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富家一碗燈,太倉一粒粟;
貧家一碗燈,父子相聚哭。
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
今譯
對於富家來說,懸掛一盞花燈用的燈油就像官倉中的一粒米一樣微不足道。可是對於窮苦人家來說,沒有了這一碗燈油錢,就沒有了生活的來源,只有父子相聚一起痛哭。要求懸掛花燈的太守呀你知道不知道老百姓過的日子呀?你卻只顧顯擺風光,貪圖享樂。是不是還要為在元宵夜裡沒有好的曲子供你欣賞而遺撼呢!
解讀
宋元豐三年,劉瑾任福州太守。一上任,就準備在元宵節大擺花燈。為此,他下令:福州城每戶居民不論貧富,一律裝點花燈十盞,懸掛在樓前屋檐下。可時值閩江兩岸連續三年遭水災,十種九不收。福州十邑,幾乎家家日無雞米,夜無鼠糧,十室九空。誰家能出得起這花燈錢?當時,陳烈正寓居福州城,心中憤憤不平,遂題此詩。劉瑾聞訊,也有悔意,親自到陳烈寓所登門謝過。隔一日,劉瑾又下了張告示,取消擺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