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
內容簡介
作為一位資深撰稿人和屢獲殊榮的新聞記者,他認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太多無法預料的突發風險——金融危機、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恐怖攻擊,食品安全,疾病,車禍,而當風險發生時,我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以做出恰當的判斷,避免焦慮與不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調。生活在歐洲的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天鵝是白色的,但在17世紀,可怕的可能性出現了: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納西姆·塔勒布——一位有著科學頭腦的公共知識分子和決策研究人員,緊跟這一潮流,他現在使用“黑天鵝”這條術語來表示那些能夠給人們帶來重大影響,而且超出了人們正常預期和規模預測的事件。在與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對話中,加德納不僅揭示了我們如何對風險做出判斷,闡釋了財團、政客、社會活動分子和新聞媒體是如何影響上述判斷的,而且通過分析解釋了我們所處時代的一大迷題:為何有史以來最安逸的一代人正做焦慮和恐懼所鬧?木書在對風險領域研究的開創性意義方面值得關注。作為一位資深的媒體記者,能夠靜下心來系統探討關乎人們身心健康的風險與恐懼問題,著實不易,而丹·加德納卻令人信服地做到了這一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市場上此類讀之有益而何用的書並不多見。作者簡介
丹·加德納,是一位屢獲殊榮的新聞記者,現為加拿大《渥太華公民報》的資深撰稿人。他獲得了法律學位和歷史學碩士學位。目錄
序言第一章 金融風暴中的風險第二章 一隻又一隻黑天鵝第三章 理智與情感第四章 人們什麼時候愛買地震保險第五章 低可能性,高破壞性第六章 對隨機性的誤解第七章風險判斷:來自公眾的誤導第八章 恐懼行銷第九章 媒體製造的恐懼心理第十章 暴力犯罪正在以驚人速度增長嗎?第十一章 恐懼的“化學特性”第十二章 恐怖主義:恐懼的深淵第十三章 黑天鵝飛得越來越遠了嗎?後記致謝前言
所有親歷此情此景的人都永生難忘,幾乎所有人都目睹這一切。當第一架飛機劃破9月的天空,一頭扎向世界貿易中心大廈時,僅有一架電視攝像機捕捉到了這一幕。隨後,世貿大廈便處於一片火海之中,各類有線和無線報警聲此起彼伏。有人打開電子眼,不知道下面還將發生什麼事情。第二架飛機襲來,不計其數的人看到了這架飛機,目睹了整個爆炸過程。霎時,濃煙滾滾,玻璃和鋼筋漫天飛舞。眼前的一幕如此清晰,近在咫尺,人們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簡直就像人們坐在家中,透過客廳窗戶觀看一出驚心動魄的露天演出。那些沒有親眼目睹這一幕的人很快也通過各種渠道看到了。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從倫敦到莫斯科和東京,從安第斯山脈到馬達加斯加森林和澳大利亞沙漠,這一幕在世界各地被不斷重播。地球上擁有現代通訊條件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地區,甚至每一個村莊裡的人們都目睹了這一人間慘劇。人類發展史上還從未有一件事情引起過全人類如此深刻的關注。在這起滅絕人寰的事件中,約有3000人喪生,數十萬人因此而失去了親人和朋友。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講,“9·11”事件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個人傷害,對於世界人民來講,就更不值一提。第二天,9月12日,人們照例像往常一樣恢復了生活的節奏。但是,在所難免的是,有些事情仍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有些變化看上去並不大,或者說,至少比起“9·11”事件本身,根本算不上什麼。其中一個變化是,人們不再乘飛機出行。事件發生後的幾天,美國便恢復了航班,但是飛機上的乘客卻寥寥無幾。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實每天起飛的飛機架次不計其數,但遭到劫持並撞到辦公大樓的機率卻微乎其微。但是,人們卻不這樣想。機場裡人心惶惶,乘飛機者人人自危。“9·11”事件之後的幾個月里,我們陸續認識了遇難者的家庭。媒體上滿是關於這一人間慘劇的採訪和報導。這無疑使得“9·11”事件的陰影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更為糟糕的是,一些政治家和評論家關於恐怖主義的論調聽上去就像他們是第五名天命騎士。精彩書摘
第一章 金融風暴中的風險在寫作本書的早期,我決定不寫金融風險方面的內容,而只寫一些可能引起人們生病、受傷以及死亡的風險。我曾對朋友講過,我只寫人們頭頂上的危險,而不寫銀行賬戶的風險。這只是我的一個隨意的想法,初衷只是為了避免使本書顯得過於浮華,因為這與主題並沒有太大幹系。的確,我們是用大腦應對金融風險問題,但同樣是這個大腦,卻也可用於判斷生活和身體所面臨的各類風險,並分辨出風險的主次。也就是說,大腦在思考這兩類問題時所採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們看來,媒體應當扮演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實際上,許多個人和組織的利益命懸買家、消費者和投資者決定之一線。從風險觀的角度來看,只要你犯下錯誤,就有可能為此付出代價,不管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你的腦袋還是你的養老金。 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類並不是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的理性演員。我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制的理性”。然而,由於我們經常會表現出理性的一面,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傳統經濟學看上去便很有道理。實際上,我們的理性是有限制的,因此傳統經濟學也會遇到死角。關於有限制的理性,一個重要例子是“損失厭惡”。如果人們足夠理性,那么對於掙到l00美元與損失100美元,他們會認為其價值變動絕對值是相同的。但實際上,人們卻不會這樣認為。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表明,相對於獲益,人們對於損失會產生更強的情感波動。因此,對丟掉100美元,他們會掙到100美元看得更重。·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