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論人生》

《馮友蘭論人生》

《馮友蘭論人生》是作者將人生哲學通俗化的一種嘗試,試圖跟著馮友蘭先生的思路,以中國哲學問題為核心,來講人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馮友蘭(1895~1990)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哲學家,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赴美國倫比亞大學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其哲學思想曾先後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實驗主義哲學、新實在論哲學、馬克思末義哲學等影響。他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曾先後撰寫了《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蘭史,是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必讀教科書。

內容簡介

哲學是對人生底反思,故而馮友蘭所關切的哲學也就逃不了是人生哲學的範疇了。馮友蘭在美國讀書研究時本來就是以研究人生哲學問題起家的,而當他回國後轉而全力以中國哲學的人生哲學為哲學研究的主題時,對於他所具有的豐富西方哲學素養而言,勢必引起哲學及哲學方法的嚴厲衝擊,如何調節東西兩系統的哲學及哲學方法,正是馮友蘭一生作為中國哲學家的核心課題。

作者簡介

胡軍,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教授、博導,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部委員,哲學分會學位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哲學會秘書長,馮友蘭學術研究會秘書長,國際中國哲學會中國大陸分會秘書長、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民進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等職。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近現代哲學、知識論、哲學概論。出版專著有:《道與真》《金岳霖》《知識論引論》《知識論》《分析哲學在中國》《哲學是什麼?》;合著有:《哲學百年》《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國儒學文化大觀》;主編的書籍有:《詮釋與建構》《傳統與創新》《探尋真、善、美》《觀瀾集》《反思與境界》等;發表學術論文約150篇;學術著作曾先後獲得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八屆“全國青年優秀讀物獎”一等獎、國家優秀輸出版圖書獎等國家及省部級十幾項獎項。

