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馮友蘭談人生人生的哲學
人生之真相
人生之目的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甲)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乙)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成功之因素
人生術
“無所為而為”和“有所為而為”
對於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論命運
談兒女
人生的品質
活動與欲
性善與性惡
理想與行為
東方與西方
近代科學與耶教
多元的宇宙
關於真善美
存誠敬
論風流
境界
新的人生
何為幸福
愛之事業
愛的哲學
一個新人生論(上)
一個新人生論(下)
中和與通
理智之地位
內有的好與手段的好
哲學及人生哲學
人生與文化
論“比較中西”
儒家論兵
儒家論將
論儒俠
墨家論兵
論墨家與普通俠士不同之處
論“七十二”
論《周易》
先秦諸子起源
談儒之起源
墨家之起源
說禪
康有為公車上書書後
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中國哲學中之民主思想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
精彩書摘
人生的哲學人生之真相
人生之真相是什麼?我個人遇見許多人向我問這個問題。這個“像煞有介事”的大問題,我以為是不成問題。凡我們見一事物而問其真相,必因我們是局外人,不知其中的內幕。報館訪員,常打聽政局之真相;一般公眾,也常欲知政局之真相。這是當然的,因為他們非政局之當局者。至於實際上的總統總理,卻不然了。政局之真相,就是他們的舉措設施;他們從來即知之甚悉,更不必打聽,也更無從打聽。這是一個極明顯的比喻。說到人生,亦復如是。人生之當局者,即是我們人。人生即是我們人之舉措設施。 “吃飯”是人生, “生小孩”是人生, “招呼朋友”也是人生。藝術家“清風明月的嗜好”是人生,製造家“神工鬼斧的創作”是人生,宗教家“覆天載地的仁愛”也是人生。問人生是人生,講人生還是人生,這即是人生之真相。除此之外,更不必找人生之真相,也更無從找人生之真相。若於此具體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個人生真相,那真是宋儒所說“騎驢覓驢”了。我說:“人生之真相,即是具體的人生。”
人生之目的
不過如一般人一定不滿意於這個答案。他們必說: “姑假定人生之真相,即是具體的人生,但我們還要知道為什麼有這個生。”實際上一般人問“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之時,他們心裡所欲知者,實即是“為什麼有這個人生”。他們非是不知人生之真相,他們是要解釋人生之真相。哲學上之大問題,並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麼,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為何”——為什麼。
不過這個“為”字又有兩種意思:一是“因為”,二是“所為”,前者指原因,後者指目的。若問: “因為什麼有這個人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也只能說: “人是天然界之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若要說明其所以,非先把天然界之全體說明不可。現在我們的知識,既然不夠這種程度,我這篇小文,尤其沒有那個篇幅。所以這個問題,只可存而不論。現在一般人所急欲知者,也並不是此問題,而乃是人生之所為——人生之目的。很有許多人以為:我們若找不出人生之目的,人生即沒有價值,就不值得生。我現在的意思以為:人生雖是人之舉措設施——人為所構成的,而人生之全體,卻是天然界之一件事物。猶之演戲,雖其中所演者都是假的,而演戲之全體,卻是真的——真是人生之事。人生之全體,既是天然界之一件事物,我們即不能說他有什麼目的,猶之乎我們不能說山有什麼目的,雨有什麼目的一樣。目的和手段,乃是我們人為的世界之用語,不能用之於天然的世界——另一個世界。天然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我們只能說他是什麼,不能說他為——所為——什麼。有許多持目的論的哲學家,說天然事物都有目的。亞里士多德說: “天地生草,乃為畜牲預備食物;生畜牲,乃為人預備食物或器具。”(見所著《政治學》)不過我們於此,實在有點懷疑。有人嘲笑目的論的哲學家說: “如果什麼事都有目的,人所以生鼻,豈不也可以說是為架眼鏡么?”目的論的說法,我覺得還有待於證明。
