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洛秦1958年生,曾下鄉進工廠,也曾為小提琴獨奏演員和管弦樂團首席。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專業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民族音樂學碩士、肯特大學音樂人類學博士。曾任肯特大學“世界音樂研究中心”中國音樂指導,入選《美國大學名人錄》。現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從事音樂人類學、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崑劇,中國古典戲劇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中的復興》(英文版)、《音樂與文化》、《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心&音.com:世界音樂人文敘事》、《爵士百年興衰錄》、《美國搖滾五十年》、《鋼琴的故事》等。
圖書簡介
本書系分音樂、美術、戲劇、影視和舞蹈五個系列,每一系列分別由史、論及理論經典三卷構成,其中史、論兩卷各配有百幅精美圖片。這既是一套較為系統的大學通識藝術教育書系,也是一個格局完整的藝術史論文庫。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傅謹組織編委會,嚴格挑選作者,約請在本門類有一定影響的知名學者領銜編著。本叢書針對長期以來國內藝術教育領域偏重於技術層面、史論研究嚴重滯後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當前非藝術專門院校的藝術系科、專業及綜合大學的美育教育和通識課程對合格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的迫切需要。
圖書總序
這套“藝術教室”叢書是為大學開展藝術教育編撰的。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傳播與技能的培養,更是為了標誌著人類文明進程與社會進步的人格養成,大學教育尤其如此。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孔子的意思是說,通過詩、書、樂、易、禮這些不同的教材與科目、不同的教育模式教化國民,會在民眾人格養成中起到不同的效用。歐洲工業革命以來逐漸成形的現代教育體系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的內涵,國民教育所使用的早就已經不再局限於某種單一的教材與教育模式。從人格養成的角度看,多種科目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更適宜於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但對於中國而言,這個教育體系的引進為時太短,還遠遠未到成熟的地步,其中難免會有不少缺失,而藝術教育方面的嚴重滯後,就是這種缺失的重要表征之一。相對於更能直接地培養人們經世致用能力的科目,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科目以及其他實用性科目而言,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藝術教育在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遠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人是有精神生活並且需要精神生活的動物,在人格養成的過程中,藝術教育的特殊意義就在於通過詩意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豐富人的心靈,由此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孔子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確實,性情中的“溫柔敦厚”,尤其是不失之於“愚”的溫柔敦厚並不能生而得之,它需要後天的教育與培養。如果我們認同孔子所推崇的這種人格境界,就不難認同藝術的價值,以及藝術教育的價值。
誠然,隨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開始提倡實施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的意義也日益成為社會共識,20世紀90年代中葉以後,國內藝術教育開始迅速升溫,除各地原有的藝術專業院校和中等藝術專業學校升格成立的藝術專業院校外,普通的綜合性大學也紛紛在公共藝術教研室基礎上新建藝術系科、專業。然而,因為長期以來藝術專業教育領域偏重於技術層面的教學,史、論方面的基礎研究嚴重滯後,各地普遍感覺缺乏合適的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普通高校藝術系科、專業的基礎藝術史論教材,尤其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普及藝術基礎知識所需的合格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的需求尤顯迫切。