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
《鋼的琴》的主角陳桂林是一個會拉手風琴的下崗工人,老婆跟一個賣假藥的跑了,還想把女兒接走。熱愛音樂的女兒對爸爸說,“我要鋼琴,誰能給我鋼琴就跟誰。”為了女兒,陳桂林決定去偷,但是鋼琴太重實在搬不動。他又找朋友借,可是大家都窮得差不多。最後,他決定發揮自己的“專長”,用鋼鐵和木材自造一架“鋼的琴”,為此,他把當年的一班工友全部召集回廠,還找來老工程師設計圖紙。雖然這一班工友各懷心事各有難題,但是曾經的工人階級的豪氣和認真還是讓這架“鋼的琴”成功奏響。劇情梗概
故事背景設定在90年代初的東北,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是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積極樂觀,為了留住女兒的撫養權,他召集了眾工友在廢棄的廠房裡熱火朝天地、用廢棄鋼材鑄造鋼琴。通過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主要角色
影片看點
這是一部還沒上映就盛名在外的電影。在2011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拿到四項傳媒大獎的《鋼的琴》日前已上映,這部沒有大牌明星、沒有大牌導演、沒有大場面的電影確實對得起媒體和影評人的交口稱讚。作為一部講述小人物生活的電影,《鋼的琴》更像一部法國電影,一群東北糙爺們激盪出獨特的浪漫情懷,即使生活已經窮途末路,夢想卻仍讓其熠熠生輝。幕後製作
【影片接近每一個人】棕色呢子大衣內襯深藍色秋衣,灰色褲子搭配黑色皮鞋,外加一個略髒的白圍脖,第一眼的王千源回到了上世紀末。採訪中,為了保持馬上拍攝的片中狀態,他將自己和所飾演的陳桂林合二為一。“這部電影很真實,小人物的夢想,樂觀、複雜、倔強,陳桂林是個很可愛的人。”王千源給片中的自己先下了個定義。“陳桂林的情感沒有華麗的宣洩,平平實實,我的生活也有他的影子,他的性格,對人生的態度,和我有種結合。”影片的人物和故事接近每一個人,實實在在的一種生活成為最打動王千源的細節。片中,陳桂林被生活中大事小情紛擾,但他卻有著樂觀向上的態度。王千源說:“每個小人物都有不高興、失落的經歷,電影取其一段,我將原原本本地還原出來,因為他並不僅僅代表他一個人,他是一個群體的縮影,結局並不悲涼,最後告訴人們給予也是一種幸福。”
【片中與秦海璐相戀】
當日,王千源先在遼陽一家小型屠宰場拍攝了一場向同事借錢的戲。“嗨,這年頭借錢誰能借到,我是嘗過這事。”王千源越談越進入角色。而這場戲的拍攝,王千源也演出了導演要求的喜劇效果,對同事是一頓猛忽悠,但也沒有達到目的。“這就是喜劇,都說東北話。”王千源說。片中另一主角秦海璐被導演放假,沒出現在片場。在片中,她是王千源的戀人。“我處於馬上要離婚的狀態,她是離了婚,和我一樣有個孩子,我倆確切地說是戀人關係。”王千源說起了片中的人物關係。雖與秦海璐第一次合作,但王千源和她卻是老熟人,同是中戲校友。“我們在學校時就認識,合作起來自然順暢。”
【“遼寧幫”打造《鋼的琴》】
王千源是瀋陽人,父母都是國內知名的話劇演員,他從小就在舞台後面長大,耳濡目染,順其自然考上了中戲,學了表演。兩年後,在中戲,同是遼寧人的秦海璐以及該片導演張猛與他成為校友。王千源說:“在學校時,我和張猛總在一起踢球。” 主演、導演都是家鄉人,還同為中戲校友,讓王千源特別興奮。“上學時大家就有份情意在其中,現在又一起為電影做點事,彼此之間特別信任。”王千源表示,很少有電影拍攝會如此精緻,將每場戲都先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確定拍幾個鏡頭,對於只拍過一部電影的張猛來說,沒想到成熟得這么快。別看王千源在瀋陽長大,但他還是頭一遭來鞍山。鞍山最古老的水塔下,殘垣斷壁上,陳桂林和老父親訴說衷腸。“片中講述的是1985年到1990年間的事,那時的景不好找了,但鞍山還存在,看著這些,太熟悉了,我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通過觸覺去感受這裡的一切,是我曾經的經歷。”說這話時,已讓人辨別不出眼前這個人是真實的王千源,還是片中的陳桂林。
【遇到喜愛的電影是種緣分】
