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進化論》

《驅逐進化論》

新片《驅逐進化論》(Expelled: No Intelligence Allowed)在美國預播,使一度在美國興風作浪的創造論大為長臉,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卻遭遇寒冬。一試播就引發科學家極大的爭論。一些科學家強烈指責製片商的行為企圖將達爾文的理論和希特勒聯繫起來。其中在此影片中露面的一位著名科學家稱此影片是翻制的和險惡的,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美國社會中,長時間存在著“達爾文進化論”與“智慧型設計論”的激烈爭論,而且這種爭論是在學術、文化、法律、宗教等各個方面同時進行著的。“智慧型設計論”者堅信自然是被智慧型設計的,他們對自然界懷著虔誠的宗教情感,並擁有自己的論證邏輯:世界――特別是生物體的構造――是如此複雜、美妙和和諧,它們不可能是隨機自然形成的,而只能是由智慧型設計者有目的地創造出來的。然而,當代學術界已經對這些聲音越來越不在意了,並且在運用“進化論”中的手段來處理這些異見,那就是“不適者,不生存”。堅信“智慧型設計論”的學者(本・斯坦飾演)正處在這場鬥爭的“失敗者”的位置,而本片也是以他的故事為中心,通過和他持一樣觀點的學者和科學家的遭遇,展現了“達爾文進化論”在當下的統治力量:一位科學家不論有多少成就,如果他膽敢從科學研究的立場對進化論提出質疑,他就“大限”已到,會遭受到學術上的打壓和放逐的命運,晉升會遭到拒絕,甚至被解聘。

本片貫穿始終的鏡頭是本・斯坦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教室里,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的寫著:DO NOT QUESTION DARWINISM AUTHORITY(不要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權威)。而書寫的過程中,他卻抑制不住要說出他的心裡話:作為一名學者,我熱愛思考“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向何處去”這樣深奧的問題,面對充滿神奇的生命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我不能相信這些美好的事物是在粗放、偶然甚至帶著些野蠻的自然進化中形成的,它們來自於神秘的智慧型設計。而人們現在更接受“進化論”,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這是很危險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納粹不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做出了“生育最優秀的日耳曼人以及暴力消滅低劣民族”的醜陋行徑嗎?而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人竟也在進行類似的“優生運動”……

教授寫滿整整一黑板“DO NOT QUESTION DARWINISM AUTHORITY”的時候,電影完成了控訴。透過帶著鐵絲網的窗戶,我們看到牆上科學家的肖像都被格線覆蓋。啊!向“達爾文進化論”提出批判的理論已經被關入牢籠。 ……

影片幕後

《驅逐進化論》《驅逐進化論》

這是一部極具爭議的影片。有媒體宣稱“它使一度在美國興風作浪的創造論大為長臉,讓達爾文的進化論遭遇寒冬”,也有科學家怒斥:“這是非常非常假冒、乏味和缺乏藝術的作品。”這些爭議都緣於紀錄片的內容。本片觸及了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達爾文進化論”與“智慧型設計論”之爭。其實,美國紀錄片導演歷來都有“捅馬蜂窩”的好傳統,麥可・摩爾的《華氏911》、埃羅爾・莫里斯的《標準流程》……哪個捅的“馬蜂窩”都比本片來的大,但本片之所以能夠被廣為關注,訣竅在於導演內森・弗蘭庫斯基捅完“馬蜂窩”不去拍攝受害人,而是關心“馬蜂”――他在片子中表達了強烈的支持“智慧型設計論”的傾向。

“達爾文進化論”與“智慧型設計論”之爭不是那么好玩兒的。在美國,進化論的思想一直受到基督教人士的反對,鬥爭常常上升到法律的高度。1925年,田納西州發生了著名的“斯科普斯猴子案”,法官判定斯科普斯因在科學課上教授進化論有罪;1967年,最高法院判定阿肯色州的“反進化論法”違憲;1987年,最高法院判決路易斯安那州有關在學校為“科學神創論”提供與進化論同樣課時的法律違憲……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智慧型設計論逐步走上美國社會的前台,西雅圖的民間智庫“發現學院”是最有力的推動機構。儘管很多媒體指出,智慧型設計論不過是神創論經過一些科學詞語的再包裝而已,但在美國,它有巨大的市場。迄今為止,已經有14個州不反對智慧型設計論進入課堂。哈里斯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只有22%的人相信人類是由更早的物種進化而來;同意“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得到論證的科學理論”的人也沒有反對的人多。本次《驅逐進化論》憑藉310萬美元首映票房收入,順利躋身周末北美票房排行榜第9位,不是“有爭論,就有噱頭”那么簡單,“智慧型設計論”的龐大民眾基礎不可忽視。當然,也不排除有“進化論”支持者進場挑錯。

本片是內森・弗蘭庫斯基以總導演身份執導的首部影片,之前他曾經協助大衛・L・坎寧安拍攝了《懸命旅程》(After…),並在《通往9/11之路》(The Path to 9/11)擔任助理導演。本片作為講述者的本・斯坦是一名著名的電視演員,憑藉“Win Ben Stein’s Money”一片曾四獲艾美獎提名,並在1997年與吉米・可米勒共同獲得艾美獎。扮演大學學生的是初出茅廬的詹森・考里特,戲份不多,還有待觀察。

影片簡評

本片有兩個事兒需要說道說道。其一,學術問題電影化。這個任務是由導演內森・弗蘭庫斯基完成的。“智慧型設計論”是一個學術問題,至少現在更多的是科學家們在研究這個問題。通過一部紀錄片來反映學術內容,並且不讓人覺得乏味,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導演最好找出一個故事作為背景,但必須選用一個悲劇,這樣可以不讓“學術”因為沾上喜劇色彩而像個玩笑。對“達爾文進化論”質疑的學者遭受壓制,這正是導演需要的情節。空蕩蕩的教室、落寞的教授、一遍又一遍的書寫“不要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權威”,人們已經可以感受到那份壓抑了。在粉筆與黑板的摩擦聲之中,主人公開始用沙啞的聲音講述“智慧型設計論”的遭遇,真的,沒有什麼比弱者的控訴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共鳴了!談及理論,導演選用了唯美的自然畫面:水中暢遊的魚兒、蹣跚學步的猴子、岩石上橫行的螃蟹……都著力揭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以印證“智慧型設計”的觀點;而伴隨理論的揭示,導演又不時將斷頭台、納粹集中營的資料穿插進影片,讓人們對“進化論”的危害倍感警醒。導演還試圖採用象徵的手法揭示主題,如通過被格線覆蓋的科學家肖像畫表達科學精神被束縛,功利心有些重,但確實人人看得懂。影片結尾處,一個校園清潔工,在目送沮喪的教授離開之後,走進教室。他看到黑板上的字,表達出了一種革命者的無畏,很拽的就把“DO NOT”擦掉了。也許導演要表達出一種人們追求真理、不畏學術霸權的積極主題吧,但怎么看都像“只有清潔工才會去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權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