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介
以“512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為主題的生活輕喜劇電影《風鈴》再現了汶川大地震三年後普通人的生活,著重展現了人們的快樂生活及川式幽默。
《風鈴》以綿竹災區作為拍攝場地,運用輕喜劇的創作手法,再現了汶川大地震三年後普通人的家庭生活,著重展現了災區百姓的快樂生活以及川式幽默。影片將鏡頭聚焦於四川綿竹一個普通家庭,工廠食堂廚師陳大鴻(洪劍濤飾)在地震中失去妻兒,綿竹年畫傳人、丈母娘劉彩霞(李明啟飾)從廢墟中救出一個男孩,三個姓氏的三代人從此生活在一起。
影片刻意淡化了地震災帶給人們的苦難,以象徵“思念與關懷”的風鈴作為故事線索,在淡淡的思念中講述了災區百姓的快樂生活,將川人獨有的樂天精神以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輕鬆地描述出川菜、年畫、變臉等當地的特色生活,打造出一部節奏明快的生活輕喜劇,向觀眾展示了川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熱愛。
劇情梗概
影片中,在山清水秀的四川綿竹,有一個普通的家庭,在工廠食堂做廚師的陳大鴻在地震中失去妻兒。綿竹年畫傳人、丈母娘劉彩霞從廢墟中救出一個男孩趙小川,一個家庭里,三個姓氏的三代人一起生活。支教老師徐靜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整部影片以風鈴作為故事線索,展現了川菜、年畫、變臉等濃郁的四川特色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四川人看著親切,全國其他省市的人看了也心存歡喜,看,生活不只是充斥著憤怒、傷感、絕望等負面情緒,這些美好的四川元素正象徵著生命的活力,向全國觀眾展示了川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熱愛。
影片幕後
片中最出彩的就是“容嬤嬤”李明啟,李明啟在片中飾演從廢墟中救出孤兒撫養的綿竹年畫傳人劉彩霞。而在《風鈴》的電影宣傳中暴露了這樣一條花絮:李明啟回憶了當初親眼看到汶川地震遺址時,心靈上所感受到的震動,稱讚“四川人偉大,祖國偉大”。
《風鈴》不僅有國內眾多的實力派演員加盟,還特別邀請當地小學生安國良參演,共同演繹出了四川地震三年之後當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讓每一名觀眾都深切的體會到災後重建、幸福重現時的那種溫暖。
四川綿竹有一個普通的家庭,在工廠食堂做廚師的陳大鴻在地震中失去妻兒。綿竹年畫傳人、丈母娘劉彩霞從廢墟中救出一個男孩趙小川,一個家庭里,三個姓氏的三代人一起生活。支教老師徐靜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風鈴》中真實再現災區的生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般。
創作情況
據孫柏介紹,電影《風鈴》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著名導演金韜的綿竹之行,“2008年地震不到一周時間金韜就來到了汶川地震現場,三年多的時間裡他一直牽掛災區,心中也積累了很多震後人們的生活素材。之後他幾赴綿竹漢旺地區,四川人的新生活給金韜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創作激情,這就是電影《風鈴》的創作初衷。”
孫柏表示,創作團隊希望能製作一部不同以往的電影作品,讓全世界了解發生在四川的人間奇蹟,“為保證作品的差異化,我們的視角擺脫了災難片的局限,十分貼合現在災區的百姓,從他們的喜怒哀樂中發掘元素,反映出全新面貌的災後生活。”孫柏稱創作團隊在一年多的實地生活體驗中,從開始感動於重建家園的煥然一新到後來感動於災區人民融入新生活後心靈世界的重建成果,深深地感悟到安居才能樂業,美好的精神面貌是面對大災大難最好的生活態度,“所以我們將影片的主基調定位為輕喜劇。”
電影《風鈴》最初被設計為一部很嚴肅的正劇,為何最後卻變成了輕喜劇呢?對此孫柏解釋說,好作品總是經歷不斷的反覆推敲修改才會成形,《風鈴》也不例外,“我們從最初的劇本到最後的拍攝本前後修改了五個版本,每次都有不同的新意。比如說我們最初的創作目的的是想在地震三周年之際同步獻上我們的作品,可是遇到一些特殊原因給作品的誕生造成了時間差,於是我們的創作團隊就利用這個時間差重新凝練升華了劇本,改變了一定的視角,最終創作出更能反映川人精神面貌和美好生活的元素的輕喜劇。”
影片特點
《風鈴》著眼於小人物的草根生活,描繪他們的工作、家庭和情感的重建與回歸。劇組執著於細節,在纖微之處發掘人性的美好。執著於歡樂,在歡樂中表現生命力的勃發,“我們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就有針對性地按照演員個性特點加上一些本色的表演來升華故事性,洪劍濤、傅藝偉、李明啟、李琦等明星都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表演特點,觀眾在電影中會看到很多喜感十足的橋段,這些都是演員們的自然發揮。讓觀眾輕鬆快樂地走出影院,這一點我們的創作團隊是有信心的。”
影片評價
不得不說,《風鈴》是四川災後三年上百部影視作品中獨樹一幟、震撼心靈的電影精品。當我們逐漸開始變得麻木,開始以一副冷漠的神情面對每天層出不窮的、五花八門的新聞事件;當我們的內心被憤怒、傷感、無奈、無助所占滿時,我們似乎早已忘記了最珍貴的感受——感動。而最近,這部輕喜劇電影將我拉回了充滿真情的世界,讓我體會到久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