來鞍拍攝之前,王千源剛剛結束了諜戰戲《我是真的》的拍攝,他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一個反派人物。“這樣的人物有難度,所以才會有挑戰、有突破。”自入行以來,王千源總是去嘗試飾演不同的角色,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哪種角色沒演過。“在戲中體會不同的人生,這是演員這份工作的樂趣。”王千源將陳桂林的人生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影片《鋼的琴》在未拍前就已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和釜山電影節的獎項,對於2010年該片要參展威尼斯電影節,是否能衝擊最佳男演員大獎,王千源看得很淡。“遇到喜歡的電影是一種緣分和福氣,我不期待今天有這個角色或那個角色,只期待每一天都要像老藝術家那樣去努力,過著今天的想著明天的,那樣就太對不起今天的我了。”
獲獎情況
作為北美洲重要電影節之一的多倫多電影節,每年9月舉行。以電影展映數量多而著稱,主要服務於市場。2010年9月《鋼的琴》受邀參加多倫多電影節,是影片未公映前一種莫大的殊榮。第23屆東京電影節公布了四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由張猛擔任導演,秦海璐主演並擔任出品人的電影《鋼的琴》作為唯一華語片入圍。
2010年10月31日,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閉幕。王千源憑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片《鋼的琴》獲最佳男演員獎。
2010年11月,香港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特別提名”(張猛)
2011年2月6日,第三屆悉尼中國電影節“評審會特別推薦獎”
2011年3月12日,第28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國際電影獎”
2011年4月28日,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探索獎”、“最佳女演員”提名(秦海璐)、“最佳男演員”提名(王千源)。
2011年6月18日,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暨第8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張猛)”、“最佳男演員(王千源)”、“最佳女演員(秦海璐)”。
2011年8月,《鋼的琴》獲第14屆華表獎“優秀故事影片”、“優秀編劇”(張猛)、“優秀女演員”(秦海璐)、“優秀新人導演”(張猛)四項提名。
2011年8月28日,第14屆華表獎頒獎禮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隆重舉行,榮獲優秀故事影片獎。
2011年9月9日,《鋼的琴》提名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2011年9月28日晚,《鋼的琴》榮獲FIRST青年電影展“矚目無限”華語電影優選單元的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
2011年10月22日獲金雞獎評審會特別影片獎
2011年11月26日,《鋼的琴》榮獲第48屆台灣金馬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幕後花絮
【資金緊缺秦海璐拔刀相助】上海電影節本是張猛的福地,他的《耳朵大有福》在2007年上海電影節上獲得了“亞洲新人獎”的評審會特別獎,還在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上擊敗了來自台灣的強敵林書宇和鈕承澤,斬獲最佳新導演獎。但這項榮譽並未讓張猛的導演之路暢通無阻,他的第二部電影《鋼的琴》仍舊面臨資金緊缺的窘境,“拍攝《鋼的琴》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問題,資金一直處在緊張的狀態,都靠朋友七拼八湊,始終壓力很大。”《鋼的琴》得到上海電影節25萬元創投基金的支持,加上好友秦海璐以出品人的身份拔刀相助,最終讓該片得以完成。
【影片曾被要求改名導演不肯妥協】
