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作品賞析
舞蹈編導:張慧穎
舞蹈音樂:選自《鴨子拌嘴》和《流水》
舞蹈服裝:韓春啟
舞蹈首演:2000年北京
首演團體:北京舞蹈學院
首演演員:鄭捷
榮獲獎項:2000年榮獲第六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優秀創作獎,演員鄭捷獲優秀表演獎;2001年榮獲華北五省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2001年榮獲北京市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
《龍兒》創意
來自編導對“劍”的意義更深層的理解和體悟。劍——被奉為百兵之君,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武士俠客隨身佩帶的最重要的器物。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劍在不同時期賦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內涵。對於文人來說,舞劍能寄情抒懷、陶冶情志;對於俠客而言,武劍能防身禦敵、強身健體;對於帝王將相來說,劍則是權勢威嚴和不可征服的力量的象徵;對於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而言,劍又意味著什麼呢?編導在創作的過程中,把“劍”從器物的角度引申到文化的深度,再提升到精神的高度。作品《龍兒》中的“劍”與其說是捨生取義、除惡揚善,掃平天下不平事的武器,倒還不如說是意味著宗士、權力、威儀、地位和等級的象徵,也不如說是以劍定天下,方顯英雄豪氣,以及主人公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嚮往。
整個舞蹈由三部分構成,分別以龍兒(主人公)的偷劍、玩劍、學劍為主要表現內容。開篇,一個不知天高地厚、伶俐可愛的女孩躡手躡腳地從桌下爬出來,偷拿了象徵權勢的寶劍;之後,龍兒熟視無睹劍的含義,而把它當作手中的玩物,一會當作拖車(小孩的玩具),一會當作頭飾,一會假扮將軍;最後,她從玩劍中體會到劍術的精妙,油然而生一種尚武精神,以及對俠女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的崇拜和嚮往。
整個作品的結構自始至終都圍繞著劍展開,“劍”對於主人公已不僅僅是一件普通的器物,而更多的是編導多年對中國文化的積累和醞釀。編導象徵性地把“劍”比作中國封建禮教中不可動搖的綱常。中國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胚胎蘊含於這把沉甸甸的劍中。它是中國封建社會權勢高低、等級差別、宗士派別的代言物,它是中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關係的代言物,它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更不可逾越。而編導卻有意設計了一個無視權勢、童真無邪的女孩形象,不知儀禮,不懂規矩,無知劍的真正意旨並戲弄、玩耍這個具有深刻寓意的劍,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桎梏和牢籠。同時“劍”在古代認為是至陽之物,女子被認為是“陰”,龍兒作為女子至陰的象徵卻膽敢藐視作為男權象徵統治的“劍”。當龍兒從“玩劍”過渡到“學劍”的舞段中,編導不知不覺中偷梁換柱式地轉移視點,賦予“劍”另一層意思,從對劍的文化深層寓意的揭示轉向對人的精神嚮往的追求。“劍”在女孩的手中又成了實現尚武精神的依託和嚮往俠女風範的器物。劍在舞段中的不同角度的處理,使得龍兒這個角色得到了充實和豐滿。同時從一系列具有個性特徵的動作中反映出龍兒聰明、嬌小、玲瓏、可愛的性格,此外戲劇性的表演和故事性的情節及舞台道具、燈光也為龍兒形象的塑造作了巧妙、充分的奠基。編導一改常規劍舞題材的束縛,選用了小女孩的小人物形象來表現大主題大思想,在鍥入了濃厚的文化蘊涵的同時與古典舞獨特的民族審美風格相結合,使人物更鮮活,內容更豐滿,寓意更深刻,給人更深層次的思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