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橋上抱橋墩》

《高士橋上抱橋墩》

《高士橋上抱橋墩》風俗畫,表現了古代南昌婦女於中秋夜到高士橋抱摸橋墩求孕的風俗。

(圖)《高士橋上抱橋墩》《高士橋上抱橋墩》

風俗畫,表現了古代南昌婦女於中秋夜到高士橋抱摸橋墩求孕的風俗。現展出於南昌市民俗博物館

民俗由來

高士橋原為跨於東湖(後為西湖)水上之橋,與孺子宅相近,漢時豫章太守陳蕃徐孺子回宅,常在橋上分手作別,俗名高橋。又因橋與南昌、新建兩縣學宮相近相通,明萬曆初(1573)范淶改名躍龍橋,取鯉魚躍龍門之意,以鼓勵往來學子。清初王仲序詩云:“橋列東湖隱素秋,橋前故宅抱清流。馬嘶波影青龍見,魚戲檐陰紫貝浮。題柱誰論支大廈,濟川人意在南州。臨分莫動河梁思,把臂何年憶再游。”

橋上原有石頭墩柱八十二個,鄉中婦人於八月十五日中秋月明之夜,抱摸橋墩以求娠孕。為原始生殖崇拜遺俗。事不經,故儒者多不傳。惟朱鑾《江城舊事》有“高橋行”一文云:“城中八月十五夜,民家婦女出遊高士橋,聯群呼類,舉手於石柱上拂拭。甚至納之懷中,如是便可舉子。宵深月明,往來雜踏,俗沿日久,恬不為非。吾友劉一峰作《高橋行》云:‘高橋月明當夜半,前呼後擁女郎伴。傳言拜月過中秋,便好生兒嫁石頭。石頭相對默無語,個個摸來有兒子。一摸石頭冷,再摸石漸溫,八十二柱堪銷魂。明當翠羽照江水,月娥欲下諭婚姻。莫言石頭頑,抹倒望夫山。莫言石無情,年年忙煞人。曾記東鄰從此過,今年生兒笑呵呵。明年生兒兒有哥,儂不來時奈若何。’詩雖不佳,亦白,太白新樂府之遺民。”高士橋於1928年前後城市改造中拆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