影片完成後,《鋼的琴》先亮相多倫多電影節,隨後助力王千源榮膺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這部描寫小人物為尊嚴與夢想瘋狂完成大事件的喜劇便一直被業內看好,在眾多電影節上屢獲嘉獎。然而,就在本片即將上映之際卻傳出改名風波,令導演張猛極為無奈:“要在國內上映時片方卻要求‘改名’,配合發行,給片子起個更加商業化的名字,並迅速在網上開始徵集。”改名訊息一經傳播,便引起了網友的激烈回響,《鋼琴總動員》、《變形金剛琴》、《郭德•鋼的琴》等五花八門的名字層出不窮。甚至,一些影評人和業內人士也加入了改名大軍,如資深影評人圖賓根木匠便提出可叫《鋼琴大業》、張小北提議叫《最鋼的琴》,著名編劇寧財神更是戲稱改為《半價票》。對此,導演張猛堅決回擊,表示自己不會妥協。
【影帝王千源差點與本片擦身而過】
片中,王千源不動聲色、略帶黑色幽默性質的精彩表演為他贏得了東京電影節影帝頭銜,但其實他本人卻差點和這部電影擦肩而過。原來最初的投資方擔心王千源在電影圈資歷過淺,觀眾不買賬,一直要求導演張猛另選男主角。但張導卻頂著高壓力排眾議,堅持保留住了王千源。因為在他看來“陳桂林這個人,衣服很大,你看著覺著他很冷,看著他很壞,但是他眼神很善良,他永遠做著不合時宜的事情,但永遠讓女人憐惜他。這點和王千源特別像。”
主創資訊
【導演——張猛】 張猛,1975年4月生於中國東北。長春電影製片廠青年導演。曾就讀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舞台設計專業,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畢業以來一直從事電影劇本創作。2007年4月首次執導由長春電影製片廠,遼寧電影製片廠及韓國自聯映畫社聯合攝製的電影故事片《耳朵大有福》。 |
【主演——王千源】 王千源,內地男演員,憑藉電影《鋼的琴》獲第二十三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被贊為最親民的平民影帝,因塑造了一系列的小人物而被觀眾喜愛,其獨特的表演風格也自成一派。主要作品:《浪漫的事》、《三七撞上二十一》、《地道戰》、《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電影《鋼的琴》。 |
【主演——秦海璐】 秦海璐,中央實驗話劇院女演員。出生在大連,9歲開始學習京劇,專攻最辛苦的刀馬旦。14歲告別京劇團去北京,考上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轉學舞台劇,和章子怡、袁泉、劉燁等人同屆。2000年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主要作品有話劇《靈魂拒葬》、《梁祝》、《費加羅的婚禮》、《臭蟲》等。後經人介紹拍了陳果的《榴槤飄飄》,並因此獲第5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和2000-2001年亞太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並最終榮獲香港第六屆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角獎和香港金紫荊電影最佳女主角獎。該片還使得她獲得2000-2001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並獲得最佳新人獎。她是個珍惜機會的人,目標是不斷朝演技派發展。所得的這些得獎,也是對她潛心鑽研藝術的肯定。 |
【主演——張申英】 張申英,1984年生於韓國,2001年還是一名高中生的張申英獲得了韓國著名的春香選拔大賽的一等獎而入門演藝圈,隨即在MBC電視劇《致命的愛》和《可愛的女人》等電視劇展現出薄荷糖般清爽怡人的演技而博得觀眾們的喜愛。擁有一副歐化的成熟外表的張申英能夠通過表演輕鬆超越年齡,時常扮演一些大於自己實際年齡的角色,2004年她在影片《當春天來到》演繹了一位江原道鄉下的醫師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2005年則和初次登上大銀幕宋一國搭檔在恐怖片《紅眼》挑戰恐怖演技。2006年張申英推掉了很多演藝活動,用心準備自己的婚禮並在11月成為了美麗的新娘。婚後生子的張申英並沒有完全退出演藝圈,出演的新片《我男朋友的日記》與2007年初上映。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遼寧電影製片廠
完美世界(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中國]
