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育智慧品讀》

《<勸學>教育智慧品讀》

《國學教育名著名篇》之《勸學教育智慧品讀》。對《荀子》的《勸學》進行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以及學習的方法、方法、境界的探討。

圖書詳情

叢書名稱:國學教育名著名篇
圖書圖書

ISBN:978-7-5601-3763-6
作者:殷海華劉經華
出版日期:2008年3月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795
印張:11.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87*1092
頁數:176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35.00元
適讀年齡/年級:國中,高中,職專
適讀對象:生活用書

簡介

本書為《國學教育名著名篇》之《勸學教育智慧品讀》。《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本書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還論述了學習的方法、方法、境界等。勸,是勸勉、鼓勵的意義。

章節目錄

緒論
荀子與《荀子》
《荀子》之《勸學》
《勸學》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一、學習的作用
1.學習使人進步
2.學習使人自知
3.學習可以提升道德
二、學習的環境
1.擇鄰而居,擇賢士交
2.慎其獨者,一日三省
三、學習的態度
1.謙虛謹慎,積極主動
2.專心有恆,鍥而不捨
四、學習的內容
1.全面學習,德才兼備
2.不只知書,更要達禮
五、學習的方法
1.君子非異,善假於物
2.學思結合,學重於思
3.虛壹而靜,用心專一
4.積少成多,循序漸進
六、學習的途徑
1.聞見知行,知不若行
2.師從賢士,學習君子
七、學習的境界
1.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2.學以致用,遵守禮義
3.德行完美,身心自由
附錄:《勸學》原文及譯文

節選

前言
“國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一個國家治國、
齊家、修身的所有學術與文化的總和。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
會科學所有門類;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
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
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
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
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
重,尤傾向於經部。
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
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
們今天所要認識並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一般
來說,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就中國而
言,國學思想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文化特質。在一定
意義上說,國學思想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是對人類文明
的貢獻。
國學思想作為古典文化的結晶和一種文化傳承,其中也包
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國學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
稱得上是源遠流長。我們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渴望“詩意
地棲居”,倡導“最最佳化的教學”(巴班斯基),提倡人本教育
和素質教育,這些大都可以從古代教育家的理論與實踐中找
到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
代的教育教學注人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
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生學會做人是
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於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智
力因素的培養,缺乏文化薰陶、人格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
發。而國學教育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養的
道理、方法。
傳統教育教學理論是古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並
發展起來的,其中充滿的是先哲和先賢的教育智慧。現今教
育所主張的“人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教育思想中或隱或顯地
貫穿始終。從外在的規範向人心的心靈深處探尋意義,重視
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
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
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
師的性情與智慧。例如因材施教;教導學生時的“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道而弗牽,強而
弗抑,開而弗達”;“學思結合,學思並重”;“敏於事而慎於行
”“知這不若行之”“知行相須互發”;處理“廣博與專精”的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提要鉤玄”,等等。
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品
讀中國千古教育智慧,踐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開拓創新,窮通
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為此,我們編寫了這套《國學思想名著名篇》叢書,叢書
重點闡釋了《論語》《孟子》《師說》《學記》《勸學》《顏氏家訓》
著作和文章中包含的教育哲學內涵。期待著這套叢書能夠讓
我們站在中華民族教育思想家的肩膀上,與經典同行,與聖
賢為友,展開創造性的教育人生。
編者
2008年2月
1.謙虛謹慎,積極主動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
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荀子認為求學者必須溫恭謙遜,洗耳恭聽,不能有絲毫
的輕慢。“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
所守”。而教則需根據當時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狀況來施
教,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明代學者宋濂可謂是謙虛謹慎,積極主動學習的典範。他
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自述了苦學經歷:“余幼時即嗜
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借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
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正因為把能求得知識深感為是最
大的快樂,宋濂最終才成為明初與劉基齊名的人物。
米盧說過:“態度決定一切。”
學習態度是學生對學習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在反應傾
向,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主動、進取和奮鬥。擁有一個主
動的態度十分重要,它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定向選擇。可以
說:“天才,就是主動性地爆發。”遇到了每一件事絕不退
縮,積極地去做,這就是一種主動的態度。主動可以使你比
別人多許多做事的時間,可以比別人多做許多需要做的事
情。對學習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願望,他總是
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自覺地學習,從而獲得較高的學習
效率;對學習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則對學習沒有積極性,他
不能自覺地認真學習,而總是比較被動,其學習效率自然也
較低。哈佛大學博士,著名的成功學家愛德華·班菲德和他的
朋友經過上萬人次的調查,將不同的假設經過數年的實驗之
後得出結論:成功的學習80%與態度有關。
那么,究竟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呢?分析的角度不同,
看法自然也就不同。子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
為學習不憑空揣測,不全盤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
是,也就是要謙虛;如將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聯繫起來,像
古希臘人那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學習態度就比“利益驅
動式”的學習態度好,也就是說學習要積極主動。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真正想學本領的人越
學習越覺得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越多,需要學習的內容越多,
懂得每個人都有其所知所能而自己不知不能,需要虛心向別
人學習、向明白人請教,善於發現別人的所知所能、優點長
處,善於從別人那裡學到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內容。我們在生
活中隨時可以吸取有益的東西,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都可
能對我們有所幫助和啟發,任何事物自身的屬性都有優劣,
有相互對立的兩重性,並會在一定的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
對立的方面轉化,這就需要我們揚長避短、化短為長,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可以從優秀的
人和好的事件中學習經驗;從惡劣的人和壞的事件中借鑑
教訓。學會兩面的學習態度,對於我們來說就有“事半功
倍”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