況且即令我們採用目的論的說法,我們也不能得他的幫助,即令我們隨著費希特(Fichte)說“自我實現”,隨著柏格森(Bergson)說“創化”,但我們究竟還不知那“大意志”為——所為——什麼要實現,要創化。我們要一定再往下問,也只可說:“實現之目的,就是實現;創化之目的,就是創化。”那么,我們何必多繞那個彎呢?我們簡直說人生之目的就是生,不就完了么惟其人生之目的就是生,所以平常能遂其生的人,都不問為——所為——什麼要生。莊子說:“夔謂炫曰:‘吾以一足跉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炫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炫謂蛇曰:‘吾以萬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炫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耶?吾安用足哉?” (《秋水》) “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正是一般人之生活方法。他們不問人生之目的是什麼,而自然而然地去生;其所以如此者,正因他們的生之目的已達故耳。若於生之外,另要再找一個人生之目的,那就是莊子所說: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啕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天運》)
不過若有人一定覺得若找不出人生之所為,人生就是空虛,就是無意義,就不值得生,我以為單從理論上不能說他不對。佛教之無生的人生方法,單從理論上,我們也不能證明他是錯誤。若有些對於人生有所失望的人,如情場失意的痴情人之類,遁入空門,藉以做個人生之下場地步,或有清高孤潔之士,真以人生為虛妄污穢,而在佛教中另尋安身立命之處;我對於他們,也只有表示同情與敬意。即使將來世界之人,果如梁漱溟先生所逆料,皆要皈依印度文化,我以為我們也不能說他們不對。不過依我現在的意見,這種無生的人生方法,不是多數人之所能行。所以世上盡有許多人終日說人生無意義,而終是照舊去生。有許多學佛的和尚居士,都是“無酒學佛,有酒學仙”。印度文化發源地之印度,仍是人口眾多,至今不絕。所以我以為這種無生的人生方法,未嘗不是人生方法之一種,但一般多數人自是不能行,也就無可如何了。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甲)
哲學是一個很古的名詞,有長久的歷史,因此,哲學這個名詞的意義,也就有了很多。大概說起來,哲學有廣狹二義。
就廣義的哲學說,我們人人都有哲學,並且全是哲學家。我們對於宇宙,或是人生,都有我們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意見。多數哲學問題,無論哪個人,對之都有他的相當的答案。我們在路上遇著一個人,問他一個哲學上的問題:究竟有上帝沒有?他若說有,他就是有神論者;若說沒有,他就是無神論者;如果他對於有無上帝都懷疑,那么他就是懷疑論者;他要說他不研究這個問題,他就是存疑論者。這不是各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嗎?從前有人說:如果打仗,必得先知敵人的軍隊有多少,但是比這個更要緊的,就是先知道敵人的總司令的哲學是什麼,那才不至於上當,打敗仗。如果你交了一個主張楊朱哲學的朋友,那么他會成天吃喝玩樂,鬧得你不得安寧。至於結婚,更要注意到對方的哲學,才能夠有美滿的結果呢。王陽明的學生有一天到街上去,回來之後,王陽明問他: “你看見什麼了?”他說: “看見滿街上是聖人。”照以上所說,也可以說,滿街上都是哲學家了。這是就廣義的哲學說。
若就狹義的哲學說,每一哲學系統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斷案或結論,一部分是前提和辯論。就像前面說的那個人,你問他:“你說有上帝,究竟何以見其有?”那恐怕他就不知道了。他是只有斷案,而沒有前提。這是專門哲學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主張有神論的專門哲學家,不但說上帝有,還得說何以見其有。主張無神論的專門哲學家,不但說沒有,還得說上帝何以見其沒有。
哲學在教育上的功用,照我的意思有四種,分述於後:
1.學哲學可以養成清楚的思想。專門哲學家對於一種問題,有他的答案,並且還有所以達到此答案的前提。學哲學的人看了他的答案和前提,除得到新知識外,還可隨著他推理辯證,思想可以漸漸地清楚。哲學書總是不容易看的,非看到哪裡,想到哪裡。不能懂得。中國人從前主張咬文嚼字,看哲學書也得咬文嚼字,不過從前偏重於修辭方面。如果注意到義理方面,看書咬文嚼字是很有益處的。
2.哲學可以養成懷疑的精神。學哲學的人,可以看出哲學與其他的學問有點不同,就是哲學上有多數的問題都有相反的答案。如對於上帝的存在問題,就有許多的答案,全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常讀哲學書,可以減少我們武斷和盲從的習慣。並不是說一定沒有絕對的真理。如我們作一命題,與真實相合,那命題就是真理,真理有成立的可能。不過我們所作之命題究竟是不是與真理相合很難決定而已。但是有人說:如果人持著懷疑態度,對於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辦了。但是不一定如此。我們不一定對於一個理論有了宗教般的信仰,然後再來實行它。
3.學哲學可以養成容忍的態度。哲學裡面的派別很多,而且每派對於他的主張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對於事物研究了一番之後,雖可自有主張,但也不能說別人的學說完全不對,一概可以抹殺。世上的悲劇,有許多是由於人之無容忍態度造成的。像西洋的宗教戰爭是也。我們應當知道宇宙是多方面的,不是一方面的,人因其觀點不同,故所見亦異。人人都有容忍的態度,才易互相調和,不易有什麼衝突。民治主義的精神也在此,少數服從多數之理由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