大連鴻緣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
【發行公司】
北京紫禁城三聯影視發行有限公司[中國]
北京優朋普樂科技有限公司[中國]
【其他公司】
凱視芳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
北京森博智庫影視策劃有限公司[中國]
北京逸趣影視策劃有限公司[中國]
關於人物
你要按下鍵盤,踩著踏板,鋼琴才能發聲。而電影中演員則是鍵盤和踏板,用最為生動的表演表現出電影的需求。毋庸置疑,《鋼的琴》最成功的一個方面就是塑造了陳桂林這個人物。這個個性相當之軸的下崗工人,用電影裡的台詞來形容,“我爹給我起這名,陳桂林,就是希望我能像桂林山水一樣,甲天下。沒想到夾生了。”這個背著油頭,蓄著鬍子的中年男人,曾有過或者一直有著一腔抱負,最終完成了“造鋼琴”這件能事兒。王千源憑藉這個人物獲得了東京影帝的殊榮,並且是評審5:0的全票通過。對於人物的刻畫,王千源這樣說道,“我在表現陳桂林這個人物時,並沒有把他的喜怒哀樂展現得多么與眾不同、多么蒼涼。因為我知道這種周期性不如意在你我身上也有,是個人不就都有點煩惱么?你可能上酒吧發泄,但他就吃烤羊肉串作為處理方式。”最平實的表演方式,是王千源在打造這個角色時的自我要求。“陳桂林的喜怒哀樂,我不要放太多態度在裡面,我就給他演,然後我就像幅畫那樣放在牆上讓你們大家去看,自己去對號入座。”在張猛看來,這個角色成功,很大部分的原因就在真實,“他是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於這種人物,我想表達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你仔細想想,會從一種小小的感動、小小的憐憫,就跳到那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上。這應該是社會底層人物給人最立體的感覺。”關於口碑
鋼琴的外表是第一感官的質感,電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口碑”。從籌備到拍攝完畢,張猛前後用了兩年,中間經歷了各種資金問題,最窮的時候劇組只剩下47塊錢。片子的後制都沒完成,劇組就趕鴨子上架地帶著一個拷貝去到了去年的東京電影節。王千源形容那個版本“糙到不行”。沒想到的是,電影竟然讓王千源中了東京電影節的影帝。而參加電影節,並看過電影的中國媒體也帶來了超強的口碑。2011年6月,影片在上海電影節放映之後,獲得了不少影評人和媒體的力捧,《鋼的琴》的期待度直線上升。豆瓣上有著8.0/10的超高評分。影評專欄作者木衛二寫道,“用朋友的話說,這樣的片子要是進不了院線,那中國電影是真的沒希望了。”關於情懷
擊弦器奏出聲音後,通過共鳴系統才會把最終的琴聲流入大眾的耳朵。電影中的共鳴則在一些情感表達和訴求上。“原來工廠是個集體,突然社會變革了,每個人成了一個個體,但是他們心裡都不想失去原來的工作。”導演張猛對南都記者說道。破舊的工廠、蕭條的廠房、一群的工人們無所事事在充滿廢棄感的小城裡無所事事。電影從頭到尾都有一種情懷的表達。相較於南方,這種情懷或許北方的重工業區更有情懷的共鳴。主演王千源就在角色醞釀過程中相當有感觸。“我到北京已經17年了,這期間很少有大段時間生活在東北了,這次細細看下來,搭配著電影,真有些唏噓。”在王千源的眼中,工業化就是東北的代言詞,“現在的鞍鋼還很繁榮,但那時候的東北一片都是鞍鋼的樣子。你能想像那種像宮崎駿《空中之城》的感覺嘛?你都想像不到那么多管子都從哪出來的,要乾什麼?左一個、右一個、有粗的、有細的、有彎的、有直的,兩個管子之間還有軍區大門那種站崗的小屋子,你就感覺到這是一個魔幻之城,欣欣向榮。”電影最終去到了一個接近於廢棄的拖拉機廠取景,“那就是我們做鋼琴最頹廢的地方,又蕭瑟又窮。玻璃也壞了,灰有這么厚,滿車間飛鳥。它有可能之前和鞍鋼一樣繁榮,但現在就三四條狗,幾個看門老頭。難得有個活兒,也就十幾二十個人把爐子點一點,活幹完一封,不知道下趟啥時候回來。”電影中以小見大描繪這種頹敗。被偷的那串肉、王千源穿的綠毛褲、各式各樣的煙囪緩緩冒出的輕霧一樣的煙,就連歌劇團在婚禮、喪禮中的表演也在笑聲過去後讓人有種心酸感。五大“瘋狂”
【瘋狂表演——影帝、影后聯手黃金配角】在《鋼的琴》中表演得粗中有細、樸實不失浪漫的王千源,被東京電影節評審團譽為“精彩的表演撐起了整部電影”,全票獲選影帝。飾演淑賢的秦海璐,安靜時憂愁恬靜,與兄弟們一起飲酒、造琴、K歌時又活力四射,為愛人傾覆全心,一舉拿下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影后。羅二羊、國永振、劉謙、周奎、田雨等人飾演的落魄大哥、退役小偷、全職混混、豬肉王子等角色令,個個生動鮮活,令人印象深刻。兩位主演也多次表示,《鋼的琴》的集體性表演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瘋狂任務——落魄兄弟團空手造鋼琴】
