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當代中國文學在1977 年前後,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動向:那就是先鋒小說群體不約而同地熱衷於書寫那些家族破敗的故事,或是那些殘缺不全的傳說--這些破碎的往事在油燈將盡之時突然閃現出隱隱的亮光。
《1934 年的逃亡》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在這篇小說中,作者通過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逃亡,表達了潰敗的農村向新興的都市逃亡的歷史背景。
30 年代在古舊的中國不僅是一個政治紛爭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歷史遷徙的年代。當那些高大的類似歐洲18 世紀的巴洛克建築在那半新不舊的都市拔地而起時,那些南方小鎮懷著那顆破碎的心靈,不僅投去驚懼的目光,而且迅速墜入都市的誘惑。
“1934”在這裡不過是隨意截取的一個時間片斷,一個空洞的時間容器,然而,對於中國歷史來說,它確實是浸透了愚昧與狡猾、屈辱與夢想的時間標誌,農村的災難與城市的罪惡一道匯入歷史的川流。都市的尖拱頂向藍天升騰而表達的渴望不過是歷史原罪的一種新的形式,而那片投射在農村土地上的陰影卻是更加深重的歷史痕跡。潰敗而災難深重的農村投奔都市之路在1934 年伸延終究是一條絕望之路,陳室年逃脫了農村的災變,然而又墜入都市的罪惡。陳文治這個鄉村的精靈,無疑是農村破敗的永久象徵;這個蟄伏的幽靈,吸吮著歷史原罪的汁液,那個白瓷罐不再是生殖力的象徵,相反,它是生命枯竭的預示,是災難之源。恰恰是在農村與都市交匯的歷史道口上,1934 年的楓楊樹鄉展示無比瑰麗的破敗情景。
作者簡介
蘇童,1963 年1 月生於江蘇蘇州,在蘇州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0 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大學期間開始學習寫作,並在1983 年發表小說處女作。1984 年到南京工作,1986 年調入《鐘山》雜誌社當文學編輯至今。著有長篇小說《米》、中篇小說集《妻妾成群》、《紅粉》、短篇小說集《傷心的舞蹈》、《祭奠紅馬》等作品。
小說特色
《1934 年的逃亡》是一篇頗有新意的作品,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作者那不同凡響的敘述,得力於敘述中流動著的關於楓楊樹故鄉的記憶、幻想、傳說與所有神秘的氣息。作者不僅具有對時間的調動能力,而且讓其小說的時間富有彈性。他用最簡約的語言把敘述對象的時間拉得很長,敘述者調度的時空於是很寬廣。時間概念是這篇小說的基本框架,以下四個方面是支撐它的樑柱。
一、可供紀念的物證。由於小說以散漫的章法穿越逃亡的歲月,就逼得作者要考慮如何使鬆散與漫長的形態在短短的篇章里收攏起來。又由於作者敘述最明顯的層次是回憶式的過去時態,所以,對可供紀念的物證的運用就變得勢在必行。
二、傳說與故事。小說的筆調是鬆散的,但在“我”的斷斷續續、進進出出的敘述中,總有一段結結實實的故事,作者注意寫人,而他的故事往往也與寫人有關。
三、神秘。作者幻想著家族從前的歲月,幻想見著橫亘於這條血脈中的黑紅色災難線,因為記憶、幻想藉助了傳說的形式,所以他的小說總有許多為作者與讀者無法解釋的東西和行為。
四、死亡。死亡在這篇小說中隨處可見,但死亡又不是作為生的對立面的死亡,這裡的死亡概念更接近一種可能狀態的消亡,更接近失蹤的詞義,是一種時間上的中斷。用作者自己的話講,就是有了“許多種開始和結尾的交替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