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是毛澤東在審閱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寫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稿時,加寫或改定的三段文字。
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毛澤東從一九五二年下半年開始提出,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了比較完整的表述,八月正式寫到周恩來在一九五三年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的結論中。
本篇二是毛澤東最後改定的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表述。
全文內容
一
我們說標誌著革命性質的轉變、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的東西是政權的轉變,是國民黨反革命政權的滅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不是說社會主義改造這樣一個偉大的任務,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就可以立即在全國一切方面著手施行了。不是的,那時,我們還須在廣大的農村中解決封建主義與民主主義即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那時在農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的矛盾,而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因此需要有兩年至三年時間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那時我們一方面在農村實行民主主義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在城市立即著手接收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使之變為社會主義的企業,建立社會主義的國家銀行,同時在全國範圍內著手建立社會主義的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並已在過去幾年中對私人資本主義企業開始實行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措施。所有這些顯示著我國過渡時期頭幾年中的錯綜複雜的形象。
二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三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2]我們所以必須這樣做,是因為只有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才利於在技術上起一個革命,把在我國絕大部分社會經濟中使用簡單的落後的工具農具去工作的情況,改變為使用各類機器直至最先進的機器去工作的情況,藉以達到大規模地出產各種工業和農業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確有把握地增強國防力量,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最後地鞏固人民政權,防止反革命復辟這些目的。要完成這個任務,大約需要經過三個五年計畫,就是大約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從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經濟恢復時期的三年,則為十八年,這十八年中已經過去了四年),那時中國就可以基本上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現實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計畫和2010年的奮鬥目標,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大台階,為後十年的更大發展打好基礎。要完成好這個主要任務,我們就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在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政治文明建設,並使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毫不放鬆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一定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一定要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脈搏,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使黨的工作充滿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既立足於做好經常性工作,又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總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是實現新世紀新階段奮鬥目標的重要保證。可以肯定,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