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中的中國金融政策》

《金融危機中的中國金融政策》

《金融危機中的中國金融政策》不僅探討了已經和正在發揮作用的金融政策,而且分析了未來中國金融政策的趨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看到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出現意味深長的變化,中國經濟金融體系在全球的相對重要性有所提高。這與危機中中國政府及時有力的金融政策密切相關,但如何在系統性風險增強的全球化時代加強自身實力,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改進。

作者簡介

巴曙松,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擔任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總量經濟學會副秘書長,還擔任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企業年金資格評審專家、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招商銀行和招商局香港總部的博士後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等職務。巴曙松研究員還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主要著作有:《巴塞爾新資本協定研究》、《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路徑研究》、《美國貨幣史》(譯著)等。

目錄

金融危機改變了什麼
尋找後危機時期的中國金融政策主線
世界經濟金融規則需要中國元素
危機後金融監管走向何方?
主權財富基金:在危機中接受大考
年金市場:直面危機衝擊
城投債:在危機中崛起
公司債券與保險機構的雙人舞
從“金融恐怖平衡”到“再平衡”的中國機遇
與危機脫鉤
重提脫鉤論:信貸周期啟動下的中國經濟及其影響
赤字財政:金融危機下的政策權衡
再槓桿化: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主題
走出危機看內需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颱風險初露
金融危機帶來的版圖重構
一樣的匯率壓力,不一樣的市場環境
金融危機後的人民幣國際化之路:從周邊化起步
保護危機中的真正受損者
危機中的貨幣政策:不只是金融市場的復甦
中國金融政策直面退出挑戰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外資看空中國的理由?

精彩書摘

2007年7月以來,隨著更多的金融機構捲入次貸危機和資本市場的崩潰,百年一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從表面上講,美國的資產價格泡沫導致了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但掩蓋在“金融恐怖平衡”之下的世界經濟結構失衡,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市場在急劇擴張後的脆弱性、錯誤的貨幣政策、美元主導下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和金融監管缺陷則是危機產生的深刻根源。
1.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轉移凸現了世界經濟結構失衡
在過去二十多年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新經濟的不斷湧現,全球經濟快速一體化,各國利用各自不同的優勢,在全世界進行產業鏈的重構和資源配置,使得生產率大為提高,推動各國共同進入了一個持續多年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將大批加工產品和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轉移到新興國家,而新興國家則承接了已開發國家轉移出的加工產業,成為加工工業基地和世界工廠。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中國、印度、越南、俄羅斯以及拉美一些國家的開放,全球大概有30億左右的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市工廠,帶來了大量的新生勞動力和廉價商品。進入新世紀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改變了直接向美國出口最終產品的模式,變為向中國等新興國家出口資本品和中間產品,在中國等國進行加工和裝配後,再出口到美國,它們向中國等國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生產出成品後提供給美國市場,與中國共同分享對美出口的利益。近年來,這一發展趨勢從日用品、家電產品領域向機電產品和其他高新技術產品領域發展,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製造業規模因而迅速擴展並成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也使新興市場國家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紅利,推動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產生了對資源和對西方國家高端產品的大量需求,帶動了全球的繁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