目錄


導讀
第一章 覺解
第二章 心性
第三章 境界
第四章 自然
第五章 功利
第六章 道德
第七章 天地
第八章 學養
第九章 才命
第十章 死生

前言

都說人是自然的產物,但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自然是如何產生人類的過程。自然具有無窮的威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它都是無限的。人的個體生命卻是極其有限的,是非常短暫的。即便是作為類的人,據說也有終結的時候。說人是萬物之靈長,確也見得是人的孤芳自賞,或者竟是人的自以為是。
然而人與自然中其他一切物種確有著本質的差異,人有思想。這便是人的全部秘密,是人無上尊嚴之所在。思想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是偉大的,但自然卻沒有這樣偉大的能力。
人類因此超越了自然。思想使我們能夠自覺而深入地考究自然的奧秘,探索人自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追求人生的意義的過程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我們能夠現實地占有多少財富,占有多大的空間,而是要能夠彰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性的東西,即人的尊嚴——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孟子云:“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此中所謂的賤而小者是指口腹之慾的滿足,而小人也就是津津於物質生活中的人;而所謂的貴而大者則是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理想。孟子所謂的大人可能其物質生活十分清貧,但卻具有崇高偉大的人生理想,並為實現這一理想而積極努力奮鬥不已。
不明了人生的意義,不真正懂得生命的價值,而虛度了自己的一生,實在是人的終生遺憾,甚或可說是人的悲劇。我們可能在彌留之際還不甚了了人生的真諦或價值,但至少在漫長或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曾經思索過這樣令人困惑不解的神秘問題,當離開這個世界,結束自己人生的時候,我們的內心至少因此可得到某種慰藉,不枉來此塵世走了一遭。
尋找到了人生的意義無疑是幸福的,但未曾找到卻也思索或探索過人生的意義這樣的問題,也會在我們的心頭時時充溢著崇高、偉大和愉悅的感覺。
其實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們中國人造就形成了自己對於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行之有效的價值系統,儒、道思想便是這種價值系統的代表。其中特別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以修身為本的教化思想,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教導著人們如何實際而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晚清以來伴隨著強大的器物文化,西方的人生哲學思想也趁勢大量地涌人中國,西學幾乎主宰著中國思想界的走向,對於中國傳統的人生理念幾乎具有顛覆性的作用。當時的那種情勢逼迫國人焦慮著如何強國、如何保種,而不是怎樣依照傳統的人生理念勾畫設計自己的人生。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學、法治、市場經濟等理念在中國的現代社會中已經具有無比重要、人人稱道的地位。於是問題也就是中國傳統的人生理念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的價值或意義。
思考中國傳統人生理念的現代價值,實質上是在探索中國傳統人生理念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係。我們要知道現代生活的內容似乎都是源自西方的。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生活的這些理念並不是產生自中國傳統文化內的,於是在探討這兩者之間關係的時候,也就自然產生了如下三種基本的反應模式:自由主義的、激進主義的和保守主義的。這三種主義之間好像南轅北轍,水火不相容,但它們所應對的問題卻是相同的。不但問題相同,而且這三種主義的擁護者討論這一問題的背景也是同樣的,即他們都站在中國傳統文化之內。
此種認識告訴我們,激進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和保守主義的反應模式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理論上都似乎很難說是達到成熟。文化並不是完全聽人使喚的僕人,可以任你隨性擺布,供你隨意驅使。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你要它全盤西化,它就能全盤西化?你要使它整個兒的翻盤,它就完全聽從你的,第二天就根本改過?同樣,在西方文化的強力衝擊之下,你毫不動心,不予理會,也同樣是異想天開。如梁漱溟在文化上應該說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堅定地持受儒家思想立場,但你仔細讀他的關於中國文化的著作,你會很容易地發現,他前期關於生命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後期的則受了羅素本能、理智和靈性三分法的影響。
