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貴婦人的畫像

一個貴婦人的畫像

《一位貴婦的畫像》又稱《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的傑作之一,發表於1881年,這部作品內涵豐富,結構嚴謹,對青年女性的心理刻畫細緻而且精彩,被西方批評家看成是美國現代小說的一個發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是一位年輕貌美的美國少女,父母雙亡後,被她富有的姨母帶出美國一個小城,到她夢魂縈繞的古老歐洲去見識大千世界。她在倫敦郊外的“花園山莊”里暫住,先後拒絕了英國貴族沃伯頓和美國富商戈德伍德的求婚。她的表兄拉爾夫也暗暗愛上她,但他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症無法結婚,只是說服病危的父親把一筆巨額遺產留給表妹。伊莎貝爾又結識了高雅華貴、才藝超群的梅爾夫人,對這位已徹底歐洲化了的美國女人十分傾倒。姨父故世後,伊莎貝爾得到遺產去義大利遊歷。她在陶醉於佛羅倫斯和羅馬的歷史遺蹟的同時,也漸漸進入梅爾夫人精心布下的圈套之中。梅爾夫人介紹她認識了一位長期僑居義大利的美國“半吊子藝術家”奧斯蒙德,此人看來儒雅斯文,富有教養。伊莎貝爾為之動心;還有他那位楚楚動人的女兒帕茜,也引起她的愛憐。她不顧周圍親戚和朋友的一再警告和反對,自作主張地下嫁於他。婚後她漸漸發現自己受了騙,奧斯蒙德確實是一條自私偽善的花叢中的毒蛇。她還發現梅爾夫人早就是奧斯蒙德的情婦,帕茜便是他們的私生女。在萬分痛苦之時,她強作歡顏,對外人隱瞞了婚姻不幸的實情。表兄拉爾夫在英國病危,伊莎貝爾不顧丈夫的反對趕去看他。拉爾夫死後,伊莎貝爾出乎眾人的預料,又回到羅馬。

作品評價

伊莎貝爾的愛情悲劇,在淡淡的哀怨中蘊涵著複雜而深沉的意義。它與受外力阻撓而造成的傳統愛情悲劇不同,這是一出完全由當事人自主選擇命運而產生的悲劇。伊莎貝爾是由愛默生“相信自己、尊重自己”的精神培育出來的美國姑娘,她說:“我試圖自己判斷事物;我覺得,哪怕我的判斷錯了,也比沒有自己的判斷光榮一些。”她的悲劇就是由她“自己判斷”所造成的。所有反對這樁婚姻的外力,包括姨母、表兄、朋友們的主張最後證明都是對的,只有她自己的判斷是錯的。而且可悲的是,她之所以失誤並不是因為她太愚蠢,恰恰相反是因為她太聰明,太喜歡思考,有太多的獨立見解。她之所以拒絕幾位有錢有地位的求婚者,是因為她不願意接受現成的安逸生活;她要慷慨“贈予”,於是奧斯蒙德自然成為她的理想對象。她主動選擇命運,但命運卻給予她無情的嘲弄。她追求自由而由此喪失自由,要求獨立結果卻斷送獨立,自以為不落俗套卻“被碾碎在世俗的機器里”。之所以如此,當然同她本身的弱點有關。她太天真,太自信,浪漫主義幻想太多;然而所有這些又正是她可愛的方面,否則她就不成其為一個迷人的少女。她的悲劇是性格悲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又是時代悲劇,是在大西洋兩岸新舊文化撞擊中產生的悲劇。當時新崛起的美國,其文化正處在形成過程中,雖初具獨立品格,卻尚不夠成熟。因此美國一些青年人如饑似渴地嚮往舊大陸的古老文化,難免要經歷一個囫圇吞棗的過程,所以伊莎貝爾為奧斯蒙德那種浮面的文化教養所迷惑,也是不難理解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在人慾橫流的社會,愛情與財產的矛盾是普遍的,像伊莎貝爾這樣的富家女,難免要成為他人不擇手段獵取的對象,於是真正的愛情就很難與她有什麼緣份。從更高的哲理層次上說,這也是個人主觀局限性的悲劇。任何心明眼亮的人也會有目光達不到的盲區,伊莎貝爾為了要享有“自己判斷”的光榮,就必須為此而付出代價。另外,太多的憧憬而又不自量力,必然帶來太多的幻滅,勇於品嘗禁果的人難免會失去天真無憂的伊甸園,這在人性的進化中也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在小說中,伊莎貝爾這箇中心人物貫穿始終,牽動全局。作者在該書序言中說,他完全是從“一個特定的、引人入勝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著手來構思整部小說的,所有的情節、場景、其他人物等,都是根據表現中心人物的需要來安排的。而寫中心人物,作者把描寫的重心又放在人物內心世界上,著力表現其品質、意識和感情,以及情節發展各個階段人物的內心反應。小說中的事件、場景,其他人物的言行,都成為中心人物的一次次“啟示”和“暗示”,使她逐步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作者小心翼翼地把題材儘量控制在中心人物的意識活動的範圍內。所以“畫像”實際上是心靈的畫像。全書勻稱地分為三個部分。頭一部分(1至19章)寫女主人公初到英國時的經歷,通過她和三個追求者和其他人物的關係詳細介紹和分析了她的性格和理想。大量的筆墨花在描寫她的自我評價和對世界的思索上。第二部分(20至35章)把故事引向歐洲大陸,通過女主人公同梅爾夫人、奧斯蒙德的糾葛,層層展開她心理的各個側面,細緻刻畫她在特定生活場景中所顯示出來的種種性格矛盾:既博學又幼稚,既剛強又軟弱,既追求真理又固執己見,既深思熟慮又驕傲輕率。這樣便鋪墊了她落入陷阱的心理原因。第三部分(36至55章)寫女主人公婚後的不幸,著重寫她逐漸覺醒的過程,及其性格和心理的發展變化。第42章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章,集中描寫她發現受騙以後的自我反省和對丈夫本質的深入思考。這是一段優美精細、飽含深情和悲劇意識的內心獨白和心理剖析,被公認為詹姆斯心理描寫技巧的一個典範。小說的結局是伊莎貝爾回到丈夫那裡去,這固然說明她軟弱,也表明她勇於承擔自己造成的後果,她的道德觀要求她承擔義務來照顧繼女帕茜,使之免蹈覆轍。她雖然喪失了婚姻上的自由,但仍保持了精神上的自由,表明她在道德上戰勝了奧斯蒙德。這樣的結局也是符合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19世紀上層女子的性格發展邏輯的。