《鋼的琴》中,王千源留住女兒撫養權的關鍵,便是一部鋼琴。對於經營小樂隊的他來說,實在是無力購買。在經歷了借錢失敗、偷琴反被抓等挫折後,“造一部鋼的琴”成為他唯一的希望。圍繞在王千源身邊的是一群各自營生的落魄兄弟,屠戶、鎖匠、木匠等與樂器之王“鋼琴”簡直相隔十萬八千里,毫不搭架,卻在老工程師完成自學畫出的設計圖後,馬不停蹄地開始“造琴大業”。愛情、親情、友情、幽默便在這樣一件瘋狂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瘋狂愛情——二度逢春的中年男女】
愛情在《鋼的琴》中雖並非主角,但卻被導演張猛拍得異常浪漫。王千源吹拉彈唱的愛好,幽默中透著一股文藝氣質,深深吸引著女主角秦海璐。兩個曾經的愛情失敗者,在相互配合的工作中日漸生髮的情感,從若即若離、相互猜疑到最終的相互諒解、相守“私奔”,《鋼的琴》給了愛情一種全新的解釋。上海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影帝影后之間的愛情在《鋼的琴》中恣意浪漫,配合著優美的俄羅斯民謠,營造出一種極為溫暖的幸福感。
【瘋狂人物——錯綜複雜人性再現】
《鋼的琴》中,王千源的甜蜜愛情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竟然是他最好的兄弟王抗美,險些兄弟反目。而宿怨不淺的胖頭與快手,本已形同路人,卻也在王千源造琴任務的相邀下再聚首。就連一輩子遵紀守法的中年宅男二姐夫,也被唯一擁有“產業”的大劉忽悠而來。導演張猛將一群小人物通過各種關係組合在一起,為了兄弟,無論是宅男、情敵,還是仇人,都能組合在一起,勾勒了一副堪稱瘋狂的人物群像。
【瘋狂友情——為尊嚴搏一回】
無名無利,沒有報酬,沒有任何一點好處,只有最苦的勞動,甚至連能否造出鋼琴都不可知,但是這群落魄兄弟依然毫無怨言的攜手共進,這就是《鋼的琴》中的友情。兄弟情深沒有過多言語,就為王千源一句“在一起做點事多好”,就因為要為兄弟牛一次,要為尊嚴搏一回。
台詞逗趣
“二姐夫是有修養的人,跟他說話得有品位。啥是有品位的話?……就是忽悠他啊!”“能喝多少酒,就能幹多大事兒!希望咱們都能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怕磕磣就掙不著錢,首先你得解放思想,你解放完思想,才能解放自我啊!”這種逗樂的獨白,在電影中比比皆是,也正是這些生活化的東北腔調讓這部電影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把故事娓娓道來。導演張猛,加上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三個東北人一台戲,整部電影嬉笑怒罵,就算是瀕臨窘境,也依然可以開得出玩笑,喝上二兩小酒,明早繼續苦幹。王千源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道,東北語言本來就處處充滿樂子,“你可以說他貧,也可以說他反應快,說的直接。但是這部電影不是小品,小品太‘重’幾分鐘就要逗笑你。我們不是,因為那樣就顯得地域性太強,南方人他就聽不懂。但這個戲又一定要在東北拍,東北人演,只有東北人才能演繹出這種感覺。”配樂加分
除去讓人忍俊不禁的台詞,電影的配樂也被觀眾們認為是點睛之筆。影片的一開始,由王千源和秦海璐組成的草台班子歌劇團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車》,“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冰河上跑著三套車,有人在唱著憂鬱的歌,唱歌是那趕車的人”;之後情緒急轉,悲情立刻轉為喜悅,演奏一曲《步步高》。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調子。除去各種俄羅斯小調外,電影中還充滿了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流行在小城鎮的歌曲。《張三的歌》、《心戀》、《跟往事乾杯》等流行曲目以點題加詼諧的方式出現在影片的各個段落,讓大家在視覺享受之餘,耳朵也沒閒著。不過最讓人會心一笑的就是《超級瑪麗》闖關音樂的運用,並且總計兩次。第一次出現在王千源為女兒搭建木質鋼琴上,女兒玩遊戲的音樂直接架入到現實,既詼諧又有一種兒戲的感覺。影片中段出現了第二次,王千源正在為如何鑄造一架鋼琴而犯愁,當時出現的音樂則變成了超級瑪麗過關失敗的聲音,那種悲涼感稍稍觸動心靈。對於風格各式各樣的配樂,導演張猛早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道,“其實我一直希望說在音樂配樂上可以有種細膩的存在,像是早先俄羅斯、東德的音樂,那個年代的一些國語流行音樂就會有這種感覺。很多歌曲你一聽,就會撥動你心中的那根弦。這應該是電影在視覺之餘給人的另一種體驗。”鏡頭講究
