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

中國的金融體系和某些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的有很大區別。從狹義來說,金融體系就是金融機構及其相互交易關係。但是在中國,金融體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高度受控、甚至是依附於政府。例如,中國的央行對各商業銀行不僅僅有金融手段上的調控關係,還存在行政上的直接管理關係。又比如,在西方財政和貨幣政策是相互非常獨立的,在中國財政政策卻常常要求銀行的“配套措施”,故實質上也有貨幣政策的效果。最後也是非常核心的一點:中國幾乎不存在由市場來自主定價的“利率”,也不存在市場自主定價的“匯率”。兩者都是受到政府嚴控的。
當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都包含政府的因素。不過在中國,政府的因素格外活躍,可以說扮演著一個核心的角色。考察中國的“金融體系”,從廣義來說,就不能局限於金融機構,而必須看到政府的作用。
中國的金融機構並沒有受到國際金融風暴的太大衝擊。原因正是中國通過政府對利率、匯率等主要金融變數的嚴格控制,通過對資金跨境流動的嚴格管制,人為地擋住了金融海嘯。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自身實際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例如,中國的國家財政在過去若干年中多次向銀行體系注資,剝離不良資產。如果沒有上述注資,這次金融危機下中國的銀行絕不會那么輕鬆脫身。又例如,為了控制跨境資金流動,中國政府一直採納嚴格的售結匯制度,使得外匯過分向政府手中集中,累積了高達兩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45%的龐大外匯儲備。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些錢掌握在政府而不是私人手中,基本沒有投入到國際金融市場的炒作,是中國此次避免了在金融危機中遭到巨大的直接損失的主因。但是,從消極方面來說,如此巨量的資金掌握在一個決策中心即政府手中,投向渠道極為單一(其中7000多億美元是持有美國國債),由於閒置、浪費、匯率波動和投資失敗而已經造成的損失,也絕不是個小數字。
比較中國和美國在維護金融體系方面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兩國的政策手段,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美國是讓金融體系儘可能獨立於政府,市場化運作,但是出了大問題之後,政府還是不得不出來收拾殘局。最終政府花的錢也不少。中國呢,如上所述,政府一直是金融體系的穩定錨,是擔負無限責任的買單者,這樣固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體系抵抗衝擊的能力,但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假若中國這種體系出了問題,那就連個收拾殘局的人都沒有了。
因此,中國的金融問題和財政問題是直接關聯的。只要中國的財政還能健康穩定下去,金融體系就一定能穩住。反過來說,假若發生中國式金融危機,就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表現為“純粹金融”的危機,而會表現為財政和金融體系互相拖累的一種惡性困境。
危機

原因

後果

事實上,除了中國承諾人民幣不對外貶值之外,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直接衝擊到中國。1997和1998年,中國外貿順差和外貿出口都是最快的。
但到2000年前後,由於以前銀行的非市場化運作,中國的銀行壞賬積累下一大堆,銀行不得不走向惜貸,信貸萎縮,錢都貸不出去。1998年到2002年,中國經濟經歷了長達4年的通貨緊縮,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會陷入這種長期的通貨緊縮狀態。在1999年,中國的通脹率是-3%,投資增長率只有5%(中國幾十年來的投資的增長率基本上都在30%以上)。眾多的情況都表明,中國經濟實際上已處於危急狀態。
處理

1998年初,中國召開了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中國決定對國有銀行注資2700億、剝離14000億不良貸款、嚴格金融機構的監管、落實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證券公司的監管從人民銀行交到證監會,此外成立保監會。同時還關閉了四十多個各地的證券交易中心,撤銷農村合作基金會,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由地方管理改為垂直中央管理。
之後,2002年召開第二屆金融工作會議,2007年召開第三屆金融工作會議。
每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都推出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措施。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開始一步步的深化。
10年改革後,中國金融業績翻了幾倍。貸款餘額增長了3倍,存款餘額增長了5倍,儲蓄增長了10倍,保費收入增長了6.8倍,GDP增長了3倍。
亞洲金融危機後的10年,中國經濟和金融業都發展飛速,創造了世界的奇蹟。
但是經過10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經濟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表現形式

錢太多

表現
中國“資本流動性過剩”與中國經濟、出口和引資增長有關外,也與熱錢的流入有很大的關係。熱錢,也叫遊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由於預期人民幣升值,熱錢正大量流入國內,不斷推高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正在膨脹。
原因
中國錢太多,不是由於人民的收入太多、儲蓄過剩,而是中國的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不解決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問題,就難以擺脫現在中國面臨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大、外資流入,雙順差進一步增大,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就再次增大的循環。這種循環就是造成了中國“錢太多”的最大原因。
解決方法

“流動性過剩”已不單單是金融體系內部的問題,而是中國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的體現。必須有一系列的體制改革要與之配套。
比如降低企業未分配利潤,或者是未分配收入(有些不屬於利潤,是屬於國家的資源收益),降低企業未分配收入在GDP的比重,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的比重,通過消費拉動經濟上漲。