因此,組織專家編寫一套藝術史、論著作,以不同門類的史、論著作構成一個格局相對完整的藝術史論文庫,實為契合時機之舉。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邀集國內各藝術門類的著名專家,編撰了這套叢書,它包括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五大門類,每個門類均分為史、論以及資料三冊,使讀者一冊在手,能夠基本了解該門類藝術的整體狀況或該門類藝術的基本規律,掌握該領域最重要的歷史文獻。而各位作者都是在所涉領域浸淫多年,學有所長且思想敏銳、見解不凡的專家,因此才有可能以較為適中的篇幅,傳遞各藝術門類最核心的知識與最值得思考的觀念。這樣的設計,意在使該文庫體現出坊間類似圖書所缺乏的實用性與鮮明特色,也更適宜於非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系科教學、藝術院校師生研習非本專業藝術門類課程,以及培養普通大學生接觸與欣賞藝術的興趣。
藝術隨人類文明的誕生而誕生,隨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變易;因此,每個民族都發展出了各種門類的藝術,但每個文明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藝術又有所不同。即使同一藝術門類,不同民族在美學取向與發展路徑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藝術經常是民族的,它又是全人類的事業;如何兼顧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對於這套叢書的所有作者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將藝術視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賦予藝術研究世界性的視野,是本套叢書努力要體現的新的藝術觀,也是當代中國藝術研究領域的諸多專家們對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特殊回應。因此,這套書在編撰過程中,始終注意到將每一民族的藝術視為世界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加以論述。要最終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奮鬥,我們所做的只是一種新的嘗試;是否已經比較接近預想的目標,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這一目標,還有待於讀者和同行們的檢驗。
精彩書摘
《音樂的構成》一書告訴我們:對“音樂表達什麼”、“怎么樣認識音樂表達”的解讀不僅是科學的、歷史的,而更多也是文化的。
音樂的象徵功能
嚴格地說,音樂的象徵性和音樂的象徵功能是有區別的,前者強調的是音樂符號的接收者對某一動機、旋律、作品或音樂活動的體驗和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體驗和感受是經驗性的,在不少情形中,它更是特殊化、個人化、非一般意義的。後者注重的是音樂符號被賦予的寓意,符號創造者在對某一事物或現象進行音樂象徵化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象徵化過程是自覺的、有目的性的。對於符號接收者來說,他對特定符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認識性的。因此,在一定範圍內,音樂的象徵功能具有一般的意義。
為了便於闡述和理解,拿一個非音樂的例子來說。交通信號是一個象徵體系(Index [標誌]和Symbol[象徵]的結合體),也可以說是一個結構(符號學和結構主義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紅燈表示停止,綠燈表示通過,黃燈是綠燈轉換到紅燈之間的短暫過渡,表示緩行、準備停止。這是一個交通運作的結構和法則,這個結構和法則是象徵功能的典型。紅,原來並不代表停止;綠,也不表示通過;黃,就更不是緩行、準備的意思。由於鮮血是紅色的,從紅色轉換到鮮血,再延伸到危險,直到停止。森林草原是綠色的,把森林草原總結為綠色,再象徵為和平,一直發展為通過。黃色是中性色彩,是紅綠之間的過渡色,因此而成為緩行、準備的意思。顯而易見,這三種顏色運用於交通信號系統是完全被自覺地、寓意地、有目的地象徵化了的,是人們為了規定一個世界意義上一致認同的交通法則而人為創造的。所以,這樣的象徵功能是認識性的,而不是經驗性的(當然人們是在不斷吸取教訓的基礎上建立起這套交通法則的。但是,現在人們對它的功能和象徵的認識已經不再是經驗性的了,而是教育、學習的結果)。
……
音樂所體現的象徵功能同樣具有社會性、政治性和文化性,這種特性是脫離了現實,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還是以中國南方高山、佤、苗等族木鼓的音樂功能為例。這些少數民族的木鼓在音樂的象徵功能上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氏族、權力象徵功能。木鼓的使用規定只能由氏族、村寨的首領掌管,一般人不許動用。苗族祖鼓被送進山洞後,小孩學鼓聲和敲擊竹木都被禁止。佤族和苗族以鼓房的多少來安置寨子的頭領,因鼓設事,體現了與現實關係的倒影,木鼓由集中起來的權力的一部分成為權力的象徵。2.祖先象徵功能。祭鼓節是這些民族中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人們將木鼓與木雕的祖先形象並置,進行祭祀儀式。3.財富象徵功能。製作木鼓,建造鼓樓,舉行祭鼓節都成為當地民族的財富象徵,因為這些都得花費很大的財力。佤族製作木鼓的過程就是一個全寨性的宗教活動,人們將停產多日,殺豬宰牛、通宵歌舞。這樣的耗資行為的財富象徵也會轉化為具有震懾潛在敵人的意義。木鼓極其關聯的活動所體現的財富象徵一般是集體性的,但是也在一定範圍內形成了個人私有財富象徵的意義。有的因為沒有能力顯示財富,害怕祭不起祖宗而賣掉祖鼓。4.這些地區的木鼓還具有生殖的象徵功能。佤族不僅將木鼓分有“男”“女”,而且還製作成生殖器官的形狀;苗族祭鼓儀式中就有象徵生殖的舞蹈。