很多喜劇片為了保證喜劇效果,通常放棄了電影化的語言和講述方式,以段子為主,但《鋼的琴》明顯不是。雖然這部電影裡的鏡頭大多是平實運用,但不枯燥。電影中有著不少緩慢的平移鏡頭,每次從一個定點搖到另一個定點時,不僅讓部分劇情有驚喜發生,更是有種蒼涼感。比方開場時,王千源、秦海璐和一群歪瓜裂棗的歌舞團成員高唱《三套車》之後,又被要求要歡快點的《步步高》,觀眾們肯定會心生疑問,鏡頭就以解答的方式平移到答案處。類似的處理還有不少。除此之外,張猛還運用了一些角度或者切割比較怪異的鏡頭。王千源和前妻的對話就是仰拍,並且到最後會推到遠處的大煙囪。而像王千源問好友借錢,好友跑到煙囪上,張猛完全不顧爬上煙囪的哥們兒被切了半個頭死死地“定住”鏡頭。這些處理方式還是讓人有所驚喜的。而當我們了解到,這部電影是在短短的21天內拍完,而且膠片用到極省的狀態下,還能拍出這樣精心構想的鏡頭時,不得不佩服張猛這位年輕導演的創造力和執行力。改名風波
導演張猛的最新喜劇《鋼的琴》於2011年5月在北京舉辦了首場觀影會,笑聲滿堂的看片現場第一時間俘獲了觀眾的心,眾多在場影評人與媒體人紛紛表示“2011口碑第一片《鋼的琴》果然名不虛傳”。與看了都說好的口碑不同的是,《鋼的琴》陷入了上映之前遭改名的風波,片方與主創之間的幾番論戰,也令期待這部喜劇佳作的觀眾“提心弔膽”。《鋼的琴》是導演張猛第二次聚焦故鄉,關注小人物,書寫他們在平凡生活中尋求出路的奮鬥故事。張猛獨具匠心的鏡頭語言,塑造了一群鮮活的東北漢子,個性鮮明的人物彼此間不斷碰撞出笑點,而為了心愛女兒留在自己身邊,老少爺們白手造鋼琴的瘋狂舉動著實感人。為了體現這種真實的感動,導演張猛甚至完全按照鋼琴製造工藝進行拍攝,主演秦海璐便說過:“整部電影是按照鋼琴的製作過程拍攝下來的,包括煉鋼、翻砂、打磨,到整個琴弦裡面塞的也真的都是琴墊。”
《鋼的琴》遭改名風波,秦海璐作為出品人之一,不僅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純為票房改名沒必要,但也不反對找到好過《鋼的琴》的名字”,而且對於導演張猛的遭遇,她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嘆。《鋼的琴》拍攝過程便麻煩不斷,窮困到全劇組只有47塊的時候都過來了,不想上映之前又要受到“改名”風波。作為新導演,張猛堅持拍攝有藝術追求的商業喜劇片,取名《鋼的琴》更多的是體現影片故事,卻不想被片方誤解為片名太文藝,秦海璐很為導演張猛不平,希望片方能夠更多聆聽他的意見,尊重市場的同時尊重導演。
與秦海璐態度相近,導演張猛面對最新概念海報上打了問號的《鋼的琴》,重申了他不改名不放棄不妥協的“三不”原則。對於片方的做法,張猛並未在現場表達認同。當被問及對《鋼的琴》票房的預期時,他謙虛地表示能夠進入影院與觀眾見面,讓更多的觀眾喜歡這部電影,已是非常高興。
《鋼的琴》於2011年5月18日在北京舉行試映並發布了沒有片名的海報。此前,片方與導演張猛就影片是否應改片名,以謀求更好的票房爭執不下。身為出品人之一的秦海璐現身力挺導演,“我並不是反對改名,只是考慮到改了之後是否能夠更貼切。如果改名只是為了票房,我覺得沒有必要吧。改一個片名又能多吸引多少觀眾呢?”秦海璐在影片拍攝遇到資金困難幾乎停機時出錢相助,因此成為本片的出品人之一,她說:“當時我出錢和出演,都不是為了票房和拿獎,只是不想一部好玩的作品就這樣沒了。劇組裡多是中戲畢業的同門師兄弟,感覺像是一個班集體去完成一個作品,即便再多困難,都能夠解決。”
精彩劇照
媒介評價
