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䴉嘴鷸夏羽額、頭頂、臉、頦和喉全為黑色,呈連成一塊的黑斑狀,四周圍以窄的白色邊緣。後頸、頸側、前頸和上胸藍灰色。胸具一寬闊的黑色橫帶;在黑色胸帶和上胸的灰色之間又有一道較窄的白色胸帶,黑色胸帶下的其餘下體概為白色。背、肩等整個上體灰褐色。翅上飛羽黑褐色,內側具白斑;內側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塊白斑。內側飛羽灰褐色。大覆羽和初級覆羽暗褐色。中覆羽、小覆羽灰褐色。翅緣白色。尾上覆羽暗褐色,羽表面微沾灰色。尾羽菸灰色,具細狹的灰黑色波浪形橫斑和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外側尾弭外卿白色,具寬的黑色橫斑。冬羽和夏羽相似。但臉微具不清晰的白色羽尖。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臉為白色或為黑褐色而具很多白色羽尖。胸帶也為黑褐色,白色胸帶缺失。上體較褐,具橙皮黃色羽緣。
虹膜紅色。嘴長而相當向下彎曲,呈弧形,顏色在繁殖期為亮紅色,其它季節為暗紅色。腳在繁殖期為亮紅色,其它季節多呈灰粉紅色。幼鳥綴有綠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253—292克,雌性293—337克;體長雄性370—412毫米,雌性381—442毫米;嘴峰雄性71一78毫米,雌性80一84毫米;翅雄性225—241毫米,雌性230—242毫米;尾雄性113—131毫米,雌性113—126毫米;跗跖雄性45—56毫米,雌性47—57毫米。
分布範圍
䴉嘴鷸在中國分布於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河北、遼寧、河南、山西、陝西、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國外分布於中亞,喜馬拉雅山地區國家至印度阿薩姆。生活習性
䴉嘴鷸棲息于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區的溪流和多礫石的河流沿岸。分布的海拔高度從東部的近海平面到西部的4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區。冬季多到低海拔的山腳地帶活動。常單獨或成3—5隻的小群出入於河流兩岸的礫石灘和沙灘上活動和覓食。有時也涉水到齊腹深的水中,將頭和頸都伸入水中覓食。性機警,稍有聲響,即蹲下不動,直到危險臨近時,才沿礫石間曲折小徑急速走開或起飛逃走。䴉嘴鷸叫聲為重複的響鈴般的Klew-klew聲,似沙錐;也有響亮而快速的似中杓鷸的叫聲tee-tee-tee-tee。
䴉嘴鷸主要食蠕蟲、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吃小魚、蝦、軟體動物。常單獨或成2—3隻的小群在河邊礫石灘上,用長而彎曲的嘴在礫石縫中探覓食物,或將嘴傾斜地伸入洞穴中掏捕食物。有時也在地面或水面直接啄食,有時甚至涉水到齊腹深的水中,將頭和頸也沉入水中,用長而彎曲的嘴探捕水底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