身處現代社會,不管你在討論人生觀問題上取何種態度,站什麼立場,似乎都不可避免要落在中西文化的關係之內。我們的看法就是,討論現代中國人的人生態度的正確立場不應該再是簡單地回復到本位的或保守的立場,或是率直的西化、激進的態度,而是應該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理性地、客觀地融合中國的和西方的有關人生的各種思想,正確地解決中國人的人生理念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歷史上曾經成功地攝取了印度佛教思想,經過幾百年的吸收消化演變而成中國特有的禪宗思想。同樣的,中國人也有能力站在自己文化或人生理念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努力,逐漸地吸收消化西方的文化或人生思想而逐漸地形成中國人自己的、新的人生理念。記得梁啓超一百多年前在其《新民說》中曾這樣說過:“新民雲者,非欲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日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採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誠哉斯言!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我們常聽見有些人問: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如其有之,其意義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底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確切底答案,他們即覺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
在未回答這個問題之先,我們須問:所謂人生的意義者,其所謂意義的意義是什麼?此即是問:其所謂意義一詞,究何所謂?
我們常問:某一個字或某一句話的意義是什麼?此所謂意義,是說某一個字的所謂或某一句話的所說。我們不知某一個字的意義,我們可以查字典,於字典中,我們可以知某一個字的所謂。我們不知某一句話的意義,我們可以請說話底人解釋,於解釋中,我們可以知某一句話的所說。這是意義一詞的一個意義。
所謂人生意義者,其所謂意義,顯然不是意義一詞的這一個意義。因為人生是一件事,不是一個字或一句話。一個字有所謂,而人生則無所謂。人生這兩個字,當然亦有所謂。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一句話當然亦有所說。不過現在我們所討論者,並不是這兩個字,亦不是這一句話。
我們亦常問:某一件事物的意義是什麼?此所謂意義有時是說某一事物所有底性質,如一個人所了解者。例如我們問:此次蘇德戰爭的意義是什麼?有人說,此次蘇德戰爭,是共產主義底國家與法西斯主義底國家問底戰爭,是有階級性底。此即是說,在此派人的了解中,此次蘇德戰爭有階級鬥爭的意義。有人說,此次蘇德戰爭,是德國人與俄國人兩個民族間底戰爭,是只有民族性底。(此所謂民族性是對階級性而言,不是一部分人所謂民族性,如德國人的民族性,俄國人的民族性等)此即是說,在此派人的了解中,蘇德戰爭還是只有民族鬥爭的意義。
所謂某一事的意義,有時是說某一事所可能達到底目的,或其可能引起底後果,如一個人所了解者。例如有人說,此次蘇德戰爭的意義,是決定歐洲將為法西斯主義所統治,或為共產主義所統治。有人說:此次蘇德戰爭的意義,是決定歐洲將成為俄羅斯帝國或德意志帝國。此所謂意義,是說一事可能達到底目的,或其所可能引起底後果,如一個人所了解者。
所謂某一事物的意義,有時是說,某一事物與別事物底關係,如一個人所了解者。例如我們問:此次蘇德戰爭,對於此次歐戰有什麼意義?有人說:此次歐戰,本是帝國主義底國家間底戰爭,現在蘇聯加入,歐戰即變質了。有人說:蘇聯本身,也是一帝國主義底國家,其捲入歐戰,不過使歐戰的範圍更擴大而已。此所謂一事的意義,是說一事與別事底關係,如一個人所了解者。就意義的此意義說,一事物對於某別事物底關係愈重要者,此事物對於某別事物,即愈有意義。
我們可以說,一事物所以可能達到某種目的或可能引起某種後果,或所以與別事物有某種關係者,正因其有某性。如上所說,蘇德戰爭所可能達到底目的,或所可能引起底後果,及其與歐洲戰爭底關係,若分析之,還是要說到蘇德戰爭,是有階級性底,或是只有民族性底。不過雖是如此,人於說某一事物的意義時,其意所注重,可有不同,如上所說。
一事物的意義,各人所說,可以不同。其所說不同,乃因持此各種說法者,對於此事底了解不同。其對於此事底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對於他底意義亦不同。一件事的性質,是它原有底。其所可能達到底目的,或其所可能引起底後果,這些可能亦是原有底。其與別事物底關係,亦是原有底。但一件事的意義,則是對於對它有了解底人而後有底。如離開了對它有了解底人,一事即只有性質、可能等,而沒有意義。我們可以說一事的意義,生於人對此事底了解。人對於一事底了解不同,此事對於他們即有不同底意義。
雖同一事物,但人對於它底了解,可有不同。如上所舉,蘇德戰爭即其一例。又譬如我們在此上課。假如一狗進來,它大概只見有如此如此底一些東西,這般這般底一串活動。嚴格地說,它實亦不了解什麼是東西,什麼是活動,不過我們姑如此說而已。又設如一未受過教育底人進來,也可看見許多桌椅、許多人,聽見許多話,但不了解其是怎樣一回事。又設如~受過教育底人進來,他不但看見許多桌椅、人等,不但聽見許多話,而且了解我們是在此上課。此一狗二人對於同一事底了解不同,所以此同一事對於他們底意義,亦即不同。其了解愈深愈多者,此事對於他底意義,亦即愈豐富。設更有一人進來,他不但了解我們是在此上課,而且了解我們在此所上底課是何科目,並且了解此科目在學問中底地位,並且了解學問在人生中底地位,等等,如此則其對於我們在此上課一事底了解更深更多,而此事對於他底意義亦即更豐富。
上文所謂了解,我們亦稱為解。對於一事物有了解,我們亦稱為對之有解。人對於一物,如了解其是怎樣一個東西,對於一事,如了解其怎樣一回事,則他們對於此事或物,即已有解,有解則此事物對於他們即有意義。不過說了解一物是怎樣一個東西,說了解一事是怎樣一回事,這了解又可有程度的不同。例如一地質學家了解一座山是哪一種岩石所構成底山,固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個東西,但一個人若只了解其是山,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個東西。一個人了解一個講演是哪一種講演,固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回事,但一個人若只了解其是一講演,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為怎樣一回事。其了解的深淺多少不同,其所得意義亦異。深底了解,可以謂之甚解。最深底了解,可以謂之殊甚解。不過本章說了解,乃就最低程度底了解說起。
……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