由於“改名風波”喜劇電影《鋼的琴》延誤了搶占六月檔期排片的先機,片方終於定下檔期2011年6月30日上映,雖然姍姍來遲,也算趕上了六月內地電影市場的末班車。這部高品質的喜劇電影憑藉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巡映及內地的兩場小型試映,口碑流出後呈現出一邊倒的好評,目前無一差評的情況也是近年來並不多見的。著名導演吳宇森、韓國著名導演郭在容、知名電影人方平與鮑起靜夫婦、張小北、程育海以及主持人崔永元都給予高度評價。除了知名導演、電影人和名人之外,圈內的影評人也對影片給出一邊倒式的好評,少言:明快、幽默、固執、感傷…張猛的《鋼的琴》,不光是對生活無奈的戲謔和自嘲,更是對一個逝去的時代,一批舊人緬懷和追憶。對於現實也許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但只要努力過,製造不了風景線,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憶。遲到的年度華語最佳候選,力薦;吳晗:《鋼的琴》油畫一般的鏡頭語言讓人看到了廢舊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仍舊埋藏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荒誕幽默的情節激發了慘澹現實下被壓抑的生命活力;司馬平邦:《鋼的琴》一群東北老爺們兒的自我救贖,他們樂觀、真誠,有創造力,又不失恢諧幽默,其實他們最可愛之處是熱愛生活,這樣的群體創造了一個這樣自強自救的彪悍故事,小故事大意義;醜魚尼莫:喜歡一部影片或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但愛上《鋼的琴》,卻真的能列出很多個讓你無法拒絕的原因。真實再現生活本質,幽默卻不惡俗的溫情喜劇,感人落淚的兄弟深情,新銳導演的生猛之作;釋凡:痛並快樂的激昂樂曲,充滿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電影《鋼的琴》雖然是沒有大牌導演和大牌明星的小成本電影,但卻仍然得到觀眾叫好,“每一個鏡頭都像一幅油畫,每個橋段都像一部電影。”“最無奈的年代,最深情的告白。”都是極高評價。在大片當道的電影市場裡,這類描寫小人物生活,接地氣的優質口碑喜劇將成為一朵奇葩,觀眾對於商業類型片的觀影選擇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真金白銀和觀眾選擇的參照之下,《鋼的琴》走進影院以及最終的票房的命運也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觀眾影評
【《鋼的琴》:春夢了無痕】(影迷——麻繩)在真正接觸到影片的主題之前,我一直以為《鋼的琴》是一部關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勵志電影,一個普通工人為了滿足女兒的音樂夢想,用工廠廢料做了一架鋼琴,這個一個多么《生活空間》的情感奇觀故事啊,類似的題材還有農民造飛機、村民拍電視劇等等。但是電影演到最後,這架鋼琴能否造出來,圓圓是否能夠留在父親身邊,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他們暗淡生活中的一抹夢幻曙光,這架鋼琴如一台時光機,引領他們重溫往日的溫暖和榮耀,這是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已經忘卻很久的感覺了。
《鋼的琴》是在遼寧鞍山拍的,我的整個青春期也是在一個類似的東北重工業城市度過的,因此我曾親眼看著這些產業工人幾乎是一夜之間褪去了身上的榮光而變成歧路亡羊,他們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陣痛,卻不得不接受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鋼的琴》就是為他們拍的電影,與影片導演張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樣,這裡瀰漫著一種頹廢的反勵志主題,但這反而讓我覺得熨帖。因為對於這些由社會主人翁淪為弱勢群體的人來說,下崗再就業的成功事跡離他們很遙遠,“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歌聲聽上去有點刺耳,只有觸手可及的困窘磨礪著他們的精神和肉體……《鋼的琴》沒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絕望,於是更像是一場有抑有揚的春夢,這樣的精神撫慰更能體現出一種實際的人文關懷,其功能就相當於伴著苦哈哈的哥幾個喝一頓大酒,遙望一下當年的意氣風發和志得意滿,然後回家睡個舒坦的囫圇覺,第二天起來各自繼續面對糟爛的生活……只有這些真正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人才知道這片刻的超脫對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這些才能真正讀懂當他們高唱《懷念戰友》時臉上的忘我和陶醉,才會知道那兩個面臨拆毀的煙囪對於他們到底意味著什麼,電影就是在為我們再造和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真實。