……
音樂人在社會中的價值
社會的因素影響著音樂行為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作用於音樂行為的執行者——音樂人。音樂人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的產品,這種產品的質量、款式和價格都是由一個特定社會的準則來決定的。這種準則是傳統積澱下來的,也可以是新近不斷地添加上去的。音樂人在遵循這種準則時,常常是下意識的,不自覺的;也可能會是自覺了的,但卻是無奈的,不能違抗的。這就是社會和文化的力量,它就像血緣關係,不能選擇。
在印度,音樂人大多是世襲的。不管有天分或沒有,音樂家庭的後代一定要成為音樂家,這是傳統。音樂家的身份是與生俱來的。《教坊記》、《樂府雜錄》也這樣說,中國唐代宮廷里的樂工身份都是世世代代的。不同的社會和不同時期的情形不一樣。巴赫家族的音樂血脈也是傳承的,但不是宿命的。莫扎特也是承繼了其父親的職業,但是,這是他非凡的音樂才華、劃時代的音樂天賦讓他獻身於音樂的。在南美洲巴西的印第安民族蘇亞人社會中,音樂執行者的身份是根據性別、年齡和名字來決定的。
音樂人的男女性別在社會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具有很強的文化含義。在許多情形下,男女在表現音樂形式和內容中承擔不同的角色,許多情形下不在於他們的生理區別,而是一定社會裡的觀念、習俗和文化勢力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女性演奏古琴的,因為這是男人士大夫階層的寵愛和象徵。京劇里的旦角可以是性別文化中的一個典型,它不是男子的生理和心理女性化的問題,而是中國封建習俗傳承下來的產品。因為從前在社會上做舞台演出的事兒一般是輪不到女人的,但是爺兒們的娛樂舞台上又是少不了女人的窈窕和粉姿的。怎么辦?這就是旦角的起因。在印度,男女有不同的音樂表演內容,但是絕不能一同演唱。美國印第安族中,雖然男女歌唱具有同等價值,但是女性在行經期間是絕對禁止參加任何儀式的音樂活動的,這是禁忌。
音樂人在社會中的價值準則在不同文化環境裡是千差萬別的,所表現出來的樣式也千變萬化,然而,特定社會形態中的習俗慣例決定了音樂人的命運,這一點卻是千真萬確的。
雲南洱源白族《山西打歌調》“序歌”中有這樣幾句話:“從前樹木會走路,你說我相信”;“從前石頭會走路,你說我相信”;“從前牛馬會說話,你說我相信”。這是人們對洪荒時代回憶的歌,它是神話性的,但是人們是相信的。就如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說:“在神話想像中,總是含有一種相信的活動。沒有對它的對象的實在性的相信,神話就失去它的根基。”雲南洱源白族人的思維、幻想是根據他們的信仰邏輯而來的,而不是建立在科學邏輯基礎上的;他們是用感情和心靈來感受世界的,而不是用事實、理智來分析客觀現實的。這是很多前輩的前輩告訴他們的感受自己、感受自然界的方法,而不是從學堂里的老師、書本那裡得來的道理。
這種認識、這種相信,讓人想到一個類比。“昆蟲眼睛觀看世界的方式與我們人類的眼睛是完全不一樣的。昆蟲看不見紅光,卻能看見紫外光。紫外光是昆蟲獨特的色彩,而我們卻看不見。”當然這是人和昆蟲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造成的。不能要求昆蟲用人類的生理條件來看待世界。類似的,在同一人類社會中,由於各種各樣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種特有的認識世界、感受世界和想像世界的方式。其中有科學的,那是從科學的教育中得來的;有經驗的,那是從不斷地接觸和感受中積累下來的;有感情的,那是用心靈去體驗和凝聚下來的;有神話的,那是傳承下來而不自覺地相信的;也有想像的,那裡有幻覺,但更有可能孕育著天才性的偉大發現。
……
音樂長廊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娛樂方式,音樂當然也隨時光的流逝而不同。21世紀的音樂樣式是越來越多,搖滾樂、流行樂、民謠、鄉村、JAZZ、舞曲、HIHOP等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的音樂迷與追隨者,有人喜歡追逐流行,有人卻依舊偏好古典。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它讓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們走到了一起
構成音樂的要素
