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育智慧品讀》

《<論語>教育智慧品讀》

《“論語”教育智慧品讀》是2008年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殷海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品讀中國千古教育智慧,踐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論語>教育智慧品讀》是《國學思想名著名篇》之《論語》,重點闡述了《論語》著作和文章中包含的教育哲學內涵。讓我們站在中華民族教育思想家的肩膀上,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展開創造性的教育人生。
編輯推薦《<論語>教育智慧品讀》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緒論關於《論語》
一、孔子與《論語》
二、《論語》的主要內容
三、《論語》中的教育智慧
第一章教育目的(端正態度辨明為誰而學)
圖片圖片

一、治學當從立志始
二、重在學習,貴在實踐
三、知貴在學,學貴在用
四、學海無涯莫畏難
第二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尊重個性發展)
一、天賦有別,因材施教
二、教師面前,人人平等
三、不可“誤殺”個性
第三章教育方法(重視效果講求方式方法)
一、樂學才能好學
二、好學源於求知慾
三、好學習有好習慣
四、溫故才能知新
五、創新是學習的升華
六、天才來自啟發
七、學習貴在思考
八、激勵引發動力
第四章教學內容(全面發展注重能力培養)
一、德行是人生的基石
二、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三、美育陶冶情操
四、教育應以人為本
五、見多方能“識廣”
六、博學更要精深
第五章師生關係(以身作則發揮主導作用)
一、身教勝於言傳
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寬容來自換位思考
四、諒解也是教育
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第六章教師素質(學而不厭時刻充實自我)
一、學而不厭,不恥下問
二、虛心善問才能進步
三、好為人師不如以人為師
四、別怕說“不知道”
五、活到老學到老
附錄:《論語》選讀及譯文
……

序言

“國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一個國家治國、齊家、修身的所有學術與文化的總和。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有門類;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並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一般來說,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就中國而言,國學思想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文化特質。

文摘 孔子與《論語》

圖片圖片

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i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衰落,但他在早年還是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對傳統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十分熟悉。他天資聰穎,又極為謙虛好學,故而學識日進。到30歲左右,已經以博學知名於世,並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對以前的文化、思想資料進行系統總結,同時也結合春秋後期動盪不安的社會形勢,對一系列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創建了儒家學派。
孔子早年曾在魯國執政季氏手下擔任管理倉儲、牛羊的小官,都能恪盡職守。因魯國內亂,一度旅居齊國。後仍回魯國收徒講學,門下弟子達3000之眾。年過50以後,一度被魯國國君委以官職,做到司寇,主管魯國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強國君權威,削弱卿大夫權力,與當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產生矛盾,最終被迫棄官離開魯國。這段做官的時間,大約不超出5年。此後,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國,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並曾在衛國、陳國停留了較長時間。然而,他始終沒有得到機會參與各國的政治活動,也沒有找到賢明的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一般只是被供養起來裝點門面,還有很多時候備受冷遇和迫害。在這段時間裡,孔子堅持不懈地進行治學和教育,與弟子們反覆探討人生、社會的重大問題,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論。在公元前484年,經過大約l4年的流浪生涯之後,孔子終於重返魯國,將餘生的精力貫注於文化、教育事、眥他一邊繼續講學,一邊整理文化典籍,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古籍進行刪訂,編成最後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魯國受到較高規格的禮遇,但仍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獨子孔鯉和兩個重要弟子顏淵、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於家中。魯哀公專門寫了悼詞,弟子們為孔子舉行隆重的葬禮,並守孝3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