《鋼的琴》讓我想起了一些優秀的東歐電影,如捷克的《柯利亞》、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時》、《我與狄托》等,都是用一個溫情的故事來折射社會巨變之下心理動盪,而且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更是突出了這種語境。可貴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關懷舊的惆悵和現實的無奈這些情緒處理時,避免了廉價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來化解掉影片本應有的沉重和感傷,這一方面有利於觀眾始終以較為興奮的狀態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於讓黑暗和消極內容影響到影片過審,面對目前的觀眾趣味和審查體制,《鋼的琴》體現出一種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兩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現出人物所應有的極精準的生活狀態。(河北青年報)
影片微評
這是今年口碑最好的國產片。放心,它不是“看不懂”的文藝片,講的雖然是底層小人物,日子過得平凡困苦,但卻是苦中作樂,而且樂得發自內心,感染到觀眾也和他們一起開懷大笑。這電影裡沒有把你按倒然後再胳肢你的生硬笑料,也沒有悽慘的底層生活讓你心情沉重,在這部電影裡,你也許能看到自己或者是親人的影子,因為大工廠、下崗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和我們有些關係。只不過,這部電影並沒有抱怨,也沒有高高在上的所謂“關懷”,就是一群活生生的小人物,在演一場看似荒誕不稽,卻是無比真實的生活短劇。你可能會說,這是個發生在東北的故事,我看不懂他們的幽默。但也許,看過了,你會對“東北人”,尤其是東北男人,有一次重新認識。他們不是打架的狂熱愛好者,他們也不是只會打老婆的無能男人,他們也不都是趙本山。恰恰相反,這電影裡可以看到他們幽默、樂觀和浪漫,還有對女兒的疼愛。也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些人可以在把什麼都能凍成凍的世界裡,活得那么開心。我們並不強迫你去為這部影片捧場,只是一些提前看到這部電影的人,和你分享一部給我們感動和笑聲的電影。走進影院的選擇確實很多,同樣的票價,我們可以買到100多分鐘的視覺爆米花,也可換回一個半小時的感動和笑聲。當然,走出影院,你也可以給父親打個電話,聽他嘮叨一陣,或者說一聲,“爸,這么多年,你辛苦了。”視頻欣賞
電視劇
中文片名:鋼的琴
原名:離幸福就差半步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當代都市
集數:36
劇情介紹
陳桂林是東北某鋼鐵廠的一名工人子弟,滿身文藝細胞的他一心想考大學,然而連考三年卻都以毫釐之差名落孫山,最終接了父親的班到鋼鐵廠的鑄造車間當了一名工人。陳桂林的獨特氣質同時吸引了廠里的一對姐妹花淑嫻和小菊。當陳桂林最終按照內心的指引選擇了淑嫻之後,卻因為陰錯陽差的誤會最後跟小菊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分享者影視,這段錯誤的婚姻把陳桂林拉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之中。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陳桂林也經歷著事業和家庭的波瀾起伏。儘管意外不斷,小狀況迭起,但樂觀向上的陳桂林一直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陳桂林一家最終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