旋律、節奏、音色、和聲是音樂的四大基本要素。無論哪一類音樂藝術,在形式構成上都包括這四種基本成份,它們的相互聯繫和作用構成了多姿多彩的音樂藝術作品。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的排列變化構成的一條運動線。它是塑造音樂藝術形象所必需的重要手段。單獨一個音不能形成音樂,而不同音高的音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樂句,就是一段旋律。一首作品的旋律線常被分成若干個樂句,就像說話時要不時地停頓一樣。那么,旋律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呢?一般說來,上行旋律常可表現喜悅、積極向上、光明、勝利等情緒和感覺。反過來,下行旋律就常帶著憂傷、哀愁、苦悶、失望的情緒。雖然用來構成旋律的要素通常只是7個音符(它可被分成12個均等半音),但它們構成的旋律卻可能是無限的。每部音樂作品的旋律都常體現出一定的個性,具有特別的審美價值。江蘇民歌《茉莉花》以其甜美、婉轉的旋律,帶來了江南水鄉的芬芳;義大利的近代民歌《我的太陽》則以其熱情奔放的旋律,令人陶醉不已。
節奏是音樂的核心。音樂作品中音的時值的排列變化就是音樂的節奏,《解放軍進行曲》開始的"向前!向前!向前!"在音高不變的情況下,僅以節奏的變化就表現出革命軍隊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節奏變化和旋律變化約有機結合,使音樂作品獲得內在的生命力,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發展進程。聽過一些音樂作品的人一般都可以體會到不同的節奏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寬廣的節奏會給人宏偉壯麗的感覺,在許多頌歌性的作品中常用到;密集的節奏,給人以活潑緊張的感覺,我們在電影音樂中也常可聽到快速頻繁的密集節奏,烘托出畫面上的緊張氣氛;規整的節奏總給人一種莊重、平穩的感覺,自由的節奏卻是舒展開闊。節奏的合理運用會使音樂形象和情緒得到加強和完善。音樂作品的節奏也是作品的個性和風格的展現,它能使作品旋律流暢,富有活力。
音色是音樂的表現手段。人聲的音色可以說是最美而最富有表現力的音色了。男高音色彩明朗、輝煌,充滿無窮的魅力;女高音則明亮、華麗、優美;男中音深沉、雄渾,富有力量;女中音柔美、寬厚。這些聲部的特有色彩常規範出它們在各類作品演唱中的藝術表現力。如英雄氣概的的作品以男高音演唱為佳,秀麗婉轉的情歌以女高音演唱為好。在器樂作品中,各種樂器都代表一定的個性和音樂形象。弦樂器的音色連貫、流暢,富有歌唱性,常擔任主旋律的演奏;銅管樂器體現了軍人的氣質,號角般的力量;木管樂器表現出牧歌般廣闊柔和,田園般的氣氛。所以,音色的變化組合就成為各類重奏重唱、合奏合唱以及交響樂的重要手段。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充分地運用小提琴獨特的音色和交響樂隊千變萬化的組合所產生的混合音色,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對忠貞於愛情的青年男女的藝術形象。
和聲對音樂的影響,則主要是功能和色彩兩方面。和聲原意為協調,現一般指音樂中同時發響而又相互協和的不同高低的音的結合所構成的多聲部。傳統和聲的基本組織是和弦,即按三度疊置而同時發響的三個以上的音的結合。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很複雜要素,簡單地說,它是烘托主旋律,表現多層次、多結構豐滿的組體。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前有一連串和聲出現,立刻就把人們帶入悲慘淒切的氣氛中,其弦樂器帶弱音器的效果,更讓人心中充滿了孤獨的思鄉愁緒。
在音樂要素中,旋律處於主導地位。音樂家對以旋律為主的音樂要素作如何方式的處理,構成了音樂藝術作品的語言和體裁。音樂的語言包括音階、調式、調性、和聲復調、曲式結構、配器等音樂藝術的表情和描寫手段。優秀的藝術家總是選擇最恰當的音樂語言來表現作品的內涵。
目錄
第一章音樂所憑藉的物質材料(一)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聲
一、人聲歌唱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二、人聲歌唱的種類
三、崑曲的歌唱
第二章音樂所憑藉的物質材料(二)
“吹、拉、彈、打”——器物聲
一、弦鳴樂器
二、氣鳴樂器
三、膜鳴樂器
四、體鳴樂器
第三章音樂所憑藉的物質材料(三)
電子、搖滾時代——電聲
一、留聲機的發明
二、唱片的出現
三、麥克風和廣播業的影響
四、電聲化樂器的使用
五、新型密紋唱片的誕生
六、錄音磁帶的發明和錄音技術的革新
七、“具體”、“電子”對古典音樂的衝擊
附錄:電聲音樂簡明編年表
第四章音樂構成的內容
一、聲音的頻率與次序:音高/音體系
二、聲音的時間與強弱:節奏/節拍
第五章音樂構成的形式
一、旋律的單位與運行:動機—主題
二、音樂作品的基本結構與類型
三、音樂作品的織體與音響
四、音樂作品的體裁與樣式
第六章音樂的觀念與認知
一、音樂的不同觀念
二、音樂的社會價值觀
三、音樂作為表述文化和感情的媒介
四、音樂對人的社會化作用
第七章音樂的意義和象徵
一、音樂的象徵性
二、音樂外延與內涵
三、音樂的審美意義
第八章音樂的功能與作用
一、音樂的審美功能
二、音樂的娛樂功能
三、音樂的交流表達功能
四、音樂的象徵功能
五、音樂對社會、宗教、政治和文化的功能作用
第九章音樂文化的變遷與繼承
一、音樂文化的變遷和繼承的種種
二、音樂文化的變遷和繼承是一個過程
第十章音樂的社會形態與人的行為
一、各類不同的社會形態
二、音樂行為千姿百態
三、音樂人在社會中的價值
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