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回憶錄》

《齊如山回憶錄》

本書是齊如山先生晚年羈旅台灣的追懷之作。極為平易的白話,讓我們同作者不再隔山隔水;極為翔實的故事,讓我們同歷史不再隔世隔代。拓下那些珍貴的史料,清末科舉、同文館、義和拳、軍閥割據、以及旅歐遊美等等,讀者可以身臨其境。讀這本書,不但閱盡齊如山一個人的一生,領悟造就一代宗師的一個傳奇;而且可以透視那個社會的萬象。作為學者、作家、戲劇家、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廣博的學識、清澈的見解也在書中層出不窮,讀來獲益匪淺。齊如山先生一生閱歷豐富,見聞廣博,學識深厚,常能於一般人所不見處做出大學問,比如畢其一生對京劇的研究,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觀察,堪稱一代宗師。真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齊如山回憶錄》齊如山回憶錄》

齊如山先生晚年羈旅台灣的追懷之作。極為平易的白話,讓我們同作者不再隔山隔水;極為翔實的故事,讓我們同歷史不再隔世隔代。拓下那些珍貴的史料,清末科舉、同文館、義和拳、軍閥割據、以及旅歐遊美等等,讀者可以身臨其境。讀這本書,不但閱盡齊如山一個人的一生,領悟造就一代宗師的一個傳奇;而且可以透視那個社會的萬象。作為學者、作家、戲劇家、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廣博的學識、清澈的見解也在書中層出不窮,讀來獲益匪淺。
齊如山先生一生閱歷豐富,見聞廣博,學識深厚,常能於一般人所不見處做出大學問,比如畢其一生對京劇的研究,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觀察,堪稱一代宗師。真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本書為先生晚年追懷之作,真實生動地回顧了自己一生,同時記下了那個兵荒馬亂、翻天覆地地大變革的時代。內容包羅萬象,文字親切樸實,讓人讀來不忍釋卷。

作者簡介

齊如山(1875-1962)是昆弋腔發源地河北高陽縣人,童年時代就養成看戲習慣,後畢業於同文書館,曾兩次去過歐洲,一九一三年回到北京後,開始研究戲劇

目錄

代序
敬祝如山先生八十壽詞
第一章
家世
兒童時代
考試情形
第二章
學洋文時期
第三章
義和拳進京
洋兵進京
做生意時代
第四章
學警察
談考試
往歐洲
助革命
看兵變
辦儉學會
第五章
看戲的由來
研究國劇
名腳談話
著述
第六章
編戲
第七章
國劇發揚到國外
宜用哪種方式出國
宜用什麼樣的腳色
宜先往哪一國
宜演何種戲
應該怎樣演法
舞台如何布置法
與司徒雷登先生談話
與李石曾先生談話
議國劇出國
第八章
創立國劇學會
研究國劇的原理
搜羅國劇的材料
出版月刊畫報
辦國劇傳習所
編纂《國劇辭典》
第九章
從事著作
《中國劇之組織》
京劇之變遷
《戲劇腳色名詞考》
《國劇身段譜》
《上下場》
《臉譜》
《國劇臉譜圖解》
《戲班》
《行頭盔頭》
《國劇簡要圖案》
梅蘭芳游美記
《梅蘭芳藝術一斑》
《國戲淺釋》
《故都市樂圖考》
《皮簧音韻》
《戲台楹聯輯》
《館子》
《戲中之建築物》
《戲中桌椅擺設法》
《劇詞諺語錄
《歌場趣談》
《劇學獺祭編》
第十章
徵購戲劇物品的工作
整理的工作
劇本戲單等歸納分類
清官劇本
劇本
堂會戲單
各種臉譜
各種提綱
各地戲台
全國樂器
整理工作中的著作
《戲班題名錄》
承應戲的研究》
《故都百戲圖考》
《小說勾陳》
齊氏百舍齋收目
第十一章
避難經過
閉戶著述
《烹飪述要》
《北京零食》
北京三百六十行
《故都瑣述》
《諺語錄》
《北平土語》
第十二章
日本投降前後
第十三章
談家常
逃出北平
逗留上海
第十四章
到台灣
答客問
漫談國劇工作
第十五章
繼續編劇
寫回憶錄
我的願望
研究話劇的人應該研究國劇
票友最應該研究國劇
戲界的人員更應研究戲劇
舞蹈家須研究國劇
音樂家應該研究國劇
敬告研究國劇的諸公

精彩書摘

請看以上這些情形,每年除年假一個月及麥秋兩季最少一個月之外,共總剩了三百天,這三百天之中,總有一百八十天不常在書房中,對於兒童怎能好好的教導呢?他每逢出門之時,便指給各學生,由什麼地方念到什麼地方,念熟之後,他回來再背書。當然也有一部分小孩不那么規規矩矩的念,所以先生出門時,往往託付鄰居,代為暗聽所有兒童果然都念了沒有。學生們知道這種情形,更要用大力來念,。以便鄰居聽的到,常常喊啞了嗓子,結果先生回來太晚了,無暇背書,就放了學了。這可以說是喊了半天,等於白喊。一年的工夫,念不完《千字文》的學生很多,他的“天地玄黃”安得不喊一年呢?以上說的這種學校,可以說是最低級的,也可以說是相當腐敗了。
還有一種比這樣好一點的,其中就有讀四書的了。從前也有一首詩是形容這種學塾的,日:“幾陣鳥鴉噪晚風,兒童齊逞好喉嚨,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三字文完翻鑒略,百家姓畢理神童,就中有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這首詩大家當然都懂得,但當時的詳細情形,恐怕就有許多人不十分明了了,所謂“一日三行讀大中”者,“大中”二字,指《大學》《中庸》也。所謂三行者(行音杭),從前小孩念的四書,大致總是一行十七個字,平平常常的小孩,每次上新書,總是以三行為律,三行念背過後,再學三行,念背過再學三行。最聰明的小孩,每天可念七八十行,但這樣的很少,大致每天能念四十行的,就算很聰明了。所以從前長者們議論某小孩聰明與否,都說每天能念多少行書,問人也是這樣問法,你家小孩能念多少行書哇?此定例也。除此之外,沒有第二種言詞可以形容小孩聰明之程度。最笨者一天三行都不熟,所以他說“一日三行讀大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