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導演Nanni Moretti自編自導的作品《鱷魚白皮書(Il Caimano)》以一位“B級片”的製片人布魯諾(由silvio Orlando 飾演)為中心,詮釋電影人在創作、理想、以及殘酷現實的掣肘下,努力要將作品“生”出來的那種掙扎與衝突。
影片資訊
導演 |南尼.莫瑞提
主演 |Silvio Orlando, Margherita Buy, 潔絲敏.婷卡, Michele Placido, Giuliano Montaldo, Antonio Luigi Grimaldi, Paolo Sorrentino (I), Elio De Capitani, Tatti Sanguinetti, 傑吉.斯圖爾
類型 |喜劇 劇情
年份 |2006
地區 |義大利
語言 |義大利語
片長 |112分鐘
劇情介紹
這時他獲得一部名叫《鱷魚白皮書(Il Caimano)》的劇本。在資源短缺、找不到理想導演的窘境中,
他只得讓身為女同性戀者的年輕編劇泰瑞莎(Jasmine Trinca飾演)來擔任本片的導演。在拍攝這部以諷刺義大利總理Silvio Berlusconi的剛愎獨裁為主題的電影過程中,布魯諾的戲外人生正一步步崩解。影片的題材聳動,找不到贊助的片商;老婆離他而去另結新歡;銀行向他催債;原先屬意的大牌演員辭演,讓他這部電影面臨難產腰斬的困境。最後,他索性孤注一擲,拿自己的錢出來拍攝這部片的結尾。冀望能藉著品質看起來不算太差的現成段落贏得好心片商的金源。
被人稱作第八藝術的「電影」,其創作中的波折之多樣,恐怕遠非其它七種藝術所能及。往往最後的成品與最初創作的發想會完全兜不起來,因為從發想到完成,中間的變數太多、分工經手的環節繁複到遠非圈外人所能想像,本片將製片人在這當中的焦躁與掙扎描繪得恰如其份。本片屬於「戲中有戲」的情節,推薦所有對於戲劇的理論和創作有興趣的朋友觀賞。
劇照
獲獎
2006年坎城電影節“羅馬城市”獎
2006年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
2006年歐洲電影獎提名最佳男演員
創作風格
影片創作風格是極其自由的,和《兒子的房間》類似,不同的場景轉換,想像和現實之間採用了完全自由的跳接。和布魯埃爾的超現實主義方式有幾分相近,畫面處理風格統一,沒有任何色調或景別的變化以區分幻想的場景,也沒有任何誇張、變形,從頭到位始終平穩。結構也很有特點,以戲中戲的電影開始,又以戲中戲的另一部電影結尾,中段都在敘述導演四處奔波於拍攝問題和家庭矛盾之間(其中影片名《鱷魚白皮書》就是導演要籌拍的戲中戲名),由此來看主體故事是關於導演的生活。有意思的是開頭的戲中戲片名似乎更對應了影片的主體內容,而結尾(包括打字幕時的配樂),都完全被戲中戲所占據,導演的生活像突然被拍攝的影片所吞噬,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關於電影的電影”中,這種處理頗為罕見。一般以影人生涯為內容的電影,雖也涉及作品,但基本還是以“他的生活”做結尾。而本片關於導演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在片場喊“開機”,隨即立刻進入戲中戲《鱷魚白皮書》中,直至所有演職員字幕。以故事的結局來說,導演顯然是“歷盡辛苦克服困難”完成了《鱷魚白皮書》,於是作品便是影人生涯的最好註腳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開頭的戲中戲始於政治,結尾的戲中戲終於政治,那么這部影片實際又是一個政治寓言?雖然中間主體無涉政治,但也可以把所有人物關係與政治符號相掛鈎(只要對義大利政壇足夠熟悉的話)。
拍攝背景
對於影片的政治寓意,任何一個義大利普通公民的領悟都比說中文的專業影人來得深刻。或者說要完全理解這部影片的豐富內涵,恐怕不僅要了解義大利政壇(特別是左派)的數十年變化,導演的創作傾向,更要有在義大利生活的實際經驗才行。
查閱背景資料的時候有新發現,比如拍攝了情感片《兒子的房間》的導演,拍得更多的卻是涉及政治的影片。比如人物暗示了政局和左派的處境。等等。立刻知趣地從這些完全不通的領域全身而退。
參考
http://msn.mtime.com/my/atreetree/blog/92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