰參戰國中40%的物質損失,而烏克蘭的物質損失則占到全蘇聯的40%;烏克蘭損失了700萬~800萬的人口。
同時,這兩個加盟共和國也確實犧牲巨大。例如,1941年6月,白俄羅斯西部邊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在被圍的情況下堅守了1個月以上,牽制了大量德軍;1941年9月,基輔戰役中,蘇軍以重大傷亡為莫斯科保衛戰贏得了一個月的時間。
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巨大犧牲和貢獻,與某些並未和法西斯真正作戰,而只是在1945年才宣戰的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如一些拉美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蘇聯在談判中能夠理直氣壯地為它們爭取會員國地位。聯合國官方網站也稱授予作為蘇聯一部分的白俄羅斯以會員國地位,表現了國際社會對該國為戰勝納粹德國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的認可。
4.蘇聯為何不怕自己國家分裂?
世界上絕大多數主權國家,都反對本國的一部分成為另一個聯合國成員國,而蘇聯卻大反其道,極力要求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加入聯合國。蘇聯難道不擔心這會導致國家分裂嗎?
記者認為,一方面是蘇聯政府認為有必要這么做。蘇聯在即將成立的聯合國安理會和大會中都處於絕對少數,蘇聯迫切需要增加票數。
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英法是西方國家,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也親美,蘇聯勢單力薄。
1945年,聯合國有51個會員國。但聯合國中除了蘇聯、烏克蘭、白俄羅斯,只有被蘇軍解放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由本國共產黨游擊隊解放的南斯拉夫傾向蘇聯。當時的蘇聯這邊只有6票,處於絕對少數。因此,蘇聯最初提議要將16個加盟共和國都變成聯合國的成員國,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蘇聯可能也是覺得自己罩得住。蘇聯確保國家統一的三大紐帶是蘇聯共產黨的垂直領導、全蘇統一的計畫經濟和統一的馬列主義意識形態,而非憲法。只要這三大紐帶完好無損,即使給加盟共和國以一定的外交權,蘇聯聯盟中央也不擔心加盟共和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也不擔心它們在國際組織的代表權會危害國家統一。
事實上,在蘇聯解體之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代表在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和其他機構中的投票中,從未出現過與蘇聯不一致的情況。現在,烏克蘭政府網站也承認,冷戰期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聯合國的席位,其實只是讓蘇聯多了兩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國際事務中並沒有自己的聲音,也沒有在外國建立過自己的使領館。
5.烏、白冷戰時並非無所作為
根據烏克蘭駐聯合國代表團網站的資料,烏克蘭代表團曾在起草《聯合國憲章》的過程中發揮過巨大作用。在舊金山制憲會議上,擔任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團團長的烏克蘭國際事務人民委員曼努伊爾斯基被推選為第一委員會主席,負責撰寫憲章的前言和第一章(即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在1948~1949年和1984~1985年,烏克蘭兩次被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據聯合國官方網站的統計,直到2008年,尚有73個會員國尚未擔任過非常任理事國,其中包括以色列。根據聯合國憲章第23條的規定,選舉非常任理事國,也要看這個國家的貢獻。可見,烏克蘭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貢獻還是獲得了聯合國會員國的廣泛承認。在蘇聯解體之前,聯合國秘書長曾於1962年、1981年和1987年三次訪問烏克蘭。
1954年,白俄羅斯還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據“聯合國編年史”網站介紹,1958年,白俄羅斯在紐約建立了常駐聯合國代表機構。
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曾多次作為聯合提案國,推動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在1971年第26屆聯大也對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的提案投了贊成票。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參加過其他外交活動,如兩國都曾參加1946年舉行的巴黎和平會議,確認了戰爭期間有關本國的領土變更。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聯合國的活動,一直得到了蘇聯聯盟中央的支持。在1977年的《蘇聯憲法》中,又增添了“加盟共和國有權參加國際組織”的內容。
1990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相繼通過主權宣言。1991年6月,《經濟學家》曾發表文章《謝謝史達林》,此文得名於史達林1945年為烏克蘭爭得了聯合國成員國地位,描述了烏克蘭國內要求在聯合國進行真正的自主投票的動向,但蘇聯迅速解體使得烏克蘭與蘇聯在聯合國投票中持不同立場的情況最終沒有發生。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宣布獨立,並將原國名“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烏克蘭”。1991年8月25日,白俄羅斯宣布獨立,並在1991年9月19日將國名“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白俄羅斯共和國”。1991年12月8日,烏克蘭、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一道,宣布蘇聯終止存在。蘇聯一國三票的歷史,至此也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