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
我給你摘一顆金黃杏,
你一甩辮子扭過身
我給你摘一顆金黃杏,
你一甩辮子扭過身,,
是害羞,是難為情,
怕酸了你的紅嘴唇,
啊!阿娜爾汗,
我的黑眼睛。
………………..
我給你摘一顆金黃杏,
你為何傻傻不吭聲,
我給你摘一顆金黃杏,
你為何傻傻不吭聲,
是害羞,是難為情,
怕杏仁苦透你的心,
啊!阿娜爾汗,
我的黑眼睛,
啊!阿娜爾汗!
我的黑眼睛。
…………………..
嘗一嘗熟透的金黃杏,
它澀在嘴裡甜在心中,
啊!甜在心中!
賽美酒香飄小山村,
痴情的蜜蜂醉倒杏樹林,
啊!阿娜爾汗,
我的黑眼睛。
啊!阿娜爾汗!,
我的黑眼睛,
我的黑眼睛,
我的黑眼睛,
我的黑眼睛。
新疆地方音樂簡介
新疆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萬花筒般絢爛。新疆音樂有著火焰山的熱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蓮的明媚。恣肆汪洋,海涵沙瀚的音樂讓人驚嘆、感嘆、讚嘆。本輯精選《在銀色的月光下》、《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等新疆最優美、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令聽者仿佛置身於天山碧野,葡萄架下,不由聞樂起舞.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是我們偉大祖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閃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寶。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木卡姆歷史源遠流長,背景廣闊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儘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範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新疆地區常用民族樂器包括獨他爾、熱瓦甫、手鼓、冬不拉等,極具西北遊牧民族風情。
【新疆民歌】新疆地區各族民歌的統稱。流行於新疆以至會國各地。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塔吉克、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各族民歌的鏇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大多採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用五聲調式,b7、#1、#2、#4、#5等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土氣息較濃。主要伴奏樂器有手鼓、冬不拉、熱瓦甫、鐵鼓等。歌詞通俗易懂,大多結合現實生活,民歌手與民間詩人普遍受到尊敬,他們在民歌的創作、加工以及傳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維吾爾著名的大型民族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長期流傳民間,深受民眾喜愛。著名歌曲《歌唱解放軍》、《新疆好》、《彈起我的冬不拉》、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流傳全國,影響極廣。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享盛名。它繼承了古代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和于闐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域的分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幾個音樂色彩區,即南疆色彩區、東疆色彩區和刀郎色彩區(刀郎地區包括巴楚、麥蓋提、阿瓦提縣以及麥蓋提與莎車縣接壤的鄉村。“刀郎”是當地人對這片地區的自稱)。南疆色彩區範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例如,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複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舞的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的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曠,保留著古代從事遊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此外,在伊犁地區,200餘年來由南疆、東疆大量遷來的維吾爾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裡多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帶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維吾爾民間音樂。歌曲結構完整,規模較大,曲調悠長,情緒深沉,不少歌曲有著敘詠性的特點。維吾爾族傳統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希西、賣達數種。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維吾爾民間音樂向套曲形式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維吾爾民間音樂和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古典敘詠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蹈樂曲和器樂曲等340多首,長期流傳於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大曲)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3種。其中“喀什木卡姆”規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調最為豐富。每個“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達斯但、麥西來甫等3大部分組成,以散序一中板一熱烈的快板這種速度的程式發展。12套“木卡姆”連續演唱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十二木卡姆》於解放後經系統整理而正式出版。
“賽乃姆”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為女人的名字。在音樂中則是一種由多首歌曲(多至十餘首,少則七八首)聯唱的歌舞音樂的名稱。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賽乃姆,同樣也是舞曲,由此看來這種名稱和形式由來已久。除木卡姆中賽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賽乃姆。如伊犁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刀郎賽乃姆等等。這種歌舞曲的共同特點是以歌為主,載歌載舞。起之徐緩平穩,逐漸加快,趨於高潮,最後以歡快的音樂和熱烈的舞蹈而結束。
“庫夏克”、“埃提西希”,“賣達”等為維吾爾族說唱音樂形式。“庫夏克”為民間歌謠之意,有些是由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謠組合,音樂曲調單一,規模較小。其唱詞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內容。“埃提西希”是說唱之意,單人或雙人表演,以說為主,間或有少量以熱瓦甫伴奏的演唱,內容與庫夏克大體相同。“賣達”則主要是說書,以歷史故事、宗教戰爭、神話故事為內容,基本上沒有唱,表演者繪聲繪色,以渲染氣氛。維吾爾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遠在隋唐時期,龜茲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項琵琶、箜篌、琵篥等樂器,並伴隨西域音樂而傳入中原。現在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就是繼承古西域樂器的精華,並接收中外樂器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有彈撥、吹奏、打擊樂器等達數十種,主要為獨它爾、彈撥爾、揚琴、艾捷克、熱瓦甫、沙塔爾、嗩吶、已拉曼、笛子和達甫(手鼓)、納格拉等。在表演維吾爾歌舞的場合,人們都能聽到獨它爾、熱瓦甫的清亮柔和的琴聲和節奏輕快鑼鉻悅耳的達甫的鼓聲。
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素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民歌在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裡有哈薩克族的氈房,哪裡就有歌聲。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按照傳統可分為“奎衣”和“安”兩大類,所謂“奎衣”就是器樂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說這些樂曲都是單個的小型樂曲,也有由若干個樂曲聯結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而分成若干類。從音樂上講,“安”一般都比較短小,曲調優美動聽,易於上口。著名的“瑪依拉”、“我的花兒”……等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聲樂壇上經常演唱的曲目。
按照習慣,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
職業的吟唱詩人被稱作“阿肯”,因為他們經常是站在廣大民眾一邊,因而受到人民民眾的愛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轉移至夏牧場,草茂畜壯的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阿肯彈唱會”。這是一種演唱和詩歌即興創作的大比賽,屆時,各地的“阿肯”要在眾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調:即興填唱,互相盤問。根據雙方對歌的情況,最後由裁判裁定勝負。
哈薩克族的傳統民間樂器主要有冬不拉、闊布茲、斯不茲厄等。
柯爾克孜族的民歌同樣散發著草原的新鮮氣息。歌曲、歌詞大多由“阿肯”創作、加工和傳播,民歌的形式有牧歌、敘事歌、風俗歌等。柯爾克孜人喜愛使用本民族特有的彈撥樂器考姆茲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它那和諧豐富的琴聲,伴和著曲調明快、節拍自由的歌唱,聽來別有一番韻味。“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史詩。同蒙古族的“江格爾”和藏族的“格薩爾王”並稱為我國的三大民間史乓叮。新疆的蒙古族是有著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民族,著名的《江格爾傳》產生於新疆蒙古族。他們的民間音樂仍以民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