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雖都為陪襯中心人物而存在,但大多也個性分明。像伊莎貝爾的姨母古怪而不失善良,表兄拉爾夫見解深刻而又富於幽默感,還有那心直口快的美國女記者,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位女記者斯塔克波爾與伊莎貝爾是知心好友,但性格全然不同。一個文靜好沉思,一個活潑喜行動;一個欽佩古老的歐洲,一個偏愛新興的美國;一個深思熟慮卻會陷入迷途,一個粗疏豪爽偏能看破真相。兩個形象互相襯托,相映成趣,增加了小說渲染美國女性純潔正直美德的分量。小說中的反面人物是兩個完全歐洲化的美國人: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但也沒有把他們簡單化、漫畫化。奧斯蒙德自私冷酷,但他終究還有高雅的藝術趣味,他之看中伊莎貝爾,不僅僅是貪其財,更大程度上是把她當成活的藝術品來欣賞、珍藏。梅爾夫人固然世故圓滑,但她不過是上流社會一件小小的藝術擺設,多少也帶點悲劇色彩。

《一位貴婦的畫像》屬於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具有清新明快的風格;又經過20世紀初再次修訂,因而兼有作者後期精雕細琢的藝術特點。全書洋溢著濃郁的詩情,人物性格揭示深刻而不玄奧,內心世界刻畫細緻而不繁瑣,結構周密勻稱,情節也較引人入勝。

創作背景

《一個貴婦人的畫像》以解放黑奴生產力為目標的美國南北戰爭於一八六五年結束,從此開始了經濟高速度發展的重建時期。三十年後,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即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的美國,資本迅速集中,各行業的“大王”們暴斂錢財、揮金如土,官場和商界賄賂公行、腐敗成風,勞苦大眾不甘屈辱而奮起反抗,西部的不毛之地一寸似是遍地黃金……這一幅幅包羅萬象的人生圖畫,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題材,滋潤著多土文學、幽默諷刺文學、揭發黑幕運動等種種文學現象破土而出,一大批來自中西部的作家登上了文壇。美國文學史上的這一巔峰期的成就使之得以躋身於世界文學大國之列。而為這一時期奠定了小說理論和創作方法的則是一對摯友;威廉·狄恩·豪威爾斯和亨利·詹姆斯。如果說前者以其文學評論和編輯的慧眼指導並提攜了一批知名作家的話,那么後者則以其多產的精緻深刻的作品影響了後代的小說創作。

作者簡介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國以